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屯戍汉简中的“窅”和“萆”
2015-04-29聂丹
聂丹
内容摘要:在西北屯戍汉简的守御器簿中出现了经常连用的“窅”和“萆”字,还分别与“瞀”“冒”和“辟”,构成“皮窅草萆、皮瞀草萆、皮冒草萆、羊皮冒萆、草辟及冒”等结构。不少学者对“皮窅”进行过研究,未得其义,对“萆”的研究则几乎没有。又有学者认为:两者经常连用,似乎与“胄、甲”相当。通观西北屯戍汉简全部文例,发现“胄、甲”自有其稳定的词语表达。据我们研究,“窅”和“萆”,是斥候(侦察兵)候望时的必备装备,每一亭隧仅有一枚。“窅”,是斥候的瞭望器具,“萆”,是斥候的防御隐蔽装备。
关键词:汉简;窅;萆;候望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2-0106-05
Abstract: The two words“yao”and“bi,”which were also written as “mao(瞀or冒)”and“bi (辟),”are often used together in the lists of military equipment recorded in Han dynasty wooden and bamboo slips found at northwest garrison sites, forming language structures like“pi-yao-cao-bi,”“pi-mao-cao-bi,”“yang-pi-mao-bi”or“cao-pi-ji-mao.”The word“pi-yao”has been researched by many scholars but its meaning remains unknown and no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the word“bi.”Some scholars think that they seem to be equivalent to“zhou and jia(helmet and armor)”as they are often used together. A general examination of all the examples found in these slips suggests that“zhou and jia”are fixed words or expressions. According to our researches,“yao”and“bi”were equipments necessary for the scouts on watch, the former used for keeping watch, the latter for defending and shelter.
Keywords: Han dynasty wooden and bamboo slips; yao; bi; keeping watch
一 引 言
西北屯戍汉简中的“皮窅”,是传世文献所不见的,文例见下。
303.11:
凡亭隧皮窅廿八。其十三枚受府,十五枚亭所作,少七枚。凡亭隧卅五所。
495.1:
皮窅、草萆各一。
74EJT:119:
大黄弩服,衣绝,非物。负二算。皮窅二□□,负□算。
74EJT37:1537—1558:
木面衣二,破釜一,铁戊二。皮窅草萆各一①……橐他箕当隧始建国二年五月守御器簿。
曾有研究者对“皮窅”作过探讨,提出一些看法。《中国简牍集成·第7册》:
皮窅,窅,皮制守御器。每隧亭配置一枚。[1]
薛英群、何双全、李永良《居延新简释萃》:
皮窅:用皮革做成的防面具。[2]②
王震亚、张小锋《汉简中的戍卒生活》一文看法与此相同:
皮窅是用皮革做成的防御面具。[3]
张国艳《居延新简词汇札记》认为:
赵叔向《肯綮全录俚俗字义》:“目深曰窅”所以“皮窅”当是一种与眼睛有关的器物,又由于它出现在兵器簿上,所以它可能是一种用皮革制成的保护眼睛的武器装备。[4]③
陈直《居延汉简研究》据简303.11中“皮窅”释读为“皮官”进行说解:
皮官为陂官之省文,《汉书·地理志》,九江郡有陂官,盖管陂池山泽之利者。[5]
据简74EJT37:1537—1558可知,“皮窅”出现在守御器簿中,当是一种守御器。以上几家观点,或过于笼统,或猜测成分太浓,义未坐实。
二 在西北屯戍汉简中“窅”与“萆”常连用
西北屯戍汉简中的“皮窅”可以单用,也可以与“草萆”连用。如李天虹《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所说:“皮冒、草萆二物常常并列,大约配套使用。”[6]另外,在西北屯戍汉简中与“草萆”连用的还有“皮瞀”“皮冒”,构成“皮窅草萆”“皮瞀草萆”等结构。例见下:
506.1:
守御器簿。长斧亖,皆缺敝……皮冒、草萆各一④,毋冒。
495.1:
皮窅、草萆各一。
74EJT37:1537—1558:
皮窅草萆各一。
EPT48.129:
甲渠鄣皮瞀草萆各一。
EPT56.74:
羊皮冒萆一。
73EJT24:213:
草辟及冒各一。
“窅”古音“影母宵部”,“冒”“瞀”古音“明母幽部”。“宵”“幽”旁转,韵部相近。从读音和文例看,“皮冒”“皮瞀”就是“皮窅”。李天虹《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
皮冒、草萆二物常常并列,大约配套使用。简EPT48.129记“皮瞀”与“草萆”并列,皮瞀显即皮冒。瞀为头盔,冒同帽,两字含义类同。萆,《说文》:“萆,雨衣。一曰衰衣。”对比分析,冒、萆似乎与胄、甲相当。[6]114
