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领导力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的机制研究

2015-04-28涂乙冬俞悦

涂乙冬 俞悦

[摘要]教师领导力是教师利用其职位所赋予的权利和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去影响教学活动中的相关者,组合多种教学方法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善教学效率和效能的一种能力和影响过程。从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分析教师领导力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的机制发现,教师通过建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可提高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和学习自我效能;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关心和支持可激发大学生努力学习的回报感,从而促使其努力学习;教师通过创造认同感可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使其主动地学习。因此,应注重教师领导力的建立、培训和开发工作,高校教师则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尊重、信任、关爱和支持大学生,重视塑造大学生的认同感,从而充分发挥教师领导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教师领导力;大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同理论

[中图分类号]G451;C933.4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2.021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全新阶段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教师在高等教育变革浪潮中需要积极发展其领导力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首先,高等教育对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角色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启发者、服务者和合作者转变,要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应更加全面有效地展示其领导力水平。其次,在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和思想越来越凸显出其独特性和开放性,讨厌墨守成规,他们对传统的教师权威形成了挑战。高等教育的特点也强调个体价值观、行为和能力的多元化,在团队多元化的情境下,教师作为教育情境中的领导者,其领导力和领导艺术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再次,大学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概念。相较于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心智和较为完整的自我概念,成为一个自主思考和行动的个体,这就为师生互动奠定了基础。最后,高等教育强调大学生的学习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还要学习包括团队合作技能和领导技能的各种社会技能,大学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经常以团队的方式来授课,如分组讨论、分担任务等。在这种新的教育情境下,传统的教学效率和效能已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探索高等教育新情境下教师的领导力,探索教师领导力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近来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讨论的一个热点,教师领导力被认为是教师适应高等教育变革新形势的一种重要能力。本文拟在揭示教师领导力内涵的基础上,从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三个角度来探讨教师领导力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机制,并就如何提升教师领导力以提高大学生学习成绩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教师领导力的内涵

传统观点强调领导力是领导者影响他人去达到团队共同目标的能力,认为领导力是“让其他人理解和同意如何必须去做什么和如何有效地去做的过程,以及促进个人和集体努力去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1];也有学者将领导力定义为领导者影响、鼓动和促使其他人奉献于组织的效能和成功的能力[2];还有学者认为,领导力强调共同的愿景和目标,领导者必须为团队寻找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并激励团队成员共同为组织愿景和目标而行动[3]。领导者通常通过设置吸引人的愿景或目标,同时辅以技能的训练和过程的督导,一方面提升团队成员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提升团队成员的技能水平,从而提升团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最终获得团队成功[1]。因此,领导力的开发和培训已经成为各类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组织达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效率和效能的重要手段。

学界对教师领导力的关注已有几十年的时间。有研究者将教师领导力定义为“教师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目标下,通过个人或集体努力去影响他们同事、校长以及其他教育学术共同体中的个体来提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4]。可见,与传统的领导力定义类似,教师领导力也强调其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强调其是影响他人而共同行动的过程。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师领导力是教师运用个人所具有的知识、技能、道德、人格、魅力等对学校不同群体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力。[5]这一界定强调了教师领导力是教师影响他人的过程,但是忽略了教师领导力的目标,同时也对领导力的影响范围进行了模糊定义。综合来看,教师领导力就是教师利用其职位所赋予的权利和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去影响教学活动中的相关者,组合多种教学方法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效能的能力和影响过程。

学界对教师领导力问题的研究虽已有几十年的时间,也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但综观目前学界关于教师领导力的研究可以发现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目前相关研究关注更多的是教师领导力的定义,而对于教师领导力的发展、建立过程和对教学和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机制的关注却很少。其次,目前教师领导力的研究对象更多的是关注校长在学校范围内对教师的领导和管理,而不是直接针对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对学生的影响。再次,目前教师领导力的研究更多聚焦于那些已经建立了教师领导力的学校,而对那些尚未开展该项目的学校却没有关注[6]。特别是在中国,大多数学校尚未意识到教师领导力的重要性,也没有制订提高教师领导力研究的相关项目或相应的规划,具体实践更是微不足道。

