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的世界
2015-04-29贺文
贺文
? 今年是历年CES展会中参展汽车厂商最多的,它们几乎“占领”了CES 的北展馆(NorthHall)以及中央展馆所有的醒目位置。奔驰概念车F015 在CES 上高调亮相,引发轰动
有这样一种尴尬曾摆在我们面前:大数据可以改变一切,但它找不出落地的具体方法;智能硬件能为大数据收集燃料,但却没人愿意使用。现在,改变正在发生。
刚刚结束的2015CES,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改变的可能。置身其中,你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前沿科技不再是概念或者空想,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大到无人驾驶汽车,小到婴儿的智能奶瓶,不管是物联网、智能家居,还是无人驾驶汽车,不管是裸眼3D显示技术、3D打印,还是已经热谈了两年的可穿戴,“智能化”正在入侵我们的生活。
Infinite Possibilities of IOT(IOT的无限可能)。
闪亮的霓虹灯拼写出的slogan,炫目地悬挂于CES中央展馆的穹顶处。就像这句话所说的,物联网其实不是新概念,但在今年CES上,IOT(Internet of Things,即“万物互联”),也有人称之为IOE,Internet of everything,显得尤为光彩夺目。
市场成熟的标志,不只是新锐创新公司的活跃度,还有产业链各个环节饱有热情地投身其中,尤其是当市场的领头羊企业开始行动时。“智能化生活”迫近的信号之一是,像互联网科技巨头如谷歌,传统家电大牌厂商如三星等诸多大公司今年都开始将外界的注意力引向IOT。比如三星,在今年的CES上没有发布手机,而是以“Smart Living”为主题重头亮相了旗下的智能家居产品。而智能家居无疑是IOT最自然的使用场景。
不仅如此,产业链上游企业如芯片厂商英特尔、高通等,纷纷推出配适智能家居产品的芯片和技术。比如英特尔在今年CES上演示的RealSense实感技术,可以运用于人脸扫描、即时编辑、3D打印、体感游戏等方面,为人机交互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想象空间;此外,英特尔还带来了更小体积的Curie模块,这个如纽扣般的模块也是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事实上,已经出现有一段时间的英特尔Edison平台,就是为可穿戴和物联网领域而生的,这枚邮票大小的模块集成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功能,现在它的尺寸规格已经越来越丰富。
除了智能家居,汽车也是被智能化“入侵”的又一大领域。“无人驾驶汽车”或者“未来汽车”,已经从CES的边缘转为主流。
回溯2014年CES时,谷歌发布Android Auto,宣布成立开放汽车联盟(OAA),联合奥迪、通用、现代和本田,将 Android 系统引入汽车娱乐系统,一举成为当年CES的闪耀之星。随后苹果在同年三月宣布了它自己的汽车信息娱乐系统 CarPlay。你可以说,是传统整车厂商的谨慎和保守,让谷歌、苹果这些互联网科技公司先领风骚。
但是在今年CES上,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整车厂商的集体出击,从奥迪、奔驰、宝马,到福特、大众、现代,都展示了它们的部分自动驾驶功能,今年是历年CES中参展汽车厂商最多的,它们几乎“占领”了CES的北展馆(North Hall)和中央展馆的醒目位置。奥迪更是将自己的自动驾驶概念车A7,从硅谷斯坦福大学一路开到了拉斯维加斯,这趟约900公里的开放路带试驾,无疑是传统整车厂商宣誓在“无人驾驶”上的实力。
甚至有评论说,如果说过去十年是智能手机和手机系统生态的天下,那下一个十年科技发展将会以IOT和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为重点。
如果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正在入侵的“智能化”浪潮,那么,张开我们的双臂吧。
粘性
黑色硕大的塑料头盔,比一般体验者的头部还要大出一倍不止,让见到的人误以为撞到了外星人,体验者直呼“很扯”——在CES上出现这样的虚拟现实头盔也是相当奇葩的。不过,虚拟现实设备的外形“笨重”与做工“简陋”,模拟现实的体验感差强人意,使用场景的缺乏,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摆脱鼻梁上宽大不贴合的3D眼镜带来的负累,也不用为头顶着硕大夸张的头盔而尴尬,却同样能体验3D的画面效果。这已经不是设想。
