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留学40年:谱写人文交流华彩篇章

2015-04-28王文乐

神州学人 2014年6期
关键词:留学人员人文英国

王文乐

1

4月23日下午,100名即将赴英国留学的国家公派学生学者代表,与100名目前在中国学习的英国来华留学生齐聚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多功能厅,共同见证“中英留学40年”活动盛况。这次活动由教育部主办,国家留学基金委、英国驻华使馆承办,并得到了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教育组的大力支持。

作为活动的序曲,一部由承办方精心组织制作、全面回顾与展示中英两国40年来留学教育交流成果的专题片,一开始就向全体与会者展示了中英留学教育交流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留学成果以及为中英人文交流所发挥的作用,引起大家的共鸣,掌声经久不息。

伴随着由中国音乐学院6人小乐队演奏的中国民乐《喜洋洋》,国务院副总理、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方主席刘延东,机制英方主席、英国卫生大臣杰米里·亨特,以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教育部副部长、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方秘书长郝平等10位来自中英两国政府各部门的负责入,在与会学生学者的热烈掌声中步入会场,与全场观众一起聆听了由中央音乐学院学生表演的钢琴独奏——苏格兰传统民谣《罗梦湖》。

在听完上世纪70年代首批国家公派赴英留学人员代表、前中国驻爱沙尼亚大使丛军女士,和上世纪80年代英国来华留学生代表、现任利兹都市大学国际办公室主任安德鲁·狄士礼先生的发言后,英国卫生大臣杰米里·亨特首先致辞。他指出,人文交流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与友谊作用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看到越来越多的两国年轻人广泛交流,使英方对于两国友谊进一步发展非常乐观。亨特表示,英方愿与中方在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水平。

刘延东副总理和大家一起倾听了安德鲁·狄士礼先生和丛军女士的留学感受。她在随后的致辞中对两国留学人员代表发言进行了回应,她说,这些故事非常生动感人,相信两国的留学生都有非常精彩的人生故事。你们是中英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为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刘延东指出,青年最有生机活力、最具创新精神,是人文交流的生力军。中国政府长期致力于推进中外青年的友好交流和学习互鉴,每年资助2万余名中国青年走出国门,学习包括英国在内的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中国政府奖学金每年还支持2万余名世界各国学生来中国留学。2013年,共有41万多名中国青年赴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求学深造,在外留学人员超过160万人。同时,中国还吸引了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多名学生来华学习。

刘延东表示,当前,中英政治、经贸、文化交流日益紧密,青年交流合作水平呈现出良好势头。青年是两国人民交流、沟通、理解的先锋和桥梁。她倡议,中英两国应从战略高度出发,统筹谋划、官民并举、整合资源,在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共同打造青年交流的“旗舰项目”。一是共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认同多元文化的中英青年领军人才。二是扩大青年交流合作渠道,推动两国青年相知相识、互学互鉴。三是扩大青年交流的辐射作用,促进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为中英友好和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随后,中英双方各4位留学人员代表根据自身经历讲述了他们在不同年代留英与来华的见闻与感受、交流与理解、友谊与人生,在与全体与会观众共同回顾历史的同时,分享收获,面向未来。

进入互动交流环节,同为赴英留学人员代表的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季小军,和有着多年留学中国经历、现为英国驻华使馆工作人员的英方主持人瑞贝卡·米勒配合默契,妙语连珠,幽默风趣,不断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活动最后,在两位主持人建议下,10名发言嘉宾每人用一句话作为总结,寄语中英留学事业。

2

1972年,中英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从此开启新的纪元。当时中国急需英语翻译人才,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推动下,16位中国青年踏上了英伦留学之旅,掀开了中英两国留学教育的新篇章。杨洁篪、王光亚、周文重、龙永图、丛军,正是这首批赴英留学人员的佼佼者,他们是中国外交和国际商贸领域的杰出代表。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也开始派遣学生来华留学,首批11名英国学生也于当年到北京大学等中国高校学习。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大力提倡并直接推动出国留学工作,大批中国学生学者被派往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学习,外国学生学者也纷纷来华留学。