基于上述不足,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在揭示教师领导力内涵的基础上,从三个视角探讨教师领导力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机制;第二,提出在中国建立、开发和培训教师领导力项目的对策建议,以使教师领导力研究在中国能够受到重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领导力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机制教师的领导力水平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可以通过多种路径来实现,结合现有领导力理论,本文从以下三个视角来揭示教师领导力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机制(见图1):一是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影响机制,学生通过对教师的学习模仿过程来实现教师领导力的有效性;二是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影响机制,教师通过展现其高强度的社会交换的领导行为来激发大学生努力学习的回报感,从而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实现自身成绩的提高;三是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影响机制,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同感来促使学生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1.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影响机制

社会学习理论是解释领导力及其效能的主流理论,其基本逻辑是:个体通过观察和直接体验来进行学习[7],领导者常常被视为团队的榜样,追随者在对领导者的观察和与领导者互动中对领导者进行学习,从而使领导者能够有效影响追随者去达到共同目标。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中,榜样的作用通过4个过程产生自上而下的影响,即注意过程、保持阶段、模仿过程和强化过程。[7]学生在社会学习过程中,在教师榜样的影响下,学生的注意力会被教师的教学行为所吸引,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保持和记忆,接着主动模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最后进行强化,并展现出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这样,教师在教学情景中就承担起了榜样的角色。因此,教师不仅要讲授专业知识,更要严于律己认真做好示范,将自身的知识技能凸显出来,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观察、模仿和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改进其学习效果,提高其学习图1教师领导力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三种影响机制

质量。

自我效能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相信他们能够成功执行行为以达到目标的信念[8]。自我效能理论可被广泛地引入到教育情境中去解释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学习能力的感知(如学习自我效能)。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能力,自信能够达到某一学习目标,常常能够获得更高的学习成绩,而具有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相反。自我效能感的获得有4个来源,即自身体验、替代榜样、言语说服和唤醒[9]。其中,自身体验可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功来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替代榜样可帮助学生找到其他可比较的成功完成学习任务的例子,从而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言语说服可通过谈话、聊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从而说服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生理和情绪的唤醒可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和热情,提高完成学习任务的自我效能感。

总之,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和学习自我效能,进而提高其学习成绩。

2.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影响机制

社会交换理论是领导力及其效能最重要的解释框架。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领导力作用过程的基本逻辑是:领导者对团队的追随者表达关心和支持,双方建立高度的尊重、信任关系,在互惠的规范下追随者具有更高的回报领导者的义务感和动机,从而会做出更多积极的行为。社会交换是世界普适的文化规范之一[10],它强调给予和回报与回报预期之间的平衡[11]。

在高等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作为一个团队领导者,具有更多的知识、权力等资源,在日常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照顾、支持和指导,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并且愿意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积极行为和情感给予时,就会产生回报教师的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动机,从而愿意在学习中投入更多,做更多与学习相关的活动,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与经济交换不同,师生之间的社会交换其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良性增益,而非物质上的资源交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交换的核心是相互尊重、信任和互惠[11],而不是相互的经济和利益交换,后者在今天的教育情境中可能会被认定为不道德行为。

3.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影响机制

社会认同理论也是领导力常用的解释框架,其基本逻辑是:领导者提升了追随者的认同感,从而使追随者具有共同的身份感知,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主动努力。新近提出的认同型领导理论认为,领导者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提升追随者的认同感。例如,代表团队和团队追随者的共同身份感知可提升团队追随者的认同,使追随者关心和实现团队的利益和目标,创造一种共同的身份感知,通过多种活动来凸显团队和团队成员身份的重要性。[12]社会认同理论实际上回答了个人身份定义的问题,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领导力研究表明,领导者可以通过塑造个体的组织认同感使个体主动地为组织做贡献。

