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雅 文学意味着视觉以外的想像空间
2015-04-29
最近,友雅除了完成去年接下来的两本文学书的设计工作外,她把更多的心力花费在了自己正在独立创作的绘本上。绘本的主角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和一只名叫小黑的猫。
友雅把绘本的几张草图贴在她工作室的墙上,我很幸运成为了第一位读者。草图里的猫和女孩儿在安静的空气中越显生动灵活,她俩轻而易举的幻化成了我(读者)的个体记忆,最终汇成了一股股情绪的暖流,直入心底。友雅告诉我,绘本故事的灵感来源于她的童年、她的外婆、她的宠物、她的梦、她的生活,是她一直以来积攒在心里最想表达的只言片语。除了绘本的设计与插图,书里所有的文字,都由她独立撰稿。
友雅设计的第一本书是美国诗人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短篇“诗小说”集《芒果街上的小屋》,那时候她大二,毫无专业知识的她边学边做,一番努力下来最终让她赢得了业界和读者的双重认可。2009 年,她设计的《失物之书》获得了“中国最美的书”奖,在2013年底的第八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中,她为英国作家吉米·哈利《万物有灵且美》的插画获得了插画类最佳……
与初入书籍设计这一行时的积极和笃定相比,面对着国内图书出版行业的诸多问题和无奈,现在的友雅内心多了些平和和淡然。“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除了设计之外,她更愿意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作家、拥有自己独立创作的出版物,去表达设计和插图之外,更多的内容。
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一个个奇幻的世界往往隐藏和生长在繁茂的花草间。而在友雅的创作中,花草、孩子、猫、鹿、马等小动物是她表达文学的常用意象。如果你想看懂为什么她赋予了《失物之书》、《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大自然的日历》等文学作品那样的设计表达,去她的工作室,一切便能够一目了然。
友雅的工作室“藏”在北京朝阳区的一栋居民楼里,60多平米的空间经过她的打理彷如另一个童话空间:粉刷过的白色的墙面、被放大的灿烂阳光、散落在房间各个角落的精巧玩偶、四处摆放的插画和设计,以及,那长满一整个阳台和房间四周的枝繁叶茂的花草。
“这些事物都是从孩子时就热爱的,到现在也是,保持童心比保持童颜更不容易。一直以来,我照顾着心中的那个小女孩,希望她继续和爱的事物在一起开心地生活。”她把自己的世界外化到工作室的环境中,在与花草的朝夕相伴中寻到氛围、获得灵感,在与动物的交往中留住“童心”、发现美好。
为友雅赢得“中国最美图书”奖的《失物之书》是一部成人童话,它讲述了小男孩戴维的成长故事。随着成长,男孩进入一个充满残酷、杀戮的魔幻世界,险境重生,但他学会体谅,最终找到了成长的力量。在面对这样一个故事时,友雅结合这样一个创作灵感,“有一天在一个朋友家看到一个CD封面,这个CD封面描述的是一个女孩在一个大森林里面,周围是各种动物,每一个树叶都描绘得非常细致,但是你从远处看,它是一种抽象的表达,它是一个图画、它是一个图案,我突然有一个灵感,树不一定非要画成树,花也不一定非要画成花,它像树就可以,它像花就可以,这也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所以我就提取了一些重要的意象把其他的都弱化了。”
后来的创作很轻松,友雅画了一幅大画,作为书封,又把它分成十小份,放入书内,作为独立的插图。“可以这么理解,这个小男孩的生活支离破碎,最后变得完整起来,这样的封面表现出书籍的精神和感觉,而不是讲一个八仙过海的故事,就画八个神仙。”友雅说。
“静如文青,动如脱兔。”这是友雅对自己的评价。她热衷于书籍的创作,但同样喜欢亲近自然、以及骑马、滑雪等户外运动。“跟猫差不多啦。”
在友雅的内心深处,一定有着一个如梦般温暖的温床,否则,她不会说出:“人通常记住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这些事给你的感受。我可能比较幸运,生活中出现过很多导师,感觉自己被温柔地对待着,那些能看到真正的我的人,他们鼓励并引导我做更好的自己。这也是我希望作品能够传达的——爱与尊敬。”这么动人的话。
一本书的设计流程是怎样的?“我会先读书稿,然后跟编辑沟通,了解书的定位和基本信息,交换对书的理解和想法, 然后讨论一下定价、定位,我再给他一个文字方案,合适就开始着手做。中间我不会干涉他的工作,他也不会干涉我的工作,互相信任,然后互相完成彼此该做的那一部分。”
因为设计的第一部作品是文学书,所以之后很多文学书的设计工作也都慕名找到友雅。友雅认为,设计对于文学的价值关键在于更好的物化呈现和恰当的视觉表现。“其实文学书并不好做,很多人觉得好像挺简单的,就是做个封面什么的。其实它是关于文学的一种抽象表达,就是你读了这本书以后,首先你能理解它说的事,然后再用不同的但是恰当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