李天虹的说法可圈可点,皮冒、草萆二物的确常常并列,但“冒、萆似乎与胄、甲相当”的推测却值得商榷。在西北屯戍汉简中,表示“胄、甲”的有其固定的词语。
三 窅、萆不是胄、甲
(1)“胄、甲”在西北屯戍汉简中有其基本固定的词语,有:铁鞮瞀、官铠瞀、铁甲鞮瞀、革甲鞮瞀、铁铠、革甲、鞮瞀、革鞮瞀等,例见下。
182.6:
革甲鞮瞀。卩
826:
戍卒禄福匹竟,候憙见。六石具弩二。稾矢铜三百。铁甲鞮瞀各四。
EPT49.13B:
大苣卅,小苣、四尺苣各百。官铠瞀各一。
ES(T119).1:
收失□铁鞮瞀各五。
EPT59.183:
白玄甲十三领。革甲六百五十。铁铠二千七百一十二。
西北屯戍汉简中表示“甲胄”的“铠、鞮瞀、铁甲鞮瞀”等出现不下于40次,这样的高频出现,是使用量大的体现。
西北屯戍汉简中“甲胄”皆为铁质或皮革的,“萆”则全是草编的,草编的“萆”见于简495.1、506.1、EPT48.129、74EJT37、1537—1558。在汉代,甲胄用铁或革制作,草编的“萆”显然不可能用来作甲胄。
简506.1“皮冒、草萆各一,毋冒”,“毋冒”是对“皮冒、草萆”的评价,表明“皮冒、草萆”必有其一应该有“冒”,而检查时实际无“冒”。即“冒、萆”配套使用,有“冒”可以称为“冒、萆”,无“冒”的也可以称为“冒、萆”。“甲胄”是戴在头上的“胄”和披于身上的“甲”的合称,没有“冒”的“甲胄”是不存在的,其只能称为“甲”,而不能称为“甲胄”。这样,冒是胄、萆是甲的说法显然不通。“冒、萆”不是“甲胄”。
据此,我们可以说,“冒、萆”与“胄、甲”无关联,是各不相同的物品。
(2)窅、萆的使用量。
窅、萆在各亭燧的需要量不大,每亭燧各配置一枚。
495.1:
皮窅、草萆各一。
74EJT37:1537-1558:
皮窅草萆各一。……橐他箕当隧始建国二年五月守御器簿。
EPT48.129:
甲渠鄣皮瞀草萆各一。
506.1:
守御器簿。长斧亖,皆缺敝……皮冒、草萆各一,毋冒。
303.11:
凡亭隧皮窅廿八。其十三枚受府,十五枚亭所作,少七枚。凡亭隧卅五所。
74EJT:119:
皮窅二□□,负□算。
简495.1、74EJT37:1537—1558、EPT48.129、506.1明确记载“皮窅(瞀、冒)草萆各一”。特别是简303.11对皮窅使用数量的记载最能说明问题。这是某地35所亭燧皮窅的使用总数:共有皮窅28枚,包括“其十三枚受府,十五枚亭所作”,即都尉府直接配备发放的13枚和亭燧自己制作的15枚。已有28枚,还少7枚,即总数应该有35枚。35个亭燧需要35枚“皮窅”,即一亭燧需要1枚。与其他简文所记的亭燧使用量一致。简74EJT:119虽有“皮窅二□□”,由于简文残缺,“二”可能属上,也可能属下;其后紧跟“负□算”,故“□□”很有可能是“皮窅”的不合格问题,“二”可能是“□□”的数量。由于简文残缺,简74EJT:119不能说明“皮窅”的数量,故排除在外。由此可见“窅”在各亭燧的需要量不大,正如《中国简牍集成·第7册》所说“皮窅,窅,皮制守御器,每隧亭配置一枚”[1]227。以数量为标准判断,窅、萆使用量极小,不是胄、甲。
四 窅、萆是什么
在西北屯戍汉简中,“质料+物件”的定中结构很多,如:皮绔、韦绔、革带、布、枲履、布袭等。“皮窅”是皮制的“窅”,“草萆”是草编的“萆”。解决了窅、萆的含义,皮窅、草萆所指就迎刃而解了。
(一)窅是什么
窅,是深目,指眼睛凹陷。《说文·目部》:“窅,深目也。”[7]《汉书·西域传》:“自宛以西至安息国……其人皆深目,多须髯。”[8]《玉篇·目部》:“《说文》云:‘深目皃。[9]《广韵·筱韵》:“窅,深目皃。”[10]“窅”有远望的意思。《文选·谢朓〈游敬亭山〉》:“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李善注引《声类》:“窅,远望也。”[11]
既可以使眼睛深藏,且可以望远的,当属于瞭望镜一类的物件。西北屯戍汉简中用来瞭望侦查的防御器,就有称为“深目”的。如:
68.95:
坞上深目,十二,不事用。
89.21:
坞上转射二所,深目中不辟除,一所转射空小,不承长辟。
142.30
察微。坞上深目,少八。堠上深目,少四。积薪八,皆毋涂□。毋射埻。
李均明、刘军《出土简牍与汉晋敦煌》就说:“墙顶还筑有女墙,内嵌‘转射、‘深目等用以观察及射击的装置。”[12]西北屯戍汉简中的“深目”是固定装置,安装在坞上用来观察敌情。我们没有找到深目的图片,倒是找到与深目同在坞上的转射图片,明显就是木质固定装置。
西北屯戍汉简中的深目,是安装在坞上的固定装置,用来观察敌情。“窅”也是“深目”,出现在守御器簿中,当也是用来观察敌情的器具。
(二)萆是什么
萆,原本是蓑衣。《说文·艹部》:“萆,雨衣。一曰衰衣。”[7]28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春秋·左传》‘齐师遇雨。陈成子衣制,杖戈。注云:‘制,雨衣。制与萆声相近。”[13]《说文·衣部》:“衰,艹雨衣。秦谓之萆。”[7]274《广雅·释器》:“萆谓之衰。”王念孙疏证说“《越语》云:‘譬如衰笠,时雨既至,必求之。经传或从艹作蓑。”[14]《广韵·昔韵》:“萆,雨衣。”[10]521《玉篇·艹部》:“萆,雨衣。一曰蓑。”[9]255《类篇·艹部》:“萆,一曰蓑衣。……《说文》:‘雨衣。”[15]《集韵·支韵》:“萆,一曰蓑衣。”[16]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冠服类·诸衣》引《庶物异名疏》:“管子曰:农夫身穿袯襫{1}。袯襫,蓑草结衣,御雨之具也。”[17]又引《事物绀珠》:“蘘薜,莎草雨衣。”[17]142萆即为草编的雨衣。西北屯戍汉简中,就有“草萆”,即草编的蓑衣,可以防雨。
萆,也作薜。《广雅·释器》:“萆谓之衰。”王念孙疏证:“薜,与萆同。《六韬·农器篇》云:‘蓑薜簦笠。”[14]236在《肩水金关汉简(贰)》中,也作“辟”。
