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合作关系资本分析
2015-04-27陈旭
摘要:供应链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竞争模式。理解并管理供应链合作关系对于优化供应链管理意义重大。借鉴社会网络与资本理论的研究,从关系资本的视角研究供应链价值创造的源泉。将供应链合作关系资本划分为:关系供应链资本、认知供应链资本、结构供应链资本,并分析不同形态关系资本的本质与构成。
关键词:供应链 合作关系 社会网络 社会资本
供应链管理是指对传统的商业活动、跨越特定企业的商业功能战术和跨供应链的商业活动进行的系统性、战略性协调,目的在于提高独立企业和供应链(作为整体的)长期表现[1]。这一定义意味着,供应链管理是对合作关系的管理,所以理解伙伴关系对于发展成功的供应链十分重要。社会资本是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它使企业在内外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竞争优势。供应链关系资本属于群体社会资本,它嵌入在由合作方构成的社会网络及关系中。通过借鉴社会网络与资本理论的研究,分析供应链关系资本的构成、分类及其性质,通过建立企业内外部的社会关系网络为供应链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一、理论回顾
(一)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的核心要点是:社会行为者是嵌入于一个由非正式关系构成的社会网络之中,社会行为者的活动及活动结果受其所嵌入的社会网络的影响,因此,对其活动与活动结果的研究需要放置于特定的社会网络之中(Granovetter,1992)。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它能够使管理者勾画出沟通和工作流的非正式网络。社会网络分析,采用的是一种描述和分析网络中节点间交互关系的有效方法。网络中的节点,可以是个体、组织中某一部门的群体、或者是某一大型网络(例如供应链)中的一个组织。在组织层面上,网络描绘的是企业中个人或团体之间的关系;在组织间的层面上,被用来诊断水平和垂直网络中的组织间关系。社会网络理论主要从网络间联系的结构和特征角度来研究供应链关系管理的理论。对于社会网络的全面理解,都需要从结构、关系特征与结点特征三个维度加以全面分析,这样才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网络的强大功能与整体性作用机理。
(二)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的是一个逐渐被应用到多学科领域的广义概念,在商业领域中,社会资本研究通常用来描述,例如:价值传递、公司表现、网络强度、知识资本与学习、企业网络成长等。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具有价值的资产,它起源于通过构建社会关系到获得的资源。同供应链管理普遍应用的交易成本经济学比较,社会资本提供了一个理解企业合作关系复杂性的视角[2]。社会资本包含三个维度:结构、认知、关系(Nahapiet,1998)。基于不同的表现标准,许多学者对社会资本对供应链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多层面研究。一些研究者关注关系联系(结构资本),而有一些人则思考关系联系的强度(关系资本)。还有些学者对二者都进行分析。Moran(2005)研究了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对关系表现的影响,分析认为,结构资本在解释执行导向的管理任务时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而关系资本在解释创新导向的任务中,起的作用更重要。
二、资本与供应链合作关系资本
社会资本是指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与经济资本相区别的非实物形态的资源。“社会资本”的理论认为,角色(个人、团队、工作组等)愿意投资于和其他角色的关系,通过其能力撬动关系以获得进入所需的资源,以获得积极的期望回报[3]。
供应链本质上是一种能获得积极回报的企业合作关系。供应链社会资本,或称之为供应链合作关系资本,是一种群体社会资本。关系资本可以定义为:“企业与供应商、顾客、联盟伙伴及内部分支机构组成的关系网络的价值”(Gulati,2005)。也有学者把关系资本描述为“购买商与销售商之间的良好合作愿望”。根据社会网络与资本的研究,供应链合作关系资本划分为:关系供应链资本、认知供应链资本、结构供应链资本。从关系的密度视角,供应链网络中的合作关系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这两种联系产生了关系供应链资本。随着供应链网络的强联系的增加,伙伴方之间将在价值和共同愿景上达成一致,将产生认知供应链资本。认知资本的积累,将增强关系自执行性的愿望。从网络演变的视角,供应链中的伙伴方通过对自身位置的认知,并利用网络中的结构洞为自身创造剩余。这种由于网络结构位置而产生的供应链关系资本,称之为结构供应链资本。
三、供应链合作关系资本构成
(一)关系供应链资本
社会网络理论一直关注于构建中心网络中的角色(例如人、建筑)和联结(电话线路、关系等等)。在供应链中,角色通常是指商业部门或企业。由Granovetter 和其他人发展的“联结”范例,被关系供应链资本所接受。目前,与关系资本相联系的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关系联系强度和更复杂的“弱联系强度” [4]。
联系强度,类似于双边角色关系中的亲密度或集成度,将对核心角色、相关角色及其环境产生的显著影响,并将有利于网络中信息内容的共享。网络中的联系既包括有形的(资源的、财务的、数据的)联系,也包括无形的(社会的)联系。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联系,网络被创造和结构化的整体目标在于,为合作企业提供获得所需资源的途径。Golicia et al.(2003)建议,在供应链管理中,社会关系范式十分重要,并引进了关系量度(Relationship Magnitude)作为供应链联系强度的测量标准。[5]不管采用何种方法代表联系强度,每种研究都证实了紧密的联系将促进商业关系的成功。
