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半岛崇拜关羽三百年

2015-04-29

新传奇 2015年38期
关键词:丰臣秀吉明军女真

关王崇拜,还是在朝鲜慢慢开始生根了。这里有一个无巧无不巧的因素,那就是汉城崇礼门外的关庙落成后,明军将领和朝鲜君臣五月前往祭关帝,八月,丰臣秀吉死,日本全线退兵。于是,朝鲜出现了一种说法,说关王果然显圣,克死了丰臣秀吉。

关公崇拜传入朝鲜

1592年,这一年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年,朝鲜王朝宣祖二十五年,日本后阳成天皇文禄元年,干支纪年壬辰。故此战又被称为壬辰倭乱。

日本关白丰臣秀吉遣大军十余万,水陆并进,悍然侵朝。初期战事的异常顺利,使坐镇日本的丰臣秀吉欣喜若狂,进而规划,彻底吞并朝鲜后,进攻明帝国,把天皇迁到北京。对丰臣秀吉这种取道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真实意图,明朝是有所警惕的,因此在接到命悬一线的朝鲜王朝连番紧急求援后,明万历帝旨下,大军出动,入朝作战。

正是在这场国际性的反侵略战争的后期,中华本土关圣帝君的神驾,随着浩荡东进的明军,来到了朝鲜。

驰援朝鲜的明军,与日军作战打得异常艰苦。如果说几十年前侵扰大明帝国沿海的倭寇,实际上还有大量的中国人,没有多少职业军人的话,这次明军的对手,可全都是经过日本战国风云洗礼的百战精兵。明军在和这些外敌作战时,习惯性地又祭起了关神崇拜,请关神来助战。

对此,朝鲜君臣是有所闻的,不过,这些来自明国的天兵天将信什么,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朝鲜君臣,既无能力,也无意愿,去干预。

但是到了战争的最后一年,1598年,关神大驾忽然走到了朝鲜君臣面前。

1598年,农历5月13日,传说中的关帝生辰,就要到了,极为崇信关羽的明军将领是一定会去祭拜的,这在明人来说,亦不过是平常之举,但问题是,明军还呈请朝鲜国王宣祖一同前往。这就给朝鲜君臣出了个难题。朝鲜是理学气息极为浓厚的国度,在文化上比中华本土更为保守,思想独尊朱子,其时风靡大明帝国境内的阳明学尚看不入眼,斥为异端,何况杂有道教信仰成分的关羽崇拜?

因此,无论从这普遍的文化心理来说,还是从具体的祭拜礼仪来说,1598年5月13日汉城崇礼门外的关庙祭典,都给朝鲜君臣出了一个绝大的难题。但是该来的总要来。5月13日,在明军统帅杨镐的强烈要求下,朝鲜国王宣祖不得不前往。

1600年,在汉城兴仁门外,又一座关王庙破土动工。倡立者是明经理万世德,明神宗万历皇帝亦资助四千两白银。此庙的修建,耗时三年,1602年方竣工。客观地说,此庙的修建,工程浩大,给尚未从战争中恢复过来的朝鲜,带来相当大的负担,从各地征调来的民众和士兵,不得不在农忙时节远道裹粮而来,因此怨声盈耳,也招致了朝鲜君臣强烈的不满。

但是在这样的文化冲突和困难局面里,关王崇拜,还是在朝鲜慢慢开始生根了。这里有一个无巧无不巧的因素,那就是汉城崇礼门外的关庙落成后,明军将领和朝鲜君臣五月前往祭关帝,八月,丰臣秀吉死,日本全线退兵。于是,朝鲜出现了一种说法,说关王果然显圣,克死了丰臣秀吉。

女真侵朝,关公崇拜遭中断

关羽崇拜在壬辰抗倭战争中,传入朝鲜半岛,但在传入后不久,它的发展就被一个外力中断了,那就是新崛起的女真势力。

说起女真势力,朝鲜人并不陌生。从朝鲜太祖李成桂开国起,朝鲜与毗邻的女真部落间的冲突就一直不断。

而就在十六世纪末那场明、朝、日的国际战争刚爆发时,努尔哈赤就曾请缨,愿起兵三万,入朝助明军作战。这个建议被朝鲜方面拒绝了。如果,在明朝对建州女真还有相当强大的控制力的这一时期,朝鲜同意这些女真铁骑入朝与日军作战,经严重的战争减员消耗,此后女真势力是否会那么快地崛起,侵略朝鲜灭亡明朝呢?这却是无法假设了。

历史事实就是,经过十六世纪末的那场东亚国际战争,明帝国、朝鲜、日本的实力都受到了严重的消耗,这为女真的崛起,提供了天赐良机。

就在壬辰战争结束仅仅二十年后,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了。此后女真西击蒙古,东征朝鲜,南讨大明,最后的结果就是有明一代一直未能完全征服并纳入版图的蒙古残部,被女真征服,朝鲜亦在重压和武力下臣服,没有侧翼之忧的八旗铁骑,得以顺利南下,一路灭大顺,灭大西,灭南明,一个迥异于前明的幅员更加辽阔武力更加强盛的帝国形成了,东亚历史格局又一次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女真人两度入侵朝鲜。尤其是1636年,后金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要求朝鲜臣服,由于朝鲜坚持忠于明朝的立场而对清采取强硬态度,乃亲率十万大军,进攻朝鲜。清军很快兵临汉城之下,朝鲜仁祖被迫投降。

