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长课堂的三个关键词

2015-04-29王小毅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统整课外教学内容

孙老师的课是孩子们的,也是老师们的。他执教的《雾与霾》一课很有研究价值,引导我们的不仅仅是对当下生存环境的高度关注,更是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深度思考。

一、统整:彰显课程意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学研究开始指向了“教什么”这一课程论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开始认真地思考一节课,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具有了很强的课程意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孙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1.课内与课外结合。人人都明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可语文教学的现实是教师陶醉于课内指导,课外语文学习指导浓缩成了课堂结束时教师的一两句“温馨提示”。孙老师这节课,教学内容极其丰富:庐山的雾,山城的雾;课本中的雾,生活中的雾;文中的霾,图中的霾;学生习作中的霾,教师范作中的霾。这样的统整关注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关注了语文与生活的链接。

2.单篇与群文结合。我们都习惯按照教材的编排一篇一篇地教,教得很辛苦,效果却差强人意。为什么?太局限于“这一篇”了。孙老师选择《庐山的雾》《山城的雾》《雾霾的自述》《雾霾》一组文章来教,设计非常用心。从内容方面看,雾与霾;从文体方面看,文与诗;从作者方面看,作家与学生。这样的统整着力于“这一篇”,放眼于“这一类”。

3.阅读与表达结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孙老师执教的《雾与霾》,特别关注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表达,同时也特别关注学生在模仿表达中丰富和加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雾与霾》教学内容的统整,让我们非常清晰地看到,孙老师在课堂上是“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

二、语用:指向学科本质

对语文学科而言,“独当其任”的“任”是学习一篇课文是如何表达的,而不是它表达了什么,学习言语形式比了解课文内容更为本质,更为关键,更为主要。所以,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从言语形式着手,学习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孙老师语用意识特别强,《雾与霾》中“语用”贯穿全程,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明明白白学词。“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是第二学段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孙老师引导学生学词很巧妙,很灵活,很到位。比如,看图后先让学生练习用带“雾”的词语形容,再用不带“雾”的词语形容,了解学生对雾的认知起点,激活学生关于雾的词语积累。还比如,听教师朗读第一自然段,故意调换“幽谷”与“瀑布”的顺序,让学生体会表达是有规律的;故意用“美丽”换掉“神秘”,让学生体会表达的准确。

2.大大方方背诵。我们都知道,语感培养主要任务就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是在公开课中不敢让学生练习背诵。背诵,是在读准字音和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烂读,读得滚瓜烂熟,从而“自然成诵”。背诵的过程,是读者与优秀作品反复、持久、全面对话过程,通过对话读者不断走向文本、作者,彼此视野不断融合,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要“自然成诵”,必须做到眼、耳、口、脑、手同时协调运动。背诵也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3.扎扎实实学段。第二学段的课,我们很少看到段的训练。孙老师教学《庐山的雾》时,紧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相似的构段方式,由扶到放,抓“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中心词,品“像……像……是……是……”“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又变成……”等关键词,悟“对比、联想与想象”等表达作用,读段,记段,说段,写段,引导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得能。对于一线老师来说,这样训练段的方法极具操作性。

“字说、文说、诗说、图说、戏说”雾霾,都在用语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足见一位名师的语用自觉。

三、让学:坚守生本立场

崔峦曾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非要靠学生亲历亲为的语言实践不可。在教学中,老师一定不要过于强势,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提出困惑和问题。要让学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用有效的导和引促成阅读教学的高质量,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力。孙老师课上的几点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让学生自己发现。教学中,我们往往因为低估孩子,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鼓励学生自己发现的事情上,一味地牵着学生或者赶着学生,课堂学习不是平面滑行的热闹,就是毫无兴致的沉闷。孙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阅读诗歌《雾霾》,让学生发现这首诗什么地方写得好?结果学生很快就发现表达上的特点:押韵,语言简练等。

2.让学生充分思考。越是优秀的老师,往往越容易表现自己,把自己备课时的理解通过不同形式表演给学生看。学习是学生个人的事情,阅读也是极具个性化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有耐心,认真倾听孩子,小心点拨孩子,让孩子在思考中成长,成熟。比如,孙老师让学生自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千姿百态”构词规律,文中写了哪些姿态?明明是“千姿百态”为何才写四种?还可能像什么?通过一系列思考明白围绕中心词把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写出来。老师没有直接给,而是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适时适当点拨,让其慢慢生长。

(王小毅,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404100)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统整课外教学内容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