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蚌埠市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实证研究

2015-04-29朱意明倪晓宇

商场现代化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化消费蚌埠市大学生

朱意明 倪晓宇

摘 要:文化消费是大学生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安徽省蚌埠市大学城为例,采取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的方式,在详细剖析蚌埠市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其消费现状及特征,并从政府、学校、个人三个层面给出优化大学生文化消费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消费;大学生;蚌埠市

一、文化消费的研究意义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自身文化需求而消费文化产品或者享受文化服务的行为。文化消费实质上是对社会或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的消耗。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也提到要将安徽省打造成为“三个强省”(即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生态强省)。

文化消费同时涉及文化和经济两个研究领域,它同时拥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学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文化需求相比更大,其消费行为对社会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通过采取相关措施增强大学生对文化产品的辨识能力,引导其文化消费结构优化,可以加速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蚌埠市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

本次调研于2015年1月至2月,采取抽样问卷和个别访谈法调查形式,选取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等院校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4份,回收率为91.3%;其中有效问卷为258份,有效率为86%。并且有选择的对大学生进行个案访谈,整理出8份访谈记录,以弥补调查问卷的不足。

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男生有效人数为124人,占48.06%,女生人数为134人,占51.94%。其中,来自城市的人数为143人,占55.43%,来自乡镇的人数为115人,占44.57%。有效问卷的年级分布比例具体为:大一占35%,大二占26%,大三占26%,大四、研究生占13%;此外,考虑到调查院校的具体情况,此次调研样本分布较为均衡。

通过分析,总结出大学生文化消费具有以下特点:

1.大学生月均支出较高,但文化消费普遍偏低

根据收回的有效问卷,由表1数据可得,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月支出在800-1200区间内最多,其次是1200-1600和800以下,月支出1600以上的最少;文化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150以下,所占比例达到76.35%,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每月总支出并不低,但文化消费普遍不高。

2.文化消费更注重实用性与价格,主要集中在教育类

根据此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进行文化消费时考虑因素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实用性(58.53%)、价格因素(22.48%)、时间因素(11.24%)和潮流因素(7.75%)另外,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种类主要集中在教育类(82.1%)和娱乐类(52.3%)。

3.大学生文化消费需求增长迅速,但受支付能力限制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有限的经济支付能力条件下,会首先考虑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最后考虑自我实现需求。大学生作为纯粹的消费者,支出必然极大程度上受生活费控制。如图1所示,随着每月总支出的增加,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支出明显地向较高水平移动,文化消费支出基本和月总支出成正比关系。

此外,大学生用于文化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供给,兼职收入、奖学金及财政补助只占一小部分。交叉分析经济来源与每月文化消费支出额(见图2),靠父母供给的大学生文化消费支出集中在150元以下,而依靠兼职和奖学金的大学生文化消费支出明显向高水平移动,其中奖学金一项整体消费水平最高。相比下,接受学校贫困补助的大学生则有半数每月文化消费支出都在60元以下,可见由于家庭贫困,他们不得不降低文化消费支出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这也存在一定的不公平。

4.文史法专业、高年级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水平较高

从统计分析中不难发现,专业为文史法类的大学生在文化消费支出方面较多,全部在60元/月以上,其次是经济类、医学类、管理类,而理工类和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在文化消费支出上则较少,绝大多数都在150元/月以下。可见,专业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化消费,详见下图3。

另一方面,高年级整体上较于低年级文化消费水平偏高。随着年级的增高,低消费水平所占比例不断减少,高消费水平相应增加,这在大一到大三年级尤其显著。而大四年级出现下滑趋势的原因在于其忙于找工作或准备考研,时间精力相对不足。研究生的消费水平比预想中低,原因可能在于国家、学校为研究生提供了多余本科生的免费文化产品或服务,亦存在由样本过少导致的可能,详见图4。

5.家庭环境极大地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

据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差异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消费有着极强的影响效果,城市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最多的价格区间是60-150元/月,且整体水平较高;而农村大学生集中在0-60元/月这一区间,极少数的文化消费超过400元/月,具体数据如下表2。

此外,父母职业为工程师、公务员的大学生消费水平较高,而父母从事服务业或务工务农的大学生文化消费水平很低。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文化消费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不仅在于家庭收入是大学生的主要支撑点,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在童年、少年时期的视野与价值观。

