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城:且行且书,一张宣纸的“诞生”

2015-04-29周海滨

艺术品鉴 2015年3期
关键词:敬亭山泾县宣城

周海滨

铺一席泾县宣纸,书一笔水墨诗篇

从上海出发,沿沪瑜高速行进,285公里处便是江左名郡宣城。

由于从上海出发已是中午,先直奔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曾在《独坐敬亭山》中对山枯坐,沉思低吟。

2014年6月19日,我就住在敬亭山。

当晚,我虽未独坐,却独行,一人绕山间小径一个时辰。冥冥之中,我无意间效仿了前朝诗仙的旷世孤独,寄情于这绵亘十余里的敬亭山。

这是我第二次到宣城,2006年我曾在黄山做导游的同学的陪同下,去了绩溪,访了龙川村,参观了胡氏宗祠。由胡一族,就让人感觉宣城文脉源远流长,历经六朝, 隋、唐、宋、元、明、清……不愧是地处江南,通都大邑。

你太容易说出宣城是因为什么被人们熟知。其实,根植于这片江南之地的草木山川似乎集聚着灵气,故事传说俯拾皆是,活色生香,仿佛晋唐。

北有大江横绝,中有泾川纵贯,敬亭山、清凉峰耸立其间,使宣城民风淳朴,安土重迁,自给自足而不外求,不乐廛市,成为归隐的去处和闲静的乐土。

继南齐谢脁、唐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李商隐、颜真卿、韦应物、陆龟蒙、苏东坡、梅尧臣、文天祥、汤显祖、文征明、石涛……接踵而来,有的是来为官一任,有的只为寄情山水。他们徜徉在宣城的天地之间,让无天柱山险峻、九华山灵秀、黄山奇崛的敬亭山“吟无虚日”,成为开创山水诗的江南诗地。

山无名士不兴

大约在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李白客居宣州。李云行至此,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作古风体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送别族叔李云。或许,只有在宣州的层峦叠嶂和清涧溪流间,李白才能仰天而叹:“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次日,我们抵达宣城辖下泾县,雨后初霁,神清气爽。

我无法知道李白乘舟离去是否有雨后的离愁。李白的《赠汪伦》吟颂的桃花潭正是位于宣纸的故乡泾县。据说,李白当年受泾县名士汪伦相邀而来,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二人诗酒唱和,流连忘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仿佛信手拈来,两人之谊可见一斑。

宣城始名于晋,宣纸闻名于唐,文人荟萃于敬亭山之际正是宣纸名声大噪之时。毋论因果抑或巧合,宣纸之于宣城,无法分割,已然符号。

宣纸的分类极为复杂,按纸纹可分为单丝路、双丝、罗纹、龟纹等;按厚薄可分为扎花、绵连、单宣、夹宣等;按纸面洇墨程度则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

宣纸的秉性就藏于这熟与未熟之间。

写意山水多用生宣,因它性情跳跃,不拘一格,难以掌控的小性子考验着落笔者的功力,但那灵动飘逸的墨韵也就在这一人一纸的斗法中延展开来,水走墨留,眼见着纸上的画便有了灵气。

工笔画讲究精巧,一羽一须都力求细致,适宜用性情较稳当的熟宣。熟宣在质量较好的生宣纸上加刷胶矾剂而成,耐磨性好,便于反复绘制。层层涂抹之间,山水渐渐显露层次,花鸟也生动起来,都是这熟宣配合乖巧,令下笔者得心应手的缘故。这温婉的性子像极了大家闺秀,世人常以“珊瑚”“蝉羽”“冰雪”等称之,唐代名贵一时的“澄心堂纸”“薛涛笺”和“金花笺”,也都是它的别名。

“轻似蝉羽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美誉,令人闻之心动。柔韧如绵,纯白如雪,光而不滑,不蛀不腐的宣纸,以当地的青檀树皮为原料,“以悬崖深山清泉洗涤,日晒夜露自然漂白”,经过多达140多道的精细工艺,手工制成。

在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我参观了宣纸的制作流程,每个环节都要技巧和手艺,即便偷师,又谈何容易。

泾县宣纸技师介绍说,日本人前来偷师居心叵测:在参观的过程中,低下头来让领带浸湿在纸浆里,带走的原料水拿回日本做纤维分析。但是,即便日本人无所不用其极,宣纸还是“宣”纸,只能生长于斯。因为,泾县山泉水里的矿物质日本人带不走,依然要从宣城大量进口。

有唐以来,那些选择在宣纸上挥洒传承的艺术翘楚,不惧怕束之高阁、不畏惧辗转流离,走向了时间的深处。那不蛀不腐、白如冰雪的宣纸,以纸寿千年的勇气,走出了这座徽州之城,在1500多年里,或轻柔或疾愤地记录着属于这个国家的记忆。

2014年6月20日的宣城,“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用宣纸记录着且行且书的从容,也以碧洗的晴空送别我的宣城之行。

猜你喜欢

敬亭山泾县宣城
安徽宣城:村里有群姑娘叫『小花』
司尔特宣城公司举行消防演练
独坐敬亭山
《宣城小镇》
轻轻松松聊汉语:安徽敬亭山
《敬亭山》
宣城以外看宣城
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泾县蚕桑产业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
为什么要去敬亭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