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客马拉松来了!

2015-04-29张剑南

大学生 2015年3期
关键词:参赛选手黑客马拉松

张剑南

一说起Hacker(黑客),一般人们便会联想到一群玩弄计算机于股掌的神秘人物,他们像幽灵般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神出鬼没,一发现程序漏洞便发起恶意攻击,以毁损(breaking)彰显自己的存在。

在美国硅谷,当你与技术大拿们这样讨论“黑客”,他们会摇摇头,这样的捣蛋鬼们并不是黑客,而是Cracker(骇客,谐音“害客”)。真正的黑客没有贬义,是以making(创造)有意思的东西为最高追求的人,实为maker(创客),与极客(geek)的意思相近。

为了玩得尽兴,黑客们还发明了一项名为Hackathon(黑客马拉松)的新运动。六年前,黑客马拉松正式进军美国高校,它的到来立即捕获了大学生们的“芳心”,形成了黑客马拉松大学文化。之后,黑客马拉松向北进军加拿大,漂洋过海扎根欧洲。2013年,黑客马拉松登陆中国高校。

谁还会去“害”

最早的黑客可以追溯到创立于1946年的麻省理工学院铁路模型俱乐部(The Model Railroad Club),这是一群爱好铁路模型的技术发烧友,他们崇尚“技术解决问题”,这句话奠定了黑客文化的基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开发了大型计算机,自此计算机代替了铁路模型,成了麻省学子的梦寐玩物。铁路模型俱乐部位于麻省20楼,而昂贵的计算机在26楼。一旦能接触计算机,学子们会连续30个小时编程,该上的课也翘了。

1962年还在上大一的Richard Greenblatt(通用计算机Lisp Machine发明人)是麻省这一时期的极致代表人物,他在一段时间内几乎不睡,也不洗漱,喝着饮料,吃着糖果棒,声称要编写国际象棋程序,打败人类。有人说,Richard Greenblatt是黑客文化的化身。

进入1980年代,美国出现了Warelords、414s等黑客组织,他们潜入“地下”,攻击政府或企业的计算机系统。1982年,美国《新闻周刊》以“当心:黑客在行动”(Beware: Hackers at play)为封面文章,报道了414s及其攻击的行为。之后,电影《战争游戏》也广泛宣传了“黑客集团”414s。自此,黑客这个词有了攻击、破坏的含义,并逐渐成了社会的一般认识。

硅谷不乐意了,在这里,黑客仍是好人,他们另造一词“Cracker”给这群攻击性强的捣蛋鬼,以此表明立场。

从1980年代至2000年间的近二十年,Cracker在社会上大行其道,直到计算机不再昂贵,免费开源软件流行,越来越多的技术菜鸟成了技术达人,他们发现利用开源软件也能做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自己能做新东西(making),谁还会去‘害(breaking)”成了技术达人自愿向黑客站队的口号。

IT企业、创业孵化器、大学……它们也有目的地组织黑客们,不定期地举办比赛,把黑客们的创意变成现实。Hackathon就此诞生了,这个词源于hack(黑客,动词)和marathon(马拉松),即黑客马拉松。

Hack+Marathon=Hackathon

在美国,黑客马拉松最早出现于IT企业。微软、谷歌……都有自己的黑客马拉松。IT公司员工一般一年只做一二个项目,但是每个人都身怀技术和奇特的想法,他们希望利用周末实现好玩的想法,公司要是觉得员工玩的东西好,说不定会大大地奖励,成为公司未来的一个项目。

创业孵化器和风投企业也会举办黑客马拉松,与公司的黑客马拉松不同(只针对公司内部员工),任何人都可以参加。2010年,专注科技新闻和创投消息的独立博客TechCrunch举办了黑客马拉松,从中杀出了群聊服务GroupMe,2011年它被Skype以8500万美元收购。