在设计《芒果街上的小屋》时,友雅一共做了十多个方案。但都不满意。“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卡住了”。她去咨询了知名设计师吕敬人,吕敬人反问她“为什么不试着让封面更抽象点?”友雅豁然开朗,设计最终确定了黄底上立两个白色小人的书封,风格清新简洁,随书还附送一本笔记本,封面是与书封相同的图案、相反的用色。插图也多用黄色。“作者之前比较贫困,这本书也是关于穷人的,黄色看起来有希望、有光明的感觉,比较适合它。”友雅说。
而正是这本书,让友雅在书籍设计领域树立自己品牌的同时,也让她看到了设计之于文学的力量。时至今日,依然有一些粉丝给友雅留言,说“高中的时候就看这本书”,其中还有粉丝因为她的设计走进了书籍设计行业。“可能你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但这对别人有很好的影响,甚至影响了别人的人生。”
而在为英国作家吉米·哈利的书《万物有灵且美》设计插画时,因为内容的关系,友雅几乎没有背景和场景描绘,也不像通常的素描那样有一个可捉摸的突出形体:“我希望描绘一种轻盈质朴触动人心的美,就像作者书中描绘的生活,简单、柔软,有时像怀抱果实满足的松树,有时像隐现草丛优雅的小鹿,有时像小鸟即将抓住树枝,有时像小兔含花跃起……”这些素描图在印刷的时候加入了少量银墨,使图片生动透亮,接近铅笔的质感。
“每做一本书,就像认识一个人,谈一次恋爱,每一次都不太一样。”友雅每次的设计都是竭尽全力的,她把自己的对文字和文学的理解,变成设计和插图显现出来的卓越才华。她用这样的方式让读者把书里一个个句子安插在图画中印入脑海,着一幅幅图画让文学完成一次又一次有效的心灵灌溉,润物无声。
坦然面对那些“简陋的出版精神”
让人意外和遗憾的是,几乎对于自己所有设计的书籍的成品,友雅都是不满意的。比如《失物之书》,“本来书是黑纸贴面的精装本,烫白色的字。但是成本一减再减,几乎就要不用这个设计平装铜板印刷了。最后的呈现且不说纸张等差强人意,最让人沮丧的就是这种‘拖后腿的简陋出版精神……编辑和我都尽力了。”
友雅的一句实话,道出了目前中国出版行业的现状——成本管控一切。
“书籍设计不是一个人的事儿,是一个团队合作的结果,需要印刷、纸张、工艺等各个环节相互协调,一个环节出问题,最后的成品就没有那么理想。”然而对于友雅,能够把设计做好并且最大程度的为书籍出版的各个流程保驾护航,便是能做的一切了。
这种现象出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如今国人已经不那么热衷于纸质阅读了。尤其随着电子阅读的出现,纸质出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友雅看来:“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只是书的两种不同载体,他们存在不同的阅读特点,这并不是冲击,而是迫使纸质书发展变革的催化剂。我们常说艺术与科学,科技的发展是带动文化艺术的发展的。对于书籍设计行业的前景,不好说。有句话说:你会烦恼是因为你有未来,好好享受你的烦恼吧……”
失望与希望同时存在,而对于友雅,她需要做的就是面对这种“不满意”。“我不会接受这种不满意的,也不希望自己接受,每一次都要想,下次更努力争取做到更好。”
也许是因为这种“不满意”的存在以及想表达更多的欲望,和出版社合作出书以外,友雅也开始自己做些小出版。她目前出了一本名为《TO MEET YOU, ON THE WAY》的影集,内容是她在黄石公园用拍立得拍摄的照片,配有英文的心情文字。这本书从选纸到印刷,她全程紧盯,成品确实很精致,可是成本特别高,又进不了大书店渠道,很可能计算下来会赔钱。对友雅来说,虽然有时候做商业设计能赚到更多的钱,但相比之下还是画绘本更开心,“反正能够在书这个行业里面做下去的,大部分都是热爱书的,肯定不是因为能挣钱什么的。
【对话友雅】
《青年作家》:你的童年是在哪度过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友雅: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基本是自由长大,从幼儿园到大学老师的评语总会带一句:“贼有主意……”。童年除了上该上的学,就是在外面疯玩疯跑,上房、上树、抓虫抓鸟。
《青年作家》:你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吗?你的阅读习惯怎么样?
友雅:我不能算是热爱阅读的人,但我喜欢读书和学习新知识,更喜欢事实和知识性的书,当然偶尔来杯咖啡窝在阳光下的沙发里看一会小说也是不错的。
《青年作家》:一般设计一本文学刊物你是通读还是读一部分,为什么?
友雅:读到我觉得不用读了为止,有时候是一部分,有时候是整本书,有时候甚至一本书要读两三遍。
《青年作家》:“相比于一些书籍设计师对设计本身的孜孜以求,更关注自己的设计对他人的影响。”这是不是你对自己设计的定位?现在是否有什么改变?
友雅:不完全是。我认为作为书籍设计者,不光在视觉上要做到更好的呈现,在信息编排及内容上也需要更多斟酌,依据所设计书的内容不同,着重点也不同,我尽量把手头能做的做好,便好。
《青年作家》:你如何安排全年的工作计划,你每天的工作节奏是怎么样的?
友雅:根据出版高峰安排调整不同书设计制作的时间,很多情况是多本同时进行。我比较随意,精神好就多工作一些,天气好就多出去玩,身体不舒服就休息。
《青年作家》:你最喜欢哪些植物?为什么?在种植这些植物时你得到了哪些不一样的心理收获?
友雅:各种植物我都喜欢,尤其多肉多浆植物,生命力强,形态各异。植物很有意思,花开花落,反反复复,但每次的花形态都有所区别,每年的香味甚至也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