从那时起,一批批优秀的中国学生学者被派往英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1986年,中英两国政府及包玉刚爵士基金会在英国签署《关于设立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谅解备忘录》,为中国学生学者赴英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

那个年代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者,克服语言障碍等重重困难,凭借刻苦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留学成果。这批人回国之后,成为中国教育科研的主力中坚,成为广为人知的教育家、科学家和管理者。钟南山、许智宏、王殉章、许宁生、陈吉宁、陈骏、邓子新、冯长根、袁亚湘、林金桐、谭铁牛等,就是这批人中的杰出代表。

20世纪90年代,中国制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留学的类别和领域开始走向多元。这个年代的赴英留学人员回国后,也陆续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中坚力量,张杰、饶子和、程京、高福、贺林、宋永华、闫傲霜等,就是这批人中的杰出代表。

进入21世纪后,接受过中国国内系统教育的“80后”们快速成长,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人生规划选择留学目的国。中国政府及时推出“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鼓励自费留学人员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自2003年该奖设立以来,留英学生始终是获奖主力,共有281位留英博士生荣获此奖。

随着“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持续实施,一批又一批中国一流的学生出国留学,他们选择国外一流的大学、一流的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英国的顶尖大学和知名学术机构不断迎接来自中国的优秀学生。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为了鼓励和推动更多的英国学生来华留学,设立了一系列政府单方奖学金项目,用于资助包括英国学生在内的国外青年学生来华留学,至今已累计招收和资助了1542名英国学生来华学习。中国政府今后将继续扩大奖学金规模,推动更多的英国学生来华学习,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

据统计,中英留学40年间,中国共有45万人赴英国留学深造,英国共有3.5万人来华留学。2013年底,中国大陆在英留学人数已达11万人,位居在英留学的国际学生之首;英国来华留学规模也再创新高,达5465人,比2012年增加了28.7%。

数据表明,英国已成为中国国家公派全球第二、欧洲第一留学目的国。国家留学基金委1996年成立以来,已录取国家公派留学人员140265人,其中赴英留学17000h,占12.1%。在2013年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录取资助的19125人中,赴英留学人员达2235人,占11.7%。

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将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

中英留学40年来,广大留英回国人员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勇于创新,在不同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呈现出贡献大、层次高、范围广的特点,他们的优异表现是对习近平主席关于留学人员要“发挥作用”讲话精神的最好诠释。

据统计,有赴英留学或工作经历的回国人员,在现任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27人,入选“千人计划”的有105人,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的有77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有130人,2007年以来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有55人。在我国“985”高校现任书记和校长中,有13位留英回国人员。

为进一步加强中英之间联系的纽带,促进中英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2005年,国家留学基金委与英国外交部合作设立了“联合志奋领”奖学金,共同资助优秀中国青年赴英攻读硕士学位,为中国在公共政策领域培养了一批人才。2013年起,国家留学基金委与英国文化协会共同在中国实施英国“未来计划(Generation UK)”项目。该项目旨在鼓励和吸引更多的英国学生来华学习。

留学教育是人文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两国友好关系的稳定助推器。英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英两国展现出各自不同的优势和特色。只有超越差异和分歧,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发展成果,创造美好未来。

中英留学教育以双边友好关系为契机,服务两国关系的全面持续发展,为两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两国留学人员以他们亲身的言行,践行和传承中英友好,带动和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互信和友谊,推动、丰富和发展着中英之间的文化交融和人文交流。随着中英留学教育的持续扩大发展,两国学生学者间的交流将更加频繁深入。面向未来,两国留学人员必将继续发挥作用,为中英两国人文交流和友好关系谱写出新的篇章!

猜你喜欢

留学人员人文英国
“逐梦青春 创赢未来”——扬中市首次举办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
英国的环保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徒步看家乡活动 看亮留学人员双眼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人文绍兴
赴美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