三、关于提高大学生文化消费水平的建议

1.政府方面

(1)大力扶持大学生文化消费,以舆论引导其消费结构合理化

通过对所收集样本分析可得,大学生月收入增加后对书籍培训需求有所下降,对健身塑形的需求则相应增加。政府应在扶持大学生文化消费方面探索新的机制,例如利用五四青年节或大学生文化月等契机,为大学生提供类似的、可自由选择的文化消费券或限时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等,推动产业发展。

此外,大学生消费结构偏向于功利性、短期性和专业性,更多的注重实用因素,这让校园之中本应浓郁的人文情怀愈发寡淡,其消费结构仍需厘清。政府应综合采取新闻、舆论等手段对其进行引导。

(2)监管并规范文化市场,依法建立完善大学生文化消费保护机制

大学生有一定的时间、金钱可以自由支配,并在大数据时代,更大的信息容量和更快的传播速度让社会上的的不良因素、学校周边文化环境等对其文化消费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政府应依法全面的建立健全大学生文化消费保护机制。采取措施对社会上不良风气进行整改,对文化经营者逐利而不负责任的误导性行为出台惩罚措施。

(3)增加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完善基础文化设施

收入影响消费,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与家庭经济状况正相关。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仍存在两级分化情况下,国家应相应增加公共文化设施的财政投入,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弥补大学生因经济问题而文化消费不足、严重不平等缺陷。

2.学校方面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学生的终极发展为中心,包容艺术多样性,注重素质教育,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性自给文化消费。同时,应综合考虑时代潮流与学生个性化需求,对一部分的选修课程进行适当增减调整;鼓励、扶持学生成立文化社团小组,并给予相应的物资、场地支持;鼓励学生申请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并组织相关的学术讲座或培训;定期邀请各界人士进校举办文艺沙龙等。

(2)提高大学生对校方公共资源的利用率

通过个别访谈发现,大学生对校方提供的公共资源利用率并不高,主要表现为对图书馆馆藏资源,包括纸质书籍和电子数据库利用较少。校图书馆应采取措施普及相应图情信息,大力推广电子数据库利用及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以及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等等,使图书馆作为公共知识空间让读者可以自由的探索、收获、分享并成长。

(3)丰富校园文化市场,严格校园市场准入条件

校园是大学生的首要文化消费场所,校方应加大公共文化消费设施投入,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包括征集学生文化需求、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积极引入外资、联系相关高校合资共建等等。但在解决大学生文化需求与公共设施之间矛盾时的同时,学校必须对外来文化经营者严格准入条件,要保证价格合理、内容健康,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念,培养大学生的高层次文化审美。

3.个人方面

(1)注重发展型文化消费比例,提高消费质量

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进行文化消费时对发展层面注重较少,消费质量有待提高,且消费观有一定局限性。知识的内化需要时间,故发展型文化消费的效用存在滞后性,但其效用却是生存型和娱乐型文化消费难以取代的。大学生须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发展型文化消费,并提高消费质量。

(2)主动进行消费,创造性、迁徙性的消费意识

作为文化消费的主体,新时期的大学生应当有更高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在消费时也应当转被动为主动。此外,大学生不应拘泥于享受现有文化供给,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的扶持下进行创造性、迁徙性的文化消费,这样才能持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层次,不断优化现阶段的文化消费结构。

本文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对大学生文化消费进行调查分析,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发达地区,其适用性尚需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宜春.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02:99-103.

[2]葛红兵,谢尚发.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振兴的根本问题——兼评2009年上海文化消费状况[J].科学发展,2009,12:83-94.

[3]欧翠珍.文化消费研究述评[J].经济学家,2010,03:91-96.

[4]杨晓光.文化消费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

[5]林东生.论文化消费增长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J].东岳论丛,2011,05:105-107.

[6]赵闪.大学生文化消费调查分析——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02:163-170.

[7]苏志平,徐淳厚.消费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8]范周,齐骥等.中国城市文化消费报告(总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9]Grant David McCracken.Culture and consumption II: markets, meaning,and brand management[M].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5.

[10]John Storey.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M].Sunderland University Press,1999.2

猜你喜欢

文化消费蚌埠市大学生
磬云岫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通 幽
知磬堂
禅 悟
大学生之歌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西安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
消费扩张环境下我国消费类杂志的转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