在这场战事中,据朝鲜方面的史料,汉城外的东关王庙和南关王庙,就是驻屯清军的核心兵营所在地,尤其是东庙,皇太极的作战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其实这也不奇怪,女真人本就是關羽的狂热崇拜者。皇太极天聪元年(1627)第一次征伐朝鲜,出征之时,就曾供奉关羽为“三军之帅”。天聪二年(1628),又于沈阳北门建关帝庙,亲赐“义高春秋”之匾。

皇太极1637年征服朝鲜后,在三田渡立起颂扬大清皇帝的功德碑,此后,清史入朝,必往谒的两个所在就是,三田渡碑,和东关王庙。

这些,都刺激着朝鲜人。由明军带来,本来就令朝鲜君臣啧有烦言的关羽崇拜,又和带来抹不去的屈辱记忆的清廷关联在一起,朝鲜君臣的冷淡,也就在情理之中,汉城外的关庙,也渐渐残毁。

但是朝鲜人眷恋的大明终究未能免于覆亡。1675年,朝鲜肃宗即位,王室对关王庙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此时朝鲜君臣将对大明的怀念,寄托于当年入朝援军修建的关王庙,对全国关王庙统一修缮,将祭祀仪式规范化。

十六世纪末壬辰战争结束后,代替丰臣氏掌控日本的德川幕府,与朝鲜重新展开和平外交。朝鲜派往日本的使臣,据文献记载,离京前多在南关王庙举行饯别宴,并在此脱下官服,换上新衣。出使日本归来,入宫面君前,又到南关王庙换上官服。之所以会如此,据韩国学者分析,可能是因关王庙之建本就与壬辰倭乱密切相关,因此,那些朝鲜使臣不得不前往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倭国时,为能对倭国之行有精神准备并求得关王保佑,特来此拜谒,同理,从倭国返回的朝鲜使臣们,在入阙面君之前,也要来此感谢关王的庇佑,终能一路平安归来。

近代以来的关公崇拜

中日缔结马关条约后,朝鲜“独立”,1897年,朝鲜高宗称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

高宗皇帝,和著名的明成皇后,都是关羽的崇信者。

在高宗称帝前的1882年,日本制造汉城事件,阴谋发动侵略,据说高宗忽梦见关王,得到警告,躲过一劫,于是在崇教坊东北隅建一关王庙,次年落成,就是与南庙和东庙并称的北庙。

关于此庙,还有一种说法是,此庙系由巫女真灵君策划,明成皇后所建。最初称为关羽庙,1901年,改称关帝庙。朝鲜原来的国君在中华朝贡体系里封号是国王,所以朝鲜原来的关庙都叫关王庙,没有关帝庙,1897年,朝鲜改国号为大韩帝国,高宗称帝后,亦终于可以赐关羽帝号了。

大韩帝国高宗和明成皇后不但积极为关帝建庙,并且宠信的两个巫女,贤灵君和真灵君,都声称可以令关圣帝君附体,以此干预国政。

只可惜,关圣帝君却并不能真的保佑这一帝一后,最终二人不免身死国灭。朝鲜,或曰韩国,被日本彻底吞并。

进入日据时代后,朝鲜半岛的关庙祭祀被禁止,《壬辰录》也被列为禁书,大量焚毁。

然而,人民是不甘为奴的,朝鲜半岛各地反抗蜂起。某地起兵,关羽这尊三百年前因抗倭而传来的神灵,又被请了出来:

呜呼!我韩三千里疆土果是谁所有也?顾非我堂堂旧君之所有耶?二千万同胞果是谁赤子也?顾非我堂堂旧君之赤子耶!痛矣忿矣!忿矣痛矣!……大将军诚祝关王:关王愤感,有十万神兵大助之命,又请命国内名山之灵,暗驯虎豹八九百只为前骑,且凡摩下精兵之散屯各处者,亦至二万余矣,及更卜登之,则安东府中最吉而登坛,以今十二日为定……

朝鲜半岛的关羽崇拜,就这样,数百年来与抗倭抗日结下了不解之缘。

(《国家人文历史》孙勇进/文)

猜你喜欢

丰臣秀吉明军女真
明中后期对后金之情报活探析
壬辰倭乱时期移居明朝的朝鲜流民考
丰臣秀吉升职记:从提鞋兵到CEO
被抹黑的明朝中日惨战
丰臣秀吉升职记:从提鞋兵到CEO
明代女真者皮船考
女真文——脱胎于契丹字和汉字而自成一格
丰臣秀吉的罪状木板
女真文“契丹”考
三杯茶成就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