来自中国深圳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超多维(SuperD)公司,在CES上展出了一款概念产品“裸眼3D显示配件”。产品外形类似折叠笔记本,轻摁配件顶部的按键,整个产品缓缓展开,侧面像一个Z字,用户所看到的是位于中间的屏幕,3D画面的景深特别明显,且很有层次感,有很强的沉浸效果。
超多维公司研发中心总经理刘宁介绍,这款外设配件的使用场景是:与手机/Pad里的SuperD应用连接互动,通过手机/Pad 应用来切换显示配件里的内容,不管你是看手机/Pad的电影、还是玩游戏等,都可以通过蓝牙、Wifi推送给显示配件,通过手机/Pad应用来操作。现在SuperD应用是iOS版,未来还会推出Android版,也会考虑推出Window Phone版。
刘宁进一步解释,作为“裸眼3D解决方案”提供商,超多维通过Eye Tracking (视线跟踪)技术,实现使用者无需佩戴专用眼镜即可获得逼真、顺畅的裸眼3D视觉体验。记者注意到,这款显示配件使用最上方屏幕的前置摄像头追踪头部和双眼的位置,并结合专门的IC处理芯片,对屏幕上的图形、图像做实时渲染,所以能在很宽的视角——上下左右高达40°,以及相当宽裕的观看距离内实现很好的裸眼3D效果。
为什么要推出这样一个概念性配件产品?超多维公司总裁许培桢介绍,通过将超多维的裸眼3D移动解决方案,应用于新的智能手机、Pad,那些新购买的用户可以体验到裸眼3D技术;通过这个外设,则可以让已有智能手机、Pad的用户,能同样轻松便捷地体验到裸眼3D技术,从而使得裸眼3D更普及。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将“存量变增量”的做法。尤其是针对系统封闭、但规模庞大的苹果用户群,可以把iPhone/iPad变成一个操控器,再通过配件来“裸眼3D”显示手机/Pad里的内容。
就像许培桢所说的,硬件终端市场的发展,与相匹配的内容资源的丰富,始终是“鸡与蛋”的关系。超多维它已经看到,在购买、使用裸眼3D显示技术的终端设备上,用户有热情,但同时也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内容,才能激活这种对硬件的需求。
许培桢透露,Super D应用现在还只是一个基于手机端、移动端的操控APP,未来也可能成为一个平台性的应用,他们正在筹划开放这个平台的SDK,以相对标准化的方式,希望让更多的合作伙伴,包括硬件外设的、游戏等软件应用的开发者,一起参与到裸眼3D产业的发展当中来。
超多维(SuperD)公司在CES 上展出了一款概念产品“ 裸眼3D显示配件”,外形类似折叠笔记本,产品展开后,侧面像一个Z 字,3D画面的景深明显
为什么标准化那么重要?许培桢解释,从内容源头来说,好莱坞已经透过手机、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迅速发展,看到了3D内容在授权等商业模式上的新发展空间。现实情况是:3D内容的使用场景很少,除了用3D电视,还需要佩戴3D眼镜;如果是类似Oculus的虚拟现实设备,如何让体验更好,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所以裸眼3D技术应用于智能手机、Pad等移动终端,将会是观看3D内容很好的使用场景,而且市场空间很大。要想调动内容源头的积极性,硬件、软件平台的标准化则是前提。
事实上,找到、发现“有魅力”的使用场景,无论是对裸眼3D显示技术,还是对类似Oculus这样的虚拟现实技术,同样都是挑战。
在CES上,Oculus的展位现场非常火爆,从上午开馆到下午闭馆,排队希望体验的人龙几乎就没有散去过。不过,如体验者所言,新产品 Oculus Crescent Bay 的原型机,“沉浸式”体验非常不错,但是稍微长时间的佩戴就会让体验者明显感到头上设备的沉重,让体验感很跳脱。
相较而言,松下的美妆“魔镜”、东芝的试穿“魔镜”,倒是找到了很自然的使用场景。不过,这两款产品目前还都在概念化阶段。
如果“万物互联”真的是大势所趋,那么越来越多智能化的硬件设备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这些设备为何需要智能?用户对它们有无需求痛点?不管是可穿戴设备今年更多地与时尚结合,比如施华洛世奇版的Misfit手环,还是3D打印从单纯的打印模型玩具,到打印蛋糕、饼干甚至衣服、鞋子,其实都是在解决一个问题:智能硬件从“可用”到“愿意用”。
产品从概念化到被普罗大众都接受的产品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价格。拿VR 设备来说,400~500美元甚至2000美元的高门槛,使VR设备目前还难以走上货架,难以普及大众。
在采访结束时,许培桢问了一个他们很关心的问题,像裸眼3D显示配件这样的外设,多少钱我们愿意买。在他们看来,“性价比最优”无疑是用户触手可及且乐意接受的关键。
联接
在CES的展厅里,记者看到这样一组问答:
When will everything speak to the next thing?