73EJT24:213:
草辟及冒各一
这枚简中的“草辟”即为“草萆”,“冒”即为“窅”。“草萆”的图片如下(图1):
萆也有隐蔽义{2}。《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18]裴骃集解引如淳曰:“萆音蔽,依山自覆蔽。”司马贞索隐曰:“谓令从间道小路向前,望见陈余军营即往,仍须隐山自蔽,勿令赵军知也。萆音蔽。蔽者,盖覆也。”[18]2616颜师古注《汉书·韩信传》“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云:“蔽隐于山间使敌不见。”[19]
草萆具有防雨、隐蔽作用。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萆通椑,甲声。草萆就是草甲。”[20]出现在防御器簿中的草萆,披在身上,是可以隐蔽、可以防雨防晒的防御器具。每个亭隧仅有一件,是侦察兵使用的装备。且草萆与皮窅多连用,据上文考察,皮窅、草萆出现在守御器簿中,多以连用方式出现,正如李天虹《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所说:“皮冒、草萆二物常常并列,大约配套使用。”[6]114它们是侦察兵配套使用的装备:草萆是侦察兵用来隐蔽、防雨的草编衣装;皮窅是侦察兵勘察敌情的瞭望皮质工具。
西北屯戍汉简中窅与深目功用相近,都是用来观察瞭望的,前者是斥候(侦察兵)随身携带的装备,后者是障燧坞上安装的相对固定的装置;故前者多与“萆”连言,工作时需要隐蔽,后者多与“转射”连言,发现敌情要射击。
萆和窅,两个对象配套使用,一是侦查工具,一是防身隐蔽对象。《集成》不了解这点,导致注释有误。
EPT56.74:
羊皮冒萆一。
《中国简牍集成·第11册》:
羊皮冒萆,守御器之一,以羊皮制作,可防敌矢、石攻击,又可以透视观察敌情。[21]
“羊皮冒萆一”,即“羊皮冒、羊皮萆各一”,就是羊皮制作的防雨隐蔽衣和羊皮制作的瞭望用具各一。至于“防敌矢、石攻击”,是注释者臆测。
总而言之,萆、窅都是斥候候望时的必备装备。萆是侦察兵用的防雨隐蔽衣,草编而成;窅是侦查用的瞭望装备,多以皮革制成。两者是侦察兵工作时必不可少的装备,配套使用。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导师张显成教授的悉心指导,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7册[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227.
[2]薛英群,何双全,李永良.居延新简释粹[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73.
[3]王震亚,张小锋.汉简中的戍卒生活[J].简牍学研究, 1998(第2辑):130.
[4]张国艳.居延新简词汇札记[J].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2(2):73.
[5]陈直.居延汉简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383.
[6]李天虹.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4.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8:104.
[8]班固.汉书:西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896.
[9]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83.
[10]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0:298.
[11]萧统.文选[M]. 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1260.
[12]李均明,刘军.出土简牍与汉晋敦煌[G]//简帛研究:第2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364.
[13]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7.
[14]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5:236.
[15]司马光,等.类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
[16]丁度,等.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5:10.
[17]陈元龙.格致镜原[M].扬州:扬州古籍书店,1989:142.
[18]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2616.
[19]班固.汉书:韩信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1868-
1869.
[20]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74.
[21]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 中国简牍集成:第11册[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