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研究
2015-04-29周红蕾
周红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和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越来越占有重要位置。随着20世纪9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逐渐兴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研究日益增多,并有学者开始专门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发展与运用,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
的研究综述
1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内涵的研究。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提出。“载体”概念最早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在1992年,由杨广慧在其公开发表的《探寻新路子寻找新载体》一文中首次提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逐渐深入。1998年,陈万柏发表的《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一文,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及主要的几种载体如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作出说明,第一次提出了文化载体的概念。1998年,韩玉芳、林泉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教程》一书将“载体”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之中,并列专章进行讨论。1999年,张澍军主编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出版,这是第一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专著,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步入新阶段。2003年,陈万柏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系统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进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念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广泛认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关注和研究也开始逐渐增多。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界定。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陈万柏、张耀灿为代表,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将文化视为一种动态的过程,主张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文化建设之中,通过传播先进的文化和思想,让各种文化活动承担一定的思想教育功能,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这种观点也被人们认为是活动论的观点。第二种观点以田海云、陈子静为代表,这种观点认为,文化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寓于各种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人们进行教育,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这一概念一方面强调要发掘利用既成的文化产品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强调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于文化之中,以实现其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第三种观点以贺才乐为代表,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是指能承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文化之中,通过增长知识和才能,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责质能力和觉悟水平。这三种观点都从不同的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进行了概念界定,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为全面,不仅提出了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中,又强调了要挖掘、利用现有的文化产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界定。第一种观点继承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中的第二类观点,将文化视为载体,将教育的信息、内容、目的等寓于高校校园文化之中,以实现教育的目的。例如,邹晓青认为:“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即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手段和途径。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第二种观点是以校园文化的形态阐发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内涵。如张宝君认为,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而精神文化是高校通过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但此类界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内涵与外延并不十分清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特征与类型的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特征,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陈万柏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具有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对人影响的全面性和影响方式的渗透性这三个特点。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分类,学术界目前的标准并不统一,而且分歧较大。贺才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包括精神文化载体、制度文化载体、物质文化载体三个层面,进一步说地理环境、规章制度、行为规则等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而在形式上又可以分为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和村镇文化等。陈万柏将文化载体划分为群体文化载体和个体文化载体,并论述了校园文化载体、社区文化载体和企业文化建设载体这三种群体文化载体,同时指出群体文化载体较之于个体文化载体更具有稳定性。目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分类及特征的研究与一般意义的文化载体的研究差异性不大。庞乃燕、何圆、韦冬雪指出,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具有不同类型,主要包括“校园精神文化载体、物质文化载体和制度文化载体”,杨能山认为,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具有存续客观性、多元系统性与明确的规范性、鲜明的时代性与创新性。丁花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特征是广泛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统一、主动性与渗透性相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功能与运行的研究。陈万柏、张耀灿认为:“文化载体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扩大其影响面。有利于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全民一致的价值观。”刘奎、代征认为,文化的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因此,文化载体具有教育与导向、凝聚与激励、熏陶协调与规范、开放与创新等功能。其中,教育与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首要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功能与运行研究突出了校园文化的特征。庞乃燕、何圆、韦冬雪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功能优势,主要包括:第一,校园文化的前瞻性刺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的形成;第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第三,校园文化具有自我调节性。”邹晓青指出,当前影响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功能发挥的原因有:“一是校园文化的‘硬件环境投入不足,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二是校园文化的‘软件建设发展不平衡,隐形功能发挥不明显。”“三是网络文化载体发展迅速,虚拟空间管理滞后。”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
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研究引向深入。
1系统性研究。载体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从整体上看,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构架。如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文化载体的内涵还没有做出一个较为统一和标准的定义,对文化载体类型和形态还没有进行统一的划分;二是研究内容相对趋同,研究层次比较浅显,缺乏有份量和相对权威的研究成果。要积极推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理论的深入研究,必须做到:一是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文化载体理论系统,形成完整的科学的文化载体理论;二是研究规范文化载体的相关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概念的界定、内涵、外延、形态等进行严格的科学的逻辑论证,避免在研究中出现随意性和含糊性;三是拓展文化载体研究的领域和深度,使文化载体的研究不仅集中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领域,而且要拓展到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研究领域,同时,还需要进行文化载体的差异化研究,如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与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异同研究,以及对不同类别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研究等等。
2特征性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运用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也就是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独特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较之于其他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有突出的差异性特征。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年轻、文化水平最高、思维最为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阶层新情况的日益涌现,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得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了困难和挑战,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即不能简单地复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一般性特征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以往的研究成果几乎千篇一律,都是从宏观的客观性、规范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等角度加以研究,部分直接针对大学生身心特点进行了文化载体特征研究但却不够深入。笔者认为,应不断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思维特点和成长需求,这样才能深刻地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特殊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应突出“以大学生成长为中心、体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思想寓意深刻、突出隐性作用”等特征,只有抓住这一特征,建设和运用文化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3协同性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类别形态有两类说、三类说、四类说和五类说等,最详细具体的五类说是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网络文化在内的五种文化载体。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这五种文化载体的运用都分别有着较为详尽的研究。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物质文化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基础,相应的物质文化建设也必然是首当其要、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核心,没有坚实的精神文化,其他文化都将只是形式;制度文化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保障,离开制度的硬性约束和保障,其他文化就只能沦为口号;行为文化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依托,从行为状况能够直接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网络文化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延伸,把握住了这一前沿高端且具有独特优势的载体,就可以为其他文化载体抢占更好的平台,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单一地选择一种文化载体已不能满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和大学生们的现实需要。为此,必须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协同性研究,按照主导性、层次性、整体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对现有文化载体的各种形态进行统筹规划和立体构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促使各种形态的文化载体相互配合,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发展态势,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立体生动的文化载体的运用下润物无声地被大学生所接受、理解和认同。
4保障性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需要科学的理论、明确的目标、可行的途径,更需要坚强的保障体系。没有可靠的保障体系,就不可能构筑起健康高效的载体环境,载体运用更是无从谈起。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多集中于对载体本身建设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载体环境的研究。因此,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有效构建,就必须在理论上加强保障体系的研究,在组织上、队伍上、物质上和制度上给予全面的运行保障,最大限度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坚持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组织保障;加大投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物质保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体素质及其建设状况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构建的干部基础和队伍保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体系来规范约束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制度保障。
注: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