The world will change when every device speaks the same language.
也就是说,物联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无人驾驶汽车等等,归根结底都是让各种设备用同一种语言“联接”,以便设备之间相互交流、以及设备与人类交流。
这种语言就是互联网化,或者智能化。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几个学生开发了模块化系统BLOCKS, 通过创新型可穿戴软硬平台解决整体更新的问题。如此一来,用户不必每次购买他们推出的最新可穿戴设备,而是可以逐个模块进行更换。而且BLOCKS 可以将所需模块组合成一个产品,满足用户的所有个性化需求
“Internet of Things is for you”(“万事万物互联为你”),这是三星电子总裁、Co-CEO 尹富根在2015 CES 上的演讲主题。他还明确指出,到2017年,所有三星电视将成为物联网设备;2020年前,所有三星硬件设备均将支持物联网。此外,为了加速物联网的建设,三星在2015年还将投资1亿美元,通过加速器计划和扩展国际开发者活动建设物联网开发者社区。
在三星看来,Internet of Things要想成功,就一定得开放。使用任何平台的任何设备都需要能够互联联网、互相通信。从用户角度而言,唯有互联互通,智能设备的“智能”才有现实意义。
但现实状况是,由于家居环境的复杂性、需求的针对性,若想在短时间里打造出像智能手机一样的整合性产品,依靠单品打天下肯定是不够的。那么,在标准混乱的智能家居市场,产品与产品之间如何联合,公司与公司之间如何合作呢?
三星希望SmartThings智能家居开放平台是答案之一。SmartThings除了与三星自己的所有智能家电相连,还要引入合作伙伴,目前已有27家的产品,包括 Jawbone 手环、Honeywell 恒温器、飞利浦 Hue 灯泡、Netgear Wi-Fi 摄像头、August 智能门锁、Chamberlain 智能车库开关等。
在智能家居平台的竞争中,三星的对手不是LG、不是联想,而是苹果HomeKit、Google Nest,或者高通的物联网联盟AllSeen。
今年的CES继续没有苹果,不过,有媒体消息说,在2014年11月的MFi峰会上,苹果谈论了大量关于HomeKit的内容,预计在2015年将大力推广HomeKit相关的设备。
谷歌于2014年初以32亿美元收购智能家居设备生产商Nest Lads,震惊业内。这也被视为明确信号:智能家居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争抢的大市场。在2015CES上,Nest联合LG等15家厂商推广智能家居,其“Works with Nest”项目的合作伙伴,从去年推出时只有5家(比如Pebble智能手表),到现在已有LG、惠而浦等15家。“Works with Nest”项目创立的目的是,让其他厂商的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硬件设备与Nest产品和数据进行交互。
Nest对未来智能家居的设想是:当用户没有关闭LG或惠而浦的电器就出门上班,Nest产品就会向用户发出提醒。此外,还能控制灯光亮度;当检测到烟雾时,还能通过飞利浦灯泡的闪烁来报警,甚至还能自动拨打火警电话。
Nest涉足智能家居平台的核心思路是,通过算法实现设备的自动化。它希望通过机器学习一段时间后,设备就可以自动去判断应当做什么,从而把用户解放出来。
只要抖一下手腕,相机就会马上启动,能够在不对美景造成丝毫影响的情况下进行高空拍照,将美好记忆定格于照片中。首款可飞行拍摄的可穿戴相机,能够从刁钻的角度拍摄照片,悄无声息地捕获瞬间之美
当许多厂商都开始考虑如何将自己变成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这场关于控制权的争夺战势必也会相当激烈。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
就像电脑、手机能成为电子“快消品”,离不开其上游零部件的标准化供应一样,当英特尔、高通推出了专为可穿戴、智能家居等设备配适的芯片,当康宁生产出适配这些智能设备的立体玻璃, 当柔性可弯曲屏幕被应用到量产终端设备上时……物联网,或者智能家居抑或可穿戴设备,它们的标准化零部件量产则可以期待。
今年的CES,也可以说是英特尔与高通这两家芯片领域的新老势力“明争暗斗”之地。
在中央展馆外侧,由高通赞助的大会注册处很是醒目,所有参会人员的胸卡背面广告也被高通全部拿下。如果说智能手机行业是高通的现在的话,那么“万物互联”则是高通所看好的未来,这一次高通把大部分展区都留给了物联网,甚至还开辟了一个智能家居的样板间来展示高通物联网联盟AllSeen成员的成果。
