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柳青年画:沉浮四百年

2015-04-29

艺术品鉴 2015年3期
关键词:霍家杨柳青木版

“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冯骥才曾经说过:“杨柳青是片神奇的土地!”其实这更是一个有浪漫色彩让人憧憬的地名,古镇、运河、手工艺……

才抵达杨柳青镇,发现镇上其实非常商业非常现代化,随处可见“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店。镇子不像名字那么诗意浪漫,冬日断然见不到杨柳依依,也不如想象中的古朴和原始,可能因为杨柳青历来都是商埠之地的缘故吧。

整个街道放着大声的喇叭:“杨柳青镇,手工艺重镇,有着悠久的历史……”“茶汤,杨柳青特色小吃,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反反复复,一整天也没有间断过。在街道的两边,摆满了五彩斑斓的摊铺,有年画、剪纸、帖字。摊主无所事事地喝着茶,并不热烈地招呼过客。倒是众多的红色将街道两旁装点得十分喜庆,忽然间有了儿时过年上集市的感觉!

历史:几起几落

在镇上,《艺术品鉴》记者寻访到玉成号的霍庆有老先生,他生于年画世家,为第五代传人,他将杨柳青年画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历史就像一部纪录片,交织着黑白与彩色的记忆。

在提到杨柳青的年画时,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老一辈,无论远远近近都知道,而到70后、80后、90后的人知之甚少。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天津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起源于现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地区,始于明崇祯年间,清朝雍正、乾隆至光绪年间为鼎盛期。杨柳青年画继承宋代和元代的绘画传统并采纳明代的木刻版画等工艺美术形式,结合了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等方法。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

清末民初,农村凋敝,石印年画兴起,杨柳青年画生产日渐衰落。很多人画完年画之后,就放在院子里满处都是,没人买,木版只能卖给做点心铺的当柴火烧。后来一个叫毛在生的人,遛弯的时候看到了,就问:“那么好的东西怎么能烧了呢?我都买了,这个版千万不能烧。”他买了后运到正定大佛寺,闲置着,直到后来把版送给天津画院。他对于年画的保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到1953年,国家稳定起来,经济开始复苏,也开始关注民间手工艺。当时有一个叫李金生的女同志,寻访杨柳青年画。因交通很不方便,到杨柳青之后,她从西面往东面走,问许多人都打听不到年画了。直走到东渡口,到了霍家,也就是霍庆有先生家。在霍家里呆了三天,了解杨柳青年画的历史和现状,最后问有什么困难,霍家的回答是:“艺术上技术上没困难,但就是缺钱。”她回去寄了五百块钱来,当时这是一笔很大的数字。当地人用这笔钱把现有的版、倒闭作坊的版、倒闭作坊的艺人组织起来。还把过去锦记的作坊艺人尹青山、尽记的艺人王舜南、辛记的王恩荣请出山。这就是解放后国家定的六个老艺人,叫玉成号画庄。霍庆有的两个姐姐十二三岁就跟着画。1956年成立合作社,合作社必须九人以上,六个老艺人加上霍家两个姑娘一共八个人,后来加上尹青山做会计的朋友,组成了合作社。

1956年,合作社成立以后,有许多人来参观,后来合作社就国营化了。合作社在运河对面,三层院子。1959年、1960年分别招了一批学员,到1961年将学员下放。当时交通极为不便,三十里的路就算长途车,市里的领导嫌不方便,又将画社挪到了河西区,三河里75号,整个合作社都跟着挪走了,自那之后杨柳青再没做年画了。

文化大革命时,霍庆有的父亲为了保护母版不在破四旧中遭毁坏,把它们藏在天花顶棚里面,当时大约有300多块母版。后来,家里房子漏雨,要修房子,藏在顶棚的母版被发现,他父亲就在院子里挖了一个大坑,天黑时趁人不注意,都埋在坑里,上面裹上防水的油布。但是下雨的时候,埋母版地方陷进去一个大坑,等再拿出来,都被雨水泡糟了。做年画的母版一般都用梨木,最怕潮湿。一部分母版被大队带走放在一个屋里。民兵开会时,把很多版子都锯成了圆板凳面,还有一部分被农民偷回家去做成自行车的脚蹬子,由于母版上都有棱,脚蹬起来还不滑。还有一部分被霍庆有劈了,因为要把“四旧”的东西请走。以及各种颜料,也被倒进运河里,黄色的运河水都变红了。

