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肩水金关汉简(叁)》纪年简校考

2015-04-29黄艳萍

敦煌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汉简纪年

内容摘要:新近出版的《肩水金关汉简(叁)》共收录2056枚简牍,其中纪年简、日期简共计约339枚,有明确纪年的简127枚。本文就这批简中的20枚残损纪年简、月朔有误的简以及历谱简进行校考,据其纪年的相关性合并作18条讨论。

关键词:肩水金关;汉简;纪年;校考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2-0111-08

Abstract: The newly published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 from Jianshuijinguan(Ⅲ)includes 2056 wooden slips. In total, there are 339 wooden slips inscribed with Chinese calendars and 127 clearly dated slips, but among them are twenty slips which are fragmental or bear wrong dat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on those twenty slips as well as other slips with calendar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eighteen items for discussion based on their correlation.

Keywords: Jianshuijinguan;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 date; proofread and research

《肩水金关汉简(叁)》2013年12月在上海中西书局出版,本卷收录2066号简牍,包括T24:501—1006、T25:1—248、T26:1—305、T27:1—142、T28:1—146、T29:1—135、T30:1—267、T31:1—242、T32:1—75,共9个探方的简牍,其中有19简整理缀合为9简,实际编录作2056枚简。经统计,这批简牍中与纪年有关的日期简共计约339枚,包括历谱简、纪年简、日期简、历注简等四类,有明确纪年的简127枚。这些纪年简中最早的纪年为汉昭帝元凤二年(前79,见73EJT26:16简“元凤二年二月癸卯”),最晚的为汉平帝元始五年(前5,见73EJT24:616A简“元始五年三月乙丑朔戊辰”),纪年跨约84年。其中以汉宣帝时期的纪年简最多,而西汉末的纪年简较少。各纪年简的具体分布情况见文末附表1。

与第1、2卷中的纪年简相比:数量上,本卷中的纪年简总量较第1卷的497枚和第2卷的534枚少,有明确纪年的简也少于第1卷的147枚和第2卷的169枚;分布上,均以汉宣帝年间的纪年简为主,本卷不见居摄及新莽时期的纪年简;质量上,无论是原纪年简的准确率还是整理释文的精确度都较前两卷高,故这批简中纪年问题的校考主要是对原简残损纪年的补考、历谱简的考释,以及少数误释纪年简的校对。

相关的研究现状已经分别于《〈肩水金关汉简(壹)〉纪年简校考》[1]和《〈肩水金关汉简(贰)〉纪年简校考》[2]有较详细的介绍,此不赘述。参考陈垣的《二十史朔闰表》[3]、饶尚宽的《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4]、徐锡祺的《西周(共和)至西汉历谱》[5],以及张培瑜的《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表》[6]等主要历谱表,本文根据以“朔日考证纪年”的方法,结合探方内纪年简分布的相对集中性对《肩水金关汉简(叁)》中残损纪年简、月朔简、历谱简进行校考。

文中“□”代表一字残缺不清,“”代表简牍残缺且字数不能确定者。“A”代表简牍正面,“B”代表简牍背面。“73EJT”为《肩水金关汉简》简编号。“EPT”为《居延新简—甲渠候官》简编号。

1. 73EJT25:15A

□康元年十月壬寅朔庚午都乡佐恩敢言之孤山里张辅安乐里祝幸之自言为家私市张掖酒泉郡界中持牛二车二两谨案辅幸之毋官狱征事当以令所传谒移过所县道河津毋苛留止

敢言之十月居延庚午守丞右尉充国移过所县道津关毋苛留止如律令掾万年佐安世[7]

按:T25原有纪年简的纪年范围为本始二年(前72)至元始元年(1),根据探方内纪年简分布的相对集中性特点判断,此处所残的“□康”应为“元康”年号。本卷中73EJT27:28简“元康元年十月壬寅朔”与陈、饶、徐历谱表中的元康元年十月朔日吻合,则三家历谱表与简上所记元康元年历谱无误。元康元年十月壬寅朔,庚午为第二十九日。故此处所缺字为“元”,即本简为元康元年(前65)简。