英特尔更是早一步抢位“万物互联”。在2014CES上,英特尔就推出了专为可穿戴设备设计的新芯片Edison,英特尔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还喊出了“要使得一切都智能起来”,它们希望的是,这些智能化的设备都有一颗配适的、强劲的Edison“心脏”。今年CES上英特尔展出的可穿戴、智能家居产品更加丰富,而且搭载于智能硬件上的芯片体积更小、规格尺寸更丰富。
有意思的是,媒体同行在CES上拍到如下一幕:身着有Qualcomm(高通)标识外套的工作人员,驻足停留在英特尔的展区里。芯片领域的新旧两大势力,就这样在CES上“巧遇”了。
跨界
当你在CES松下展区里,看到还未上市的 Tesla Model X,你也不必困惑。展区现场的解说员在打开这辆特斯拉的车前盖时,他先对参观者卖了个关子,让大家猜猜里面藏着什么。在场的人一脸疑惑,汽车前脸的位置除了发动机还能有什么?车前盖一掀开,众人都惊了,竟然是一处能装得下一个成年人的前备箱。
原来Tesla Model X采用了松下的电池组件——18650 锂电池,这是特斯拉的关键部分,这些电池组件因为都集中在汽车底盘位置,所以就把原来的汽车动力部分腾空出来。不管是Tesla Model S,还是即将上市的Model X,采用的都是松下的18650 锂电池。生产这款18650电池的厂商很多,包括大家最常用的充电宝也用这种电池,不过松下生产的电池,其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都更好,这也是特斯拉与松下合作的原因。目前,松下正在和特斯拉建造“千兆工厂”。
Open Bionics 团队运用低成本、高效率的3D 打印及扫描技术,为被截肢者制作出价格低于1000 美元的定制化产品Wristify 团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4 名学生创建,他们的热电手环可以收集和发送数据,利用机器学习功能检测和预测人体何时会感觉不适,并以无线方式启动加热或冷却选项改变人体温度BABYBE仿生床垫将来自母亲的触觉信息实时传递给婴儿,让婴儿在保温箱中,依然可以保持与父母的联系。目前的解决方案名为“袋鼠妈妈的关怀(KangarooMot her Car e)”, 模仿的是成年人怀抱婴儿的方式
我们注意到,今年CES上传统汽车厂商的跨界整合尤为明显。高通与玛莎拉蒂、凯迪拉克等合作,推出使用高通602A 芯片的概念车;在大众展台的演示里,如果你使用Android手机来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互动的话,你可以在主菜单里选择Google;它旁边的选项就是苹果 CarPlay,显然这是给iPhone用户的选择。大众甚至还提供叫作 MirrorLink 的第三种智能系统。
以上跨界,还都是从电动车、智能汽车等产业链角度出发的整合,福特公司的跨界,看上去有些“不务正业”,但其实更具有试验性。
福特公司CEO Mark Fields在CES上宣布了即将全面展开的Smart Mobility 计划(智能移动计划)。第一步是推出25个试验项目,包含在全球25个城市开展关于新型驾驶方式的实验,其中大部分与汽车共享有关:
比如在伦敦,福特将部署类似租车服务的车辆测试,人们可以按使用时长付费,租用福特提供的测试车辆;在伦敦和印度,福特正在开展多人共享一辆车的测试,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购买一部车;在美国密歇根州的迪尔伯恩市,福特在测试一项汽车交换项目,当你家的车不能满足临时需求,你可以通过Car Swap这个系统借用别人的车等等。
这些测试看起来都不太像是一家以汽车销售为主的公司会做的事。事实上,一方面,因为城市拥堵、尾气治理、能源消耗等等现实问题,传统整车厂商在新增市场上面临压力;另一方面,共享经济、租赁经济等新型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出现,也正在改变人们对于自购汽车的看法。正因如此,许多汽车厂商都在试图提供比制造汽车更广泛的交通解决方案。福特是其中之一。
用Mark Fields的话说,希望福特成为一个“产品和移动性并重的公司,并最终改变世界出行方式,就像创始人亨利·福特在111年前所做的那样”。
你可以说这是传统整车厂商在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凌厉攻势下所作的救赎,你也可以说这是当新消费时代来临时于自我革命中寻找新生。
借用CES上一位演讲嘉宾的话,无人驾驶、物联网、裸眼3D、虚拟现实等等技术正在指数式地增长,如果不积极拥抱,只能left beh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