改革开放后,霍家又重新开始做年画。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经济的发展,家居环境的改变,胶印年画需求大幅滑坡,画社经营一度陷入困境。“党和政府对年画很重视,没有政府的重视年画真发展不起来,解放以后杨柳青年画就剩我们一家,那个时候很困难,家里连饭也吃不起,别的作坊全倒闭了,我父亲坚持下来了。”霍老先生说。

正式恢复画庄是1993年,得到了政府的很大帮助。“我们为什么要恢复画庄,八十年代到杨柳青来,人们根本不知道年画,杨柳青人必须得知道年画!外人觉得我们这个画庄就是霍家的,可是六个老艺人的后代,就我们家兄妹四个继承下来,我们不得不把传承的重担挑下去。画庄不只是霍家的。”霍老先生说。

特色:五大工序

杨柳青年画与国画画法不一样,年画是综合性的艺术,包括版画、国画、写意画、工笔画,比如最初是设计,初稿是工笔画,但要刻版,在工笔画基础上刻板,刻板是一道工序,不能画什么刻什么。木板的版线图出来后,画是画不出来的,而是刀刻出来的,工笔画讲究的是笔锋。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

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这五个工序缺一不可。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手工彩绘工序花费尤其多。一幅杨柳青年画,勾、刻、印、画、裱这五大工序需要五个人去做,一个人最多只能做好两道工序,不可能做好每一道工序的。但现在并没有这么多人来配合做好一幅画,所以很难有堪称完美的年画。

杨柳青年画也是靠运河发展起来的,为老百姓所喜欢。杨柳青年画不同之处在于细腻,因为这里离京城很近,有一种宫廷气,细腻端庄。例如钟馗,乍一看可能觉得很凶,但细看会觉得很慈祥,所以杨柳青年画是雅俗共赏,上至达官贵族,下至老百姓。而山西年画也画钟馗,但只画一个头,头很粗犷,在设计上也不一样,这是地域性的区别。其他地方都是版画套印,极少彩绘,套印比较快,就是为了减少彩绘,所以比较便宜。也有许多人做年画,并没有经过学习,而是看着像红色的地方就填充红色,像绿色的地方就填充绿色,并不知道要红到什么程度。

如今,年画的彩绘也是用国画色,国画色最大的优点是艳,任何颜色比不上,最大的缺点是跑色,一年后没有了。过去给宫廷画年画要讲究增色、实色、天然色,矿物的、植物的,现在就是用国画色,但现在做年画有时还保持着过去的传统,像脸上那种白,用钛白粉加胶彩,因为国画色会掉色。杨柳青年画讲究的是透亮,钛白粉再怎么厚都是透亮的,线条是透亮的。现在就叫色度,色度要恰到好处,又要亮。年画不能上多次色,最多两遍,度数要达到。最终使得年画显得透亮,“透亮”是杨柳青年画最主要的特色。杨柳青年画还用棉捻,棉捻迄今为止已经很不好买,而棉捻细腻,最适合杨柳青年画。

年画特点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如年画《莲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象征吉祥美好,惹人喜爱,古朴典雅,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

现状:传承的艰难

在乾隆嘉庆年间,杨柳青镇年画的作坊有三百多家,从事年画的人有三千多人。现在有69家,但真正做年画的也就只有两家:杨柳青画社和霍家。

霍老先生告诉《艺术品鉴》记者:过去画社是很和谐的,画社与画社相互合作,是良性竞争,现在是劣性竞争。过去大家相互交流,如果我的画社里出了好画便给别的画庄看;别的画社出了好画也给我看,就能出更多的好东西。

“所以人活着是一个‘德字,如果没有了‘德,社会就完了。”如今,画社与画社之间的不合作,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以画社可以窥见社会的一面。