2. 73EJT26:6

壬 壬 辛 辛 庚 庚 己 己 己 戊 戊 丁 丁

十六日 初伏

寅 申 丑 未 子 午 亥 巳 亥 辰 戌 卯 酉[7]48

按:此历谱简为某年每月的第十六日干支,该年十三个月,即该年有闰月。据该历谱第十六日的干支,可推该年每月的朔日干支依次为:丁亥、丁巳、丙戌、丙辰、乙酉、乙卯、甲申、甲寅、甲申、癸丑、癸未、壬子、壬午。查陈、饶、徐历谱表,与此朔日顺序完全相合且有闰月的纪年,仅本始二年。据《肩水金关汉简(贰)》73EJT21:235简“本始二年五月乙酉朔”[8],与陈、饶、徐三家历谱表该年该月的朔日正合,同时《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下文简称《合校》)14.25简“本始二年七月癸酉除”[9],陈、饶、徐历谱表七月甲寅朔,癸酉为七月二十日,亦合。故本始二年“五月乙酉朔”与“七月甲寅朔”之间必存闰月。《太初历特殊置闰问题》指出本始二年五月确有特殊置闰[10]。初伏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表》本始二年五月十六日庚子夏至[6]83,闰五月十六庚午恰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故为“初伏”,与此简历谱吻合。再根据探方内简牍纪年分布的相对集中性,T26探方已有纪年简大致的纪年范围为元凤二年(前79)至河平五年(阳朔元年,前24),本始二年正在此纪年范围内,综上,本简为本始二年(前72)历谱简。

3. 73EJT26:13

牛一黄涂犗白口腹下左斩齿七岁絜八尺 第八百九十二人 元凤四年闰月丙申守农令久左尻以付第五令史齐卒张外人[7]49

按:据陈、饶、徐历谱表元凤四年无闰月,《合校》亦有299.13简“元凤四年闰”[9]491。查有关“元凤四年”的纪年简有:《合校》88.5简“元凤四年正月丁酉”[9]153、 148.38简“元凤四年六月乙亥”[9]247、《肩水金关汉简(壹)》73EJT10:311简“元凤四年四月甲寅朔甲寅”[11],陈、饶、徐历谱表中元凤四年正月丙戌朔、四月甲寅朔、六月甲寅朔,皆与上列简中的日干支不悖。故陈、饶、徐历谱表中元凤四年历谱应无误,且三家历谱表以及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表》元凤三年闰十一月,故元凤四年不可能有闰月。再据斯琴毕力格等《太初历特殊置闰问题》对太初历的15次特殊置闰的研排,亦不见元凤四年的置闰。故73EJT26:13与299.13简的“元凤四年闰月”或有误。

4. 73EJT26:87

河平五年五月庚子朔丙午都乡守啬夫宗敢言之肩水里男子王野臣自言为都尉丞从史徐兴取传谨案户籍臧官者野臣爵大夫年十九毋官狱征事当得以令取传谒移过所津关毋

五月丙午居延令宣守丞城仓丞赦移过所县道毋苛留止如律令/掾□[7]54

按:“河平五年”为超长年号现象,实为阳朔元年,属新旧年号并用现象。《合校》29.10简“河平五年正辛亥”[9]45及35.22A简“河平五年正月己酉朔丙寅”[9]57,与陈、饶、徐历谱表的阳朔元年正月己酉朔正合。《肩水金关汉简(贰)》73EJT21:102A简“阳朔元年五月丁未朔丁卯”以及73EJT21:98“阳朔元年三月戊申朔己卯”与三家历谱表亦合。73EJT21:102A简与本简可互证,故阳朔元年(河平五年)五月丁未朔当确,庚子朔有误,但丁未朔,不得有丙午日。据原简字形“”,似“元”字非“五”,下文的“五”写作“”,与“”明显不同。故此简纪年为“河平元年”。《居延新简》EPT51:189A简“河平元年八月戊辰朔戊子”[12]及EPT59:1简“河平元年九月戊戌朔丙辰”[12]156,此二简中的朔日与陈、饶、徐历谱表相合,以此二月朔日推河平元年五月朔日也正为庚子,丙午为该月初七。故此简纪年应为河平元年(前28),“河平五年”系整理释文有误。

5. 73EJT26:111

始二年正月丁亥朔己亥[7]56

按:“正月丁亥朔己亥”,即正月十三日。查陈、饶、徐历谱表,西汉中晚期与 “始二年正月丁亥朔”相合的仅本始二年正月和永始二年正月。但T26纪年范围为元凤二年到河平五年(阳朔元年),永始二年非此纪年范围,应排除。《肩水金关汉简(贰)》73EJT21:235简“本始二年五月乙酉朔”与陈、饶、徐历谱表中的本始二年五月朔日相合,依此月朔日干支类推,本始二年正月丁亥朔,无误。故本简纪年为“本始二年(前72)”。