弱联系密度是角色间的联系是获得所需资源(包括信息)能够通过的桥梁。密集的社会网络(例如供应链)常常交换私人信息,这些信息因为其嵌入性,能够被企业轻易的获取,并且因为其性质而值得发现(例如未被普遍共享,而有益于获得优势)。网络中特质信息的成功应用,将导致难以复制的差异表现。在一个封闭的网络中,企业间经常性及有控制的特质信息流,主要服务于几个目标,包括不确定性的降低,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利益共享,以及上述全部。基于这样的分析,把关系供应链资本分为两种维度:一种是内部强关系程度(强联系),一种是外部弱关系程度(弱联系)。强联系的关系对于操作层面的供应链,具有重要的价值。强联系促进了有效的沟通(进而表现),而弱联系是服务于创新、独特或及时信息的桥梁。
(二)认知供应链资本
认知资本是由提供给伙伴方共享的表现(Shared Representations)、解释(Interpretations)、系统含义(Systems of Meaning)等资源组成的。
在一个企业内,认知资本嵌入在一个共享的景象中,例如集体目标和团队愿景。当伙伴方拥有同样的商业目标,以及交互作用时出现。共享的目标和文化是认知资本的主要维度。当网络中的成员对实现关系网络任务和结果,有着共同的理解和方法时,这些目标能够共享。当价值和目标能够被购买商和关键供应商分享时,合作方相互作用并社会化的构建了一个共享的理解,这样,持续的交互过程将导致一种持续和自执行的合作过程。
在供应商发展角度上,这种合作认知感觉的自执行过程,将提高购买商的表现。如果目标被共享,购买商和供应商对于表现提升的构成和如何实现,有了共同的理解。这样,将导致在成本、质量、运输和服务等等表现上的提高。如果价值和目标互相不适合,双方间的交互将导致对一些事情的误解,而引起冲突。随着误解和冲突的加强,双方将变得互不满意,进而对生产力和表现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结构供应链资本
结构供应链资本,关注的是企业在供应链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同其他企业的联结和隔离,而不是联结的本质或质量。从拓扑学的视角,联系可以看作是线路,或者是“资源或信息流动的渠道”。
关于结构影响资本的描述,有两个主要的概念:结构密度和结构洞。结构密度,定义为网络中可能联结的活跃程度,通常用潜在关系联系的活跃比率来表示。相反,结构洞是指网络中联系缺乏或者密度稀少的区域(Burt,1992)。结构密度理论认为:由于角色间存在着多重沟通渠道,密集网络中的角色将进行频繁的交流,因此将更有可能发展成普遍接受的关系规范。随着交易频率的增加,和单一交易关联的交易风险将减少。这样,和那些位于网络外的其它渠道比较,网络中的常规化交易将变得更有效率和更可取,进而提高密集企业成员的可用社会资本。结构洞的研究更关注于网络中未被激活的特定区域。结构洞的存在导致了网络中信息的不对称状态。信息的不对称可能影响到供应链的运作。结构洞使得企业网络中某些战略性位置变窄,例如,某些节点企业占据了“桥”的位置。这些位置成为了联结网络次集团和其他部分的唯一信息桥梁。桥梁角色拥有“在这些契约中的一个信息中断位置,因而可以通过其位置进行更大程度的控制,而获得利益”。换句话说,处于网络中联结其他非关联企业位置的企业,由于他们有能力控制显著的信息流,自然而然产生社会资本。对于企业合作关系的完善和建立,结构密度和结构洞都值得考虑。结构密度讨论,概括来说,是由于沟通和过程经济性而导致的执行相关表现的效率。而结构洞理论认为,在结构松散网络中处于关键位置的角色,会在结构资本中获得不成比例的收益。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视角,分析了供应链关系资本的三种构成:关系供应链资本、认知供应链资本、结构供应链资本。供应链关系资本产生于供应链网络的结构属性、关系属性和认知属性,社会化通过构建供应链关系资本,以提供应链整体表现。社会化是构建供应链关系资本的重要渠道,社会化可分为社会化机制和社会网络设计。正式的社会化机制将促进关系和认知供应链资本的构建,非社会化机制主要促进了认知供应链资本的产生。社会网络设计主要通过网络结构设计与网络结构洞的演变,积极地促进结构供应链资本的建立。
参考文献:
[1]John T. Mentzer. The Nature of Interfirm Partnering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0, 76(4):549-568
[2]Craig R. Carter. The Use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Logistics Research[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7, 28(1):137-169
[3]Paul D. Cousins, et al. Creating Supply Chain Relational Capital: The Impact of Formal and Informal Socialization Processe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6(24): 851-863
[4]Chad W. Autry. Supply Capital:the Impact of Structural and Relational Linkages on Firm Execution and Innov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8, 29(1):157-174
[5]Golicia et al. Relationship Magnitude and Its Role in Inter-
orgnizational relation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3, 24(1): 57-75
(陈旭,1971年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财务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会计、公司理财及报告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