基于学生差异的地理微课探究
2015-04-29贺丹君张立平
贺丹君 张立平
一
微课,一般而言是指“以教学视频和音频为主要载体,在五分钟到十分钟以内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含活动、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适合移动学习的教学资源。”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往往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多年来,我们对微课的探索从最初选出信息技术水平高的老师尝试学习做微课,到现在几乎是全员参与做微课。我们溧阳地理E团队,实施微课教学已经三年多,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最初阶段:“做中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可汗学院和翻转课堂的迅速升温,各种类型的“微”教学实践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地展开。微课在推动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普及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技术方式的发展促使了教学方式的变化。作为一线教师,对微课这样的新生事物产生了好奇,不知不觉中我们也成了弄潮儿,开始了边学边做。
推进阶段:“评中学”。随着对微课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特别想知道自己做的微课的效果。通过参与微课竞赛活动,在提升参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也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增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微课,发现了与他人的差距,在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微课技术和微课质量。
反思阶段“做中思”。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人人都能独立完成微课制作,两年来,我们做了上百节微课。盘点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做成的微课,在兴奋和喜悦的同时也有了一些困惑: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梳理一遍,仅仅追求一个数量,这是我们需要做的微课吗?我们做的微课是满足老师的需要还是学生的需要?能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
一次期中考试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和研究,让我们的微课研究有了方向。
在一次全市期末质量统测后,团队的一位老师发短信给我:贺老师,我觉得试卷中的某某题目特别好,您能不能在全体老师中作个调查,看看老师们都喜欢哪些题目。是啊,一份成功的试卷需要更多人的评价,这也启发了我,不仅在教师中,还在学生中也做些调查,看看师生对试题的评价,促使我们更真实地了解师生的需求。
两天以后我们回收了分发给师生的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分析。
(1)统计汇总:
(2)统计分析:
从统计数据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师生喜欢的题和喜欢的理由有吻合,但吻合度并不是很高,教师对学情的估计有一定偏差,主要是不能全面评估学生的喜好,并且低估了学生的喜好。第二,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兴趣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都喜欢信息丰富、结合生活、简单的题,而尖子生更喜欢有挑战性的题目。学生的喜好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多层次的需求。
这个偶然的发现促使我们思考微课制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应该服务于学生,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基于学生差异的微课,做学生需要的微课”成为我们的方向。
由于智力水平、成就动机、知识储备等的不同及相应的个性特征,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存在着认知风格及学习风格的差异,从而导致学习能力的差异。如果认同学生天生有能力高下之别,为了照顾个别差异而将学生进行能力分组,只教授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可能会导致能力较差的学生与能力较强的学生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宽,使“学生差异”的问题更为恶化。同时我们也发现被“标签”为“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学习一些看似十分困难的内容时,却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怎样让每个学生都得以发展?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一是充分考虑前备知识。如果教师在授课前能认真分析,把内容拆解成一个个循序渐进的学习单元,再设法帮助学生巩固每个单元的知识,学生就容易取得良好的成绩。前备知识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很大,也是较易确定、较易改变和有较大影响的一个变项。
二是尽可能多地满足不同认知风格及学习风格的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设计多种活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三是寻找学生学习的关键属性。即帮助学生掌握预期能力的关键之处,这个关键之处往往会被老师忽视,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障碍点。如果不注意辨识,或者在教学中不进行凸显,就会出现学习上的鸿沟。能够辨识到这些属性的学生便对课题掌握得较好,因而被教师认为是能力较佳的学生。还有一些学生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因为错过了一些重要的信息,以致在学习上无法进步,从此便被认定为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
三
如何做基于学生差异的微课?
第一,选题。要有基本的价值判断:是不是一个值得做的微课?为让学生能以预期的方式去学习学科知识,教师必须清楚学生应辨识哪些关键属性,以求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关键之处,这个关键处就是我们做微课的课题。
第二,设计。确定了课题,必须设计好“脚本”,流程清晰,语言简洁,直奔主题。要设计好学习的顺序、用以讲解学科知识的术语、学科知识与构建这些知识的概念的关系等等,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易突破关键点。特别要体现差异教学,通往学习目标的路径并非一条,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到达目标的线路,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线。
第三,制作。制作过程中尽量做到界面友好,画面清晰,易操作,也可以设计一些闯关类的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使用。通常的微视频都是线性播放,但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障碍,需要停顿、回顾的时候,便需要暂停或重新开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分段播放的功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停顿、随时可以开始。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是一个教学难点,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访谈和测量,我们确定了关键属性:“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该微课涉及到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辨析、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季节变化规律、课堂小结以及作业巩固等等。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由于理解和接受能力不一,存在个体学习差异,对微课学习的自控能力不同,我们对此进行了合理的分段播放处理,让学生对微课程进行自主分段播放,不同学生对学习进展有了更大程度的灵活把握。学生可以点击“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的内容,精准定位,反复学习这一知识要点。左侧的目录中有完整的课堂知识结构的展示,也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进行整体的把握。
我们以Camtasia Studio软件,轻松实现了微课的分段播放。第一步,导入制作完成的微课。点击“Zoom in”适当放大视频流程的观看模式,以便进行精准定位。点击“轨道”菜单,选择添加标记。第二步,配合视频流和音频流的内容,在标记轨道上的适当位置,根据教学微设计的实际需要,依次点击右键,准确添加标记并写上标记名。第三步,点击“生成和共享”,选择“自定义生成设置”——选择推荐的“mp4/flv/swf”格式——选择带有目录表的flash播放控制器——调整标记选项——调整标记选项——自动渲染项目,生成文件,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学生,都比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四
微课对师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对学生的发展
一是提供了有效的学习资源。微课短小精悍,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是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学习的需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提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学困生而言,碎片化的学习资源可以重温课堂教学的片段,重复学习,也可以检索其他类似资源,多角度地进行理解,进一步缩小学习差距。
三是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利用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等移动设备进行微课的学习,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课堂教学的压迫感,自主地按需选择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随时暂停播放,进行思考,也可以在不甚理解的时候倒回去重播,一遍乃至数遍,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了畅快感、成就感,提升了自信心。
2.对教师的发展
一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围绕微课的选题,促使教师更为深入地研究学生,研究课标,研究教材;围绕微课脚本的制作,促使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炼语言。
二是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为了多角度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需要多方搜集资料,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的情景中,进一步转变了观念,实现了技能的迁移和提升,促进了专业的成长。
三是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在微课的研究过程中中,从关键属性的确定到关键发生的突破,需要我们采用调查、访谈、教育测量、问卷等多种研究方法,经历着“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再反思”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们研究的水平和能力不断得以提升。
四是提高了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在微课制作过程,需要了解和熟练掌握许多相关软件的操作,如PPT,CS录屏、截屏等,在实践中提高了信息技术水平。
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基于学生差异的微课研究无疑都是一次思想的变革,它促成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形成,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追问、思考、发现、创新,由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并享受着专业成长的幸福。
(贺丹君,溧阳市教育局教研室,张立平,溧阳市第三中学,2133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