6. 73EJT26:114

廿日

亥[7]56

按:此历谱简下端文字残损,仅保留正月干支日,据此可知该年正月的朔日为甲辰。查陈、饶、徐历谱表,西汉中晚期纪年表中“正月甲辰朔”的有:始元七年(前80)、黄龙元年(前49),本卷已有纪年简最早的为汉昭帝元凤二年(前79),最晚的为汉平帝元始五年(5),加之T26探方的纪年范围在元凤二年到河平五年间,“始元七年”不在此纪年范围内,应排除。故本简为黄龙元年历谱。

7. 73EJT26:178

六日

辰[7]60

73EJT26:218

廿一日

未[7]62

按:此两简为历谱简,下端均残,仅存正月的日干支。73EJT26:178简正月初六庚辰与73EJT26:218简正月廿一日乙未,二者正月的朔日均为“乙亥”。在本卷及本探方已有纪年简范围内,查陈、饶、徐历谱表,仅元凤六年为“正月乙亥朔”。《肩水金关汉简(壹)》T10:209“元凤六年正月乙亥朔癸卯”[11]142,与陈、饶、徐历谱表中“元凤六年正月乙亥朔”相合,故三家历谱表中元凤六年的历谱应无误。故,这两简皆为元凤六年(前75)历谱残简。

8. 73EJT28:29

年二月乙卯朔乙丑东部候长广宗[7]82

按:“二月乙卯朔乙丑”,即二月十一日。T28原有纪年简的纪年范围为地节二年(前68)至鸿嘉四年(前17),查陈、饶、徐三家历谱表,在此纪年范围内的唯有甘露三年二月为乙卯朔。本探方中甘露三年的简较为丰富,73EJT28:16简“甘露三年四月甲寅朔”[7]81、73EJT28:18简“甘露三年五月癸未朔”[7]81、73EJT28:55“甘露三年二月乙卯朔”[7]84均与陈、饶、徐历谱表该年该月的朔日相合,故甘露三年二月乙卯朔无误。本简纪年为甘露三年(前51)。

9. 73EJT28:56

河平三年七月丙戌居延丞□为传送囚

觻得 闰月丙寅入金关南 八月戊子出金关北[7]84

按:“闰月丙寅”有误,此简所记日期应均在河平三年,据陈、饶、徐历谱表河平三年闰六月戊子朔,则该月无丙寅日。《合校》269.3简“河平三年正月庚寅朔丁巳”[9]452、《居延新简》EPT51:207简“河平三年十月丙戌朔癸丑”[12]81,与陈、饶、徐历谱表河平三年正月、十月的朔日皆吻合。由此可推出,七月丁巳朔、八月丁亥朔与简中七月丙戌、八月戊子相合,故闰六月为戊子朔可信,则不可能有丙寅日。故此简“闰月丙寅”有误,或为原简书写讹误。

10. 73EJT29:69

庚 己 己

廿日

戌 卯 酉[7]96

按:此简为历谱简,为正月、二月、三月第廿日干支,其余干支残损。故该年前三月的朔日干支分别为:辛卯、庚申、庚寅。查陈、饶、徐历谱表,与这三月朔日干支完全相合的唯有甘露二年的朔日。本卷简牍所记录的甘露二年历谱与三家历谱表均吻合,故三家历谱表该年历谱无误。本探方的纪年区间为元康元年(前65)到初元二年(前47),甘露二年正在此区间范围内,符合探方简纪年的相对及集中性。故此简为甘露二年(前52)历谱。

11. 73EJT30:1

四月廿二日丙寅偃受长叔外长下四千[7]104

73EJT30:2

三月一日丙子偃受长叔十六万五千 八月廿四日丙寅靳长叔入钱五千五百偃受[7]104

按:从原简来看,两简形制和字体风格完全相同,当属同人同时书写,记录“长叔”同年不同日期的入钱情况。四月廿二日丙寅,则四月乙巳朔;三月一日丙子,则三月丙子朔;八月廿四日丙寅,则八月癸卯朔。查陈、饶、徐历谱表,在本探方地节三年(前67)至元寿元年(前2)的纪年范围内,与三月丙子朔、四月乙巳朔、八月癸卯朔相合的唯有元康元年。本卷中73EJT24:705简“元康元年七月甲戌朔”[7]14、73EJT27:28简“元康元年十月壬寅朔”[7]71与陈饶徐历谱表吻合,则三家历谱表与简上所记元康元年历谱均无误。故这两简的纪年为元康元年(前65)。