当然,黑客马拉松的主力军是大学生。小规模的黑客马拉松很早就有,麻省理工学院几十年来一直延续着黑客文化,每个周末都会举办黑客马拉松(只是没自称黑客马拉松而已),一帮学计算机或机械工程的童鞋,聚在一起比赛,做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东西;牛津大学的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学生组织,每周末晚上都举办Geek Night(极客之夜),或举办小规模的黑客马拉松做有趣的东西,或邀请Facebook或Google的技术大拿分享经验。在美国高校,大规模的黑客马拉松(参赛选手100人以上)起始于2009年的宾夕法尼亚大学PennApps。经过几年的发展,100人以上的黑客马拉松已算不上大规模,201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黑客马拉松Cal Hacks吸引了1500多名参赛选手,号称史上第一黑客马拉松(不要得瑟,这个纪录很快就会被打破)。

不论是公司、风投,还是校园内的黑客马拉松,黑客马拉松的比赛标准是统一的:必须做出好东西,体现hack精神。这个好东西绝不是一份商业计划书,也不是一份PPT,这些都太虚了。比赛要的是“实物”,比如制作相似基因交友的网站,那么在比赛结束时(通常24~36个小时)就得把网站雏形及其各项功能展示出来。

黑客马拉松比赛不提倡一个人作战,最好由三四名参赛选手组成作战团队。这个团队个个都是精兵,要么有想法,要么有技能(英语六级可不算),想法和技能都没有想打酱油,那得看有没有团队接收。所以,参加黑客马拉松不需要有钱(比赛期间的吃喝和除计算机外的大多数技术设备都由主办主提供),也不要高智商,唯一的门槛是想法或技能,想法不需要太抽象能产生让听者眼前一亮(俺怎么没想到)的效果即可,技能却要看得见摸得着,会做搜索引擎、设计电子游戏、会美工设计、会产品设计……千万不要被技能门槛吓倒,免费开源软件越来越多,学会制作网页的基本技能并不需要太多时间。这是学习观念的问题,技术门槛越来越低,其实,文科生通过自学,完全能玩黑客马拉松了。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在不长的时间内,擅于利用有限的资源做一个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从而解决现实中的一个问题,这是黑客马拉松最基本的精神。对于大学生而言,黑客马拉松的独特性在于:一段时间内完全集中注意力,与团队一起hack(创造)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Hackathon已入咱们校园

几年前,中国的企业就举办了黑客马拉松,2013年上海纽约大学第一次举办黑客马拉松,揭开了中国大学黑客马拉松的序幕。2014年11月,上海纽约大学迎来第一次大规模的黑客马拉松,我与同伴们参加了这次比赛,创作了Hackathon Ideas Board(黑客马拉松创意网页)。之后,我在清华大学举办了THacks黑客马拉松。

在清华,黑客马拉松文化已有一定的基础了,但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们并不热衷“黑客”一词,更喜爱中性词“创客”(避免了黑客的歧义)。2014年12月12日~14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了“全球创客马拉松”。如今每个星期,清华大学猫头鹰实验室都会举办20人左右规模的Dora Hacks。

目前,中国大学玩黑客马拉松的整体数量还较少,我预计,未来的两三年,数量将大幅度增长,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及其周边(苏州和杭州)、广州和深圳的高校。

上海纽约大学第一届黑客马拉松吸引了50多名参赛选手,而第二届的参赛选手已超过200人,参赛选手回到各自的大学,也许会组织各自大学的黑客马拉松。上海交通大学在2014年10月举办了自己的黑客马拉松比赛。企业也纷纷与大学合作,开展黑客马拉松比赛,比如百度——浙大直达号黑客马拉松比赛。

责任编辑:尹颖尧

猜你喜欢

参赛选手黑客马拉松
欢乐英雄
多少个屁能把布克崩起来?
冰上马拉松
哈哈哈哈……你丑得真别致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鸟人”
谁有“洪荒之力”里约奥运会收入最高的参赛选手
一起来跑马拉松
“河东杯”第二届中国对联巅峰对决邀请赛参赛选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