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心教育”理念的创生与思考

2015-04-29曹爱东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童心成人办学

我校为江苏省首批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丰富办学经验的百年老校。长期以来,学校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恪守“让儿童天天快乐,让教育处处精彩”的办学思想,全力营造和谐校园,倾力打造“爱心师群”,努力构建“智趣课堂”,着力培养“阳光少年”,形成了“凸显艺术教育,构建智趣校园”的办学特色。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数十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2011年暑期,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学校由县教育局组织开始实行校长和教师交流。根据要求,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任一般不超过两届,教师在同一学校任教满6年、离法定退休年龄在5年以上的,每年按照15%比例进行交流。3年多来,我校校级班子成员交流比例达100%,所有行政管理人员达80%,一线符合条件教师达60%以上。目前,学校专任教师206人,其中125人来自周边不同的学校。这些融入型教师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更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和价值追求,教师之间的差异也必然体现在工作态度和外在行为之中。

要想改变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面对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如何重建教师的集体教育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我们从中提炼为“让儿童成为儿童”,以此作为全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全体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有效地指导着教育教学实践。

“让儿童成为儿童”这一教育理念既是对学校原有“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传承,更是对当下儿童生存状态的主动回应,得到了全校教师和广大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

“让儿童成为儿童”这句话中有两个“儿童”,表述看似有矛盾,其实这两个“儿童”的含义不同。前面的“儿童”是当前社会中被扭曲和异化的儿童;后面的“儿童”是更突出自然天性的儿童。

“让儿童成为儿童”这一理念的含义包含以下四个层次:第一,把儿童当成一个人。儿童享有做人的权利和法律赋予的自由。第二,儿童是一个“小人”。儿童需要抚养和呵护,需要包容和提醒。第三,儿童就是目的。儿童就是儿童,不能按照成人的标准去教育,不能抬高要求,应让儿童活在当下,体验成长的快乐。第四,实施儿童应有的教育。用“基于儿童”的视界,通过“在儿童中”落实,才能达成“为了儿童”的目标。

“让儿童成为儿童”思想的价值在于:第一,儿童是纯真的。儿童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创造由此产生,而且原汁原味,教育者应鼓励儿童创造。第二,儿童是发展的。儿童发展有阶段性和起伏性,教育者理应包容儿童发展中的错误。第三,儿童是独特的。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生命的奇迹,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教育者应因材施教,帮助儿童培养个性特质,实施多元评价。第四,儿童间发展是不均衡的。儿童的发展有差异,教育者应有教无类,等待儿童的成长。第五,让儿童活在当下。儿童没有对未来的忧虑,教育者更应重视儿童的现实幸福。

基于以上思考和认识,从2012年开始,我们以“让儿童成为儿童”为核心思想,提出了实施童心教育的主张。童心教育就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是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次序”、站在儿童立场、关爱儿童、保护童真、激发童趣、让儿童享受童年幸福的教育。童心教育让儿童始终保持纯真、善良、好奇,富有冒险精神,促进儿童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1.童心教育是对原有办学思想的解读——“所有孩子同等重要,所有学科同等重要”

我校原有的办学思想为“让儿童天天快乐,让教育处处精彩”,我们将办学思想中的“天天”两字改为“人人”,将“让儿童人人快乐”重新诠释为“所有的孩子同等重要”,要大力推进面向全体的均衡教育;“让教育处处精彩”重新诠释为“所有的学科同等重要”,要大力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两个“同等重要”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学校的办学追求:落实均衡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2.童心教育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好儿童

好儿童的“好”,主要体现在“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儿童共性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注重的是素质与能力发展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主要指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充分发展和普遍提高。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儿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实现“自由发展”,达到“个性发展”,注重的是个性的充分完善和潜能的充分发挥,这符合儿童的天性、兴趣和需要。“全面发展”是儿童发展的基础阶段,“个性发展”是儿童发展的卓越阶段。

3.童心教育的路径——自主多元、精神陪伴、立体育人

自主多元主要指向儿童自身。教育应以儿童为本,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激发儿童内心深处对自我发展的需求,让儿童做学习的主人。儿童的发展理应是多元的,全方位的,多一把尺子量孩子,允许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而不是一个模式。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多元智能,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基。我们认为,学校没有坏孩子,只有不同“材料”的孩子,不论是长成参天大树,还是长成一颗低矮的苹果树,或者是长成歪歪扭扭的葡萄树,都是社会上不可或缺的有用之才。

精神陪伴主要指向成人。儿童的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他们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享受,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精神陪伴。尤其面对学习后进、父母离异、迷恋网络、行为散漫、心理障碍等特殊儿童,需要成人蹲下身来平视他们,与他们平等对话,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耐心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对于儿童的错误,成人要给予包容;对于儿童的不足,成人要给予激励。有了成人的精神陪伴,儿童才能感受到被尊重,体验到幸福与快乐,焕发出自信心,从而激发潜能,获得最优化发展。

立体育人主要指向于综合教育。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各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过程。童心教育必须从校内向校外延伸拓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网络,积极实施综合教育,努力提高整体育人功能,才能确保童心教育取得实效。

4.童心教育对教师的诉求——从理解和爱出发

教师爱孩子比较容易做到,但在理解基础上爱孩子,却变得比较困难。要做到“让儿童成为儿童”,教师爱孩子的前提首先必须理解儿童,能站在儿童的立场,给予儿童精神的关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孩子。教师为师的最高境界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儿童,怀有一颗纯真的童心,拥有儿童般的情感和兴趣,甚至还具有儿童般的思维,这就是理解儿童、教育儿童的密码。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对此都曾有过经典的诠释,如蒙台梭利称“自己是作为教师的儿童”,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变做小孩子”,陈鹤琴希望“重新做一回儿童”,李吉林自认“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

5.童心教育对儿童的期盼——做越来越好的自己

当儿童受到来自成人的尊重和认可,他自己就要努力表现为“做越来越好的自己”。“越来越好”是儿童成长中积极向上的过程,具体内容:一是“率真”,就是直率真诚,重承诺,讲信用,坦诚相待,表现为讲真话,做真事,没有丝毫作伪,正所谓“童言无忌”;二是“关爱”,儿童需要被关爱,即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同时他也“学会关心”,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以及关爱我们的生存环境;三是“求索”,对世界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天迎接新事物,拥有可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自己”而“不做他人”,这是“让儿童成为儿童”的落脚点,也是童心教育的目标。

(曹爱东,如东县实验小学,2264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童心成人办学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成人不自在
童心绘天下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Un rite de passage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