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海洋,中国的军事与非军事手段
2015-04-29
“均衡”的含义并不完全意味着对抗,而是传统的均势外交的延伸,双方的矛盾可以被看成“成长的烦恼”。习近平曾表示,“宽广的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
为重返亚太,美国近日在海上频频制造麻烦,使得局势紧张。纵观全局,美国、中国紧邻广袤的太平洋,是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也是中国经略海洋最重要的阵地。面对挑战,中国到底该怎么做?
强军!强海军
为保护海洋权益,中国海军采取了大量技术储备,小步快跑的发展策略。先进驱逐舰是中国海军装备更新的一个突破点。最新服役的052D型驱逐舰已经跻身世界先进驱逐舰之列,它改进了舰载有源相控阵雷达,采用了新型通用垂发系统,增加了新型近程防空导弹等等,使该型舰具备较强的区域防空和对海作战能力。
中国海军超越的步伐远远不止于驱逐舰。2013年8月,习近平登上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认为这是中国未来将建设以航母为中心的远洋海军的信号。
2015年3月,两会期间。外媒报道了中国正在江苏常州建设国产航母。据称,新航母将采用弹射起飞方式,装备弹射器,载机数量也会取得重大突破。考虑到中国数个港口都具备容纳航母的能力,显然中国所需要的航母数量绝不是两艘而已。
在海军装备发展取得骄人成绩的时候,中国还在推进远海训练常态化。2013年11月,中国海军三大舰队在西太平洋海域实施了代号为“机动-5号”的远海实兵对抗演习。新华社评价,“这是人民海军首次真正意义上的远海对抗训练”。演习结束时,“机动-5号”实兵演习执行导演廖世宁少将,海军今后还会继续组织类似的远海训练,只会加强,不会削弱。次年,“机动-6号”演习如约而至。
海军不仅是作战力量,更是维护和平与展示国威的使者。如今,中外民众越来越多地在海上安全合作、国际维和、海外人道主义救援等内容的新闻报道中看到中国海军的身影。中国海军与外军的交流明显增多,“哈尔滨”舰、“兰州”舰、“临沂”舰等众多中国主力战舰,分别出访了美国、智利、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等24个国家。这些出访进一步加深了双方海军之间的理解互信,有效推动了中外海上合作和海军友好关系向前发展。
研发一流的装备跟上世界步伐,用高难度的常态化训练磨砺官兵,以大国的责任担当参与国际行动,凭开放的胸怀消除外界的误解隔膜,这就是中国新时代的海军战略。
“多弹头”为南海维权添底气
另外,此次美国国务卿在访问北京时,遇到中方义正词严的回答,中国领导人和有关方面均表示,中国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上,不会有任何退缩和让步。中国的底气何来?分析人士认为,其中之一就是其有战略“撒手锏”——可携带核弹头和常规弹头的多弹头战略导弹。
有关媒体数据显示,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洲际地地战略导弹。1971年9月首次试验,1981年服役。1983年,此型的导弹经过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射程,到达13000千米,其中,包括换装了更精确的制导系统,成为东风-5A型洲际战略导弹,国际军事专家普遍认为这是中国威慑美国的主要战略武器。
这是因为,作为战略导弹上的每一个分导载具都是一枚微型氢弹。外媒认为,中国曾远远地观望到这一切,一直将这一战略技术视为重要研究和发展项目之一,加大投入不断改进,从而保证“能以最少数量已部署弹头威慑住外国侵略的力量”投入战场。
有美国军事专家撰写文章认为,为应对中国的战略导弹的威胁和挑战,美国必须要在太平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但美国有关机构也承认,中国在核弹头发展方面十分有限和克制,长期以来,在核大国中,中国核弹头的数量公认较低,即使有所增长但也十分有限。如今,美国一些媒体故意夸大中国核武库的规模,尤其是一些媒体有关中国核弹头增多的新闻没有任何可靠的依据和来源。而反观美国,却一直高调发展核力量。
诸此种种,加之美国加快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反导系统部署,《纽约时报》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中国增加导弹上的核弹头数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响应华盛顿在发展核武和反导方面的进展。
有关中国专家认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反导系统发展及部署上表现得越来越不克制,对反导用途及目标没有明确界定,目前反导能力早已超过应对所谓朝鲜导弹威胁的程度,实际上已威胁到中国核反击威慑的有效性。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会使得中美未来核关系的发展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对此,美国应该谨慎为之。
集纳多种手段的“组合拳”
面对错综复杂的海洋局势,军事远不是中国唯一的选择,“一带一路”就是中國宏大的战略设计。如果说强海军与“多弹头”是刚猛硬烈的少林拳,那么“一带一路”、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则是外柔内刚的太极拳。“一带一路”转变了中国以往单纯的经济援助手段,从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军事五个方面同步推进。“一带一路”计划中,“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成为中国在太平洋上抗衡以美国为主导的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重要的手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薛力教授称,“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从“有世界影响的地区大国”转变为“综合性的世界大国”的一种尝试,一种路径。中国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只能直面应对,并争取最好的结局。”
国防是空气,经济是血液。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中国经济战略的重大举措,其对提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提升中国的话语权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通过发起建立亚投行,中国已经向世界证明了其雄厚的资金能力和非同一般的号召力,也证明了美国及其盟友并非铁板一块。
中国与韩国的自贸区建设也十分引人注目。习近平与韩国总统朴槿惠举行过一系列峰会;两国几乎已经敲定了一项大型贸易协议,而且首尔正试图将自身建成一个人民币交易中心。中国作为韩国绝对最大的贸易伙伴,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韩国作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友,正前所未有的向中国靠近。
“均衡”不意味着对抗
在此背景下,中国外交也在积极展开。5月21日,李克强访问了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与李克强此次访问相配合的,除了大家都欢迎的企业家,还有一个包括中国著名作家莫言、铁凝、麦家在内的作家团。
由于这是中国总理30年来首次访问这个位于南美洲西北部的国家,因此有西方媒体将此次访问解读为“中国用软实力攻入美国后院”。
对于“中国用软实力攻入美国后院”的说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发展中国家研究所所长王友明表示,西方媒体这种说法完全是过度解读、无稽之谈。中国一直希望能与其他国家展开全方位、多维度的外交。这次李总理的访问团中有几名中国著名作家,这是两国开展正常的人文、文化往来,也表明中国愿意通过多种方式,拉近两国人民间的距离。
中国前驻玻利维亚、巴哈马、哥伦比亚大使吴长胜,曾如此概括本次中拉人文交流举办的目的和意义:“中国和拉美,一个是东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另一个是美洲文明的起点。双方在文化和人文交流方面应该有优势,互学互鉴。拉美在文艺方面等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如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选择在哥伦比亚举行研讨会,不但推动和哥伦比亚的人文交流更广更深发展,也会推动和整个拉美的人文交流和合作。”
专家表示,在新时期,中国外交强调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与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为此,既要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又要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如今,亚太安全等方面的合作,正推动着中美关系朝“扩大均衡”的方向发展。
“均衡”的含义并不完全意味着对抗,而是传统的均势外交的延伸,双方的矛盾可以被看成“成长的烦恼”。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美关系本身是互相依赖,并无重大的冲突。中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中国和美国的亚洲盟友(日本)的冲突。”双方在对抗中孕育着新秩序的机遇。奥巴马亦曾在APEC会上表示,美国欢迎和支持一个和平、繁荣、稳定、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这符合美国的利益。美方没有围堵或损害中国统一的意图。而习近平则表示,“宽广的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
(《国际先驱导报》2015.5.25、《北京青年报》201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