当问到年画现存的问题时,霍家儿媳妇颇为不平:“现在就是做假年画的太多了,把价格压得很低,使这些经过严格工序的年画价格上不去,与国画什么的价格差距太远。”

霍老先生倒是很是明白:“年画的价值为什么没有一些国画或者其它画种动辄几万几十万一幅的价格高,其实在于年画是属于老百姓的,可以雅俗共赏,同样的题材可以做无数张,而另外一些画是属于小众的,每一幅画只有一张,是不可复制的艺术。”如今一张大一点的年画价格在两千左右,而一幅最小的《莲连有鱼》价格在两百左右。——这大概还是老百姓可以消费得起的,如若哪一天真的上万或者更高的价格,怕是这门民间工艺也失去了原本的使命吧!

霍老先生担忧的是,如今做木版的人已经基本没有了,木版是杨柳青年画区别于别的年画的特点之一。木版年画的木版技术肇始于唐宋以来的雕版技术,木版线条追求简炼流畅,刀随情走,极其生动,富于张力,印出画来,版味十足。版材最初使用杜梨木。杜梨为野生树种,生长缓慢,木质软硬适度,纹理细腻。可是如今在杨柳青会做版、愿意做版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对于年画的传承,霍老先生也无不担心:“儿子和儿媳妇都跟我学了,可找个徒弟却不容易,外边的世界诱惑太多,再加上这门手艺收入不高、比较单调,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徒弟不断来又不断离开,能坚持的没几个。”

“传统文化的继承除了媒体应该呼吁之外,还要让小孩都知道,应该进入他们的教育里,潜移默化,才能普遍地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霍老先生说。

另外,传统节日渐渐被淡化,尤其是春节不再像从前般兴师动众,也让“年味”渐渐淡得可有可无,依附于“过年”而发展的年画自然也就得不到较好的发展。“传统节日的不被重视。以前过年要用两个月的时间,每一天吃什么做什么都有讲究。每个节日都自己的来源、文化和风俗习惯,哪是外国那些一两天就过完的节日可以相提并论的。我并不是说外国节日不好,但一定得保护好自己的传统,如果我们自己的文化丢失了,那还怎么立足!像日本,对传统就是非常敬畏,而中国一直在随着朝代不停地变,不停地变,最终将有很深的文化底蕴的东西丢掉了!”老先生说到这里有些义愤填膺。

同是天津人又致力于研究天津民俗文化的冯骥才曾经说过:“年是一个太美好的节日了,春节的文化又是一种让人难以割舍的国人文化情结,将春节申遗,如果成功了其意义将非常重大,表明它得到世界的公认,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文化贡献。同时全世界就会更加重视这一重要的节日文化,从春节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道德准则、价值观,认识我们究竟是怎样一个民族。”

在从画社到老先生家的途中,老先生指着一片还蛮新的楼房,无不遗憾地说:“原来这一带都是作坊,可是最后都建了房屋,我当时很反对,但没有用。现在到杨柳青来看,已经见不到留下来的作坊,房子建得再怎么好,都不再有那个味道了,跟哪里都一样。现在都为了一个字,钱,再也回不去了!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记者只能凭空想想,当时这一片地方,是一些热闹的年画作坊,人们在这里用心纯粹地画着各种年画,就在这个世界里,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厦,他们相互交流,画出一张张淳朴、充满生趣的年画。

那时的人们过年,一定将充满喜庆的年画高高兴兴地贴在墙壁上、门上,幸福和乐,又何是今天这般人们对“年”已经犹如鸡肋般食之无味呢?传统的消亡,又何止是一门技艺的消失,更是人们的心态、文化。

临走的时候带了几张杨柳青年画回家,两岁多的孩子看到了高兴地跳起来。“妈妈,妈妈,好漂亮的画啊!”随后到处找画笔去画画。想这即是“喜闻乐见”吧——抚摸着那些画着娃娃的年画,有些爱不释手;跟着那画面,就由衷地乐开了、喜不自禁。

猜你喜欢

霍家杨柳青木版
滩头木版年画
跟着总书记看桃花坞木版年画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老霍家手工挂面:传承非物质文化
杨柳青
霍家的败亡带给后人的警示
一日江湖人
教学设计之《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