在高等教育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创造认同感来改变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团队为单位的学习,并且对团队绩效进行评估,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属于团队的一份子,与团队紧密相连,鼓励学生融入到团队中以提升学生的团队认同感,从而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为团队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以班级为基本单元团队的认同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而且会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心理和情感依附,增强学生与集体、与同学之间的心理连接,促使学生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三、提升教师领导力的对策建议

教师领导力作为一种综合性领导能力,符合高等教育未来变革对教师的要求,是未来高校教师的重要素质之一。笔者认为,提升高校教师领导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第一,应注重教师领导力的建立、培训和开发工作。教师的发展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系统性的培育,这就要求学校和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为教师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目前中国对于教师的培训大多集中在教学技能的提升和教育理念革新方面,教育价值观和团队管理培训相对薄弱。教师领导力培训可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融合升级,转化为多元的领导风格,从而多方面地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第二,教师应基于增强领导力的考量,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作为大学生学习行为中重要的榜样,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在日常教学中展示自身师德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期望学生做到什么,自己必须首先以此为自我要求和行为准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提升学生学习自我效能和一般自我效能,多给予鼓励和肯定,真正了解每位学生的擅长与薄弱点,给出作为教师的有效建议和关心鼓励,比如定期进行一对一的日常言语交流、提供及时有效的渠道让学生进行意见反馈或寻求帮助等,这些都是拉近师生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效能的有效举措。

第三,教师应基于增强领导力的考量,尊重、信任、关爱和支持大学生,以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不应该忽视与学生进行精神情感层面的互动交流,因为这种人际互动往往可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以发挥出超过教师预期的学习效果。许多真实例子都表明,在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和关心后,学生会出于“回报老师”的心理而表现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和信心,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速度,帮助学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更好更快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第四,教师应基于增强领导力的考量,重视塑造大学生的认同感,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身份感知,从而为集体目标去主动学习。教师应强化班集体意识,通过系列的竞争合作活动来加强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当学生自我有了坚定的团队成员意识后,教师的进一步工作就是集众人之慧为一体,将整个团队建设成为一个更出色更具有凝聚力,从而能更好引导各个成员自愿自主地提升自我、乐于奉献的集体。

四、结语

在中国高等教育情境下提高教师领导力以适应高等教育变革新要求,是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研究的重要议题。教师领导力的内涵强调教学目标与愿景、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影响。本研究提出了三个视角下的教师领导力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机制: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影响机制,教师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能和动机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影响机制,教师与大学生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和互惠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义务感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影响机制,教师通过塑造学生的社会认同来提升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并提升学习成绩。另外,本文还提出了提升教师领导力的对策建议。中国高等教育的情境因素也是影响教师领导力的重要条件,应进一步探讨中国教育情境的文化、教育、心理等因素,在教师领导力对大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Yukl Y G A.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M].5th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2002.

[2]House R J,Hanges P J,Javidan M,etc.Culture,Leadership,and Organizations:The GLOBE Study of 62 Societies[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4.

[3]Palmer D E.Business leadership:Three levels of eth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88(3):527.

[4]YorkBarr,Duke J.What do we know about teacher leadership? Findings from two decades of scholarship[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74(3):287.

[5]许天佑.H地区中学教师领导力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6]Snoeka M,Volman M.The impact of the organizational transfer climate on the use of teacher leadership competences developed in a postinitial Masters program[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4,37(1):92.

[7]Bandura A.Social Learning Theory[M].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1977.

[8]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2):193.

[9]Ban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Freeman,1997.

[10]Gouldner A W.The norm of reciprocity:A preliminary statement[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0,25(2):161.

[11]Blau P M.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M].New 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ers,1964.

[12]Steffens.Leadership as social identity management:Introducing the Identity Leadership Inventory(ILI) to assess and validate a fourdimensional model[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14,25(5):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