12. 73EJT30:151A

庚子

四年正月己丑朔大

辛丑[7]116

按:此简为历谱简。据“四年正月己丑朔大”查陈、饶、徐历谱表,仅元康四年正月己丑朔大。T30原有纪年简的纪年范围为地节三年至元寿元年,元康四年正在此区间内。本卷73EJT31:20A“元康四年六月丁巳朔”[7]12及《居延新简》EPT59.547简“元康四年九月乙酉朔”[12]173,与陈、饶、徐历谱表元康四年六月、九月的朔日吻合,故简文所载纪年与三家历谱表均无误,由这二月的朔日向前推算,元康四年正月正为己丑朔。许名玱将此简与73EJT24:136简缀合,缀合后推算出的各月干支朔日也正好和元康四年相应各月的朔日干支相合[13]。故本简纪年为元康四年(前62)。

13. 73EJT30:187

戊 戊 丁 丁 丙 丙

廿一日

戌 辰 酉 卯 申 寅[7]118

按:此简为某年前六个月第廿一日的干支,其他几个月的干支残断,据此,该年前六个月的朔日干支分别为:戊寅、戊申、丁丑、丁未、丙子、丙午。查陈、饶、徐历谱表,仅五凤三年前六个月朔日与此历谱的朔日完全相合。与本卷73EJT29:117A简记载的五凤三年历谱前六个月的朔日相合[14],且五凤三年正在本探方的纪年范围内。故此简为五凤三年(前55)历谱。

14. 73EJT31:136

年六月乙卯朔辛巳都乡□

当为传所过县 [7]135

按:“六月乙卯朔辛巳”为六月二十七日。T31原有纪年简的纪年范围为本始四年(前70)至建平四年(前3),据“六月乙卯朔”,查陈、饶、徐三历谱表在此纪年区间的唯有永光三年六月朔乙卯。《肩水金关汉简(贰)》73EJT21:19简“永光三年三月丙戌朔”[8]11以及《合校》177.4简“永光三年六月乙卯朔”[9]282,与陈、饶、徐历谱表永光三年三月、六月的朔日相吻合,故简牍和三家历书所记历谱无误。此简推考为永光三年(前41),可信。

15. 73EJT32:5A

□长 初元四年四月丙子朔戊午临莫隧

[7]143

按:“初元四年四月丙子朔戊午”有误。据陈、饶、徐历谱表初元四年四月为己卯朔。《肩水金关汉简(壹)》73EJT10:127简“初元四年四月己卯尽癸未”[11]137、本卷73EJT32:16A简“初元四年正月辛亥朔”[7]144,与陈、饶、徐历谱表中的初元四年正月、四月朔日吻合,故初元四年四月为己卯朔,非丙子朔,且亦无戊午日。此简月朔之误或为原简抄写之讹。

16. 73EJT32:8

壬 辛 辛 辛 庚

廿五日 夏至

戌 卯 酉 卯 申[7]143

按:此简为历谱简,为该年前五个月第廿五日的干支,则这五个月的朔日干支依次为:戊戌、丁卯、丁酉、丁卯、丙申。查陈、饶、徐历谱表,与这五个月朔日干支完全相合的唯有初元元年,此纪年正在本探方五凤三年(前55)至建昭五年(前34)的纪年范围内。《肩水金关汉简(壹)》73EJT4:179简“初元年十月甲午朔庚”[7]49、本卷73EJT26:221简“初元年八月乙丑朔”[7]62、73EJT31:131简“初元年闰月癸巳朔”[7]138,与陈、饶、徐历谱表中初元元年十月、八月、闰十月的朔日吻合,故简记历与陈、饶、徐历谱表所记初元元年的历谱无误。再查《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表》初元元年五月二十五庚申日正为“夏至”[6]87,与本简所记夏至时相合。则本简为初元元年(前48)历谱,当确。

17. 73EJT32:9

丙 乙 乙 甲 甲 癸 癸 壬 壬 辛 辛 庚

廿四日 德 冬至

申 丑 未 子 午 亥 巳 戌 辰 酉 卯 庚[7]143

按:此简为历谱简,为该年十二个月第廿四日的干支,则该年每月的朔日干支依次为:癸酉、壬寅、壬申、辛丑、辛未、庚子、庚午、己亥、己巳、戊戌、戊辰、丁酉。查陈、饶、徐历谱表与此朔日干支完全相合的唯有五凤四年的朔日。本卷73EJT31:66简“五凤四年十二月丁酉朔”[7]130、73EJT9:104A简“五凤四年八月己亥朔”[11]108等皆与陈、饶、徐历谱表中的五凤四年十二月、八月的朔日相合,故陈、饶、徐历谱表五凤四年历谱无误。再据《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表》五凤四年十一月二十四辛卯正为“冬至”[6]86,与本简所记相合。故本简为五凤四年(前54)历谱。

18. 73EJT32:40

七月八日庚戌后伏

八月八日己卯秋分

九月廿三日甲子立冬[7]146

按:据七月八日庚戌、八月八日己卯、九月廿三日甲子,可知该年七月癸卯朔、八月壬申朔、九月壬寅朔。查陈、饶、徐历谱表唯有永光五年和本始四年(前70)与此朔日干支相合,本探方的纪年范围为五凤三年至建昭五年,本始四年不在此纪年区间内,故排除本始四年。另据《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表》永光五年六月二十一癸巳立秋,立秋后的第一个伏日即为“后伏”,正为七月八日庚戌,八月八日己卯正为秋分,九月二十三日甲子正为“立冬”[6]89,与简记相同。故本简纪年为永光五年(前39)。

结 语

根据我们的统计,《肩水金关汉简(叁)》原有纪年简的纪年范围为元凤二年至元始五年,加上考证出的纪年简,共计144枚。分布情况为:汉昭帝元凤年间7枚; 汉宣帝年间的纪年简92枚,包括:地节25枚、甘露24枚、元康20枚、本始11枚、五凤10枚、神爵2枚;汉元帝年间纪年简23枚,其中初元17枚、永光3枚、建昭2枚、黄龙1枚;汉成帝年间纪年简13枚,含河平7枚、建始4枚、鸿嘉2枚;汉哀帝年间纪年简2枚,含绥和1枚、建平1枚;汉平帝年间纪年简7枚,其中元寿1枚、元始6枚(见附表1)。因此可知,这批简的纪年简分布较为集中,以汉宣帝年间的纪年简为主,汉元帝年间的纪年简次之,昭、成、哀、平年间亦有纪年简分布,本卷中不见新莽时期纪年简。

此外,本卷简牍纪年简记录的纪年与后世历谱表中的纪年吻合率较高,对校对汉简历谱与传世历谱都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73EJT29:117AB,这枚木牍正反面完整地记录了五凤三年十二个月的历谱,如此完整的历谱简在汉简中是少见的,对五凤年间历谱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简牍中的纪年简不仅是简牍分期断代的直接凭证,也是历法研究的主要材料,对其进行校考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黄艳萍.《肩水金关汉简(壹)》纪年简校考[J].敦煌研究,2014(2):116-117.

[2]黄艳萍.《肩水金关汉简(贰)》纪年简校考[G]//简帛研究二○一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89.

[3]陈垣.二十史朔闰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饶尚宽.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徐锡祺.西周(共和)至西汉历谱[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6]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表[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

[7]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等.肩水金关汉简(叁)[M].上海:中西书局,2013:32.

[8]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等.肩水金关汉简(贰)[M].上海:中西书局,2012:29.

[9]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23.

[10]斯琴毕力格,关守义,罗见今.太初历特殊置闰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7(6):749.

[11]甘肃省简牍保护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等.肩水金关汉简(壹)[M].上海:中西书局,2011:150.

[1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居延新简:甲渠候官 [M].北京:中华书局,1994:80.

[13]许名玱.《肩水金关汉简》简73EJT30:151+73EJT24:136

考释[EB/OL].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article.php?id=2058)2014-8-21.

[14]张永山.汉简历谱[M]//任继愈.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第一分册).郑州:大象出版社,1993:237.

猜你喜欢

汉简纪年
乌程汉简 纪年简选
《故太师铭石记》纪年小考
古代的“干支纪年法”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稀里糊涂大纪年(下)
稀里糊涂大纪年(上)
不忘初心 完美纪年 Perfect Match [宝福结婚纪念戒系列]
北大汉简五《大罗图》题名商榷
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30年回眸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