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本小说看报业兴衰200年

2015-04-27龙隐

世界博览 2015年6期
关键词:新闻业威廉报纸

龙隐

导语:如果你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今天的新闻业已经没落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处于一种不合理的状态,那就读读下面这三本小说吧。代表着新闻业的最高专业标准,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的《纽约时报》一直是媒体行业的风向标。然而,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冲击下,《纽约时报》受到越来越多新兴数字媒体的冲击。2008年裁员100人、2009年再度裁员100人以及2013年初裁员30人等;2014年十月份又裁减编辑部100个职位,占总人数的7.5% 。随着读者日益转向在线和移动阅读,许多纸媒公司都已在2014年采取了裁员措施。国内的媒体同样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如果你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今天的新闻业已经没落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处于一种不合理的状态,那就读读巴尔扎克的小说《外省大人物在巴黎》(1839年)吧。报界是一个地狱长得漂亮,是诗人和才子的外省青年吕西安挟着书稿闯荡巴黎出版市场,遇到了冷遇和盘剥,被巴黎这个大都市里一堵无形的墙壁碰了回来。令人欣慰的是,他从家人那里得到了物质支持,从朋友那里得到了精神鼓励;不幸的是,这时的他,已经有了投身报界的打算,正如朋友们担心的那样,后来的情节证明,这果然是他堕落的开始。结果在巴黎新闻界恶劣风气的影响下离开了严肃的创作道路,变成无耻的报痞文氓,最后在党派倾轧、文坛斗争中身败名裂。《外省大人物在巴黎》以复辟时期为背景,通过吕西安的堕落过程,揭露了新闻的商品化以及巴黎社会围绕着新闻报纸和党派利益而展开的角逐。巴尔扎克借小说中的人物之口讽刺了当时的新闻业,书中说,所谓报馆,就是贩卖思想的下流地方,报界是一个地狱,干的全是不正当的,骗人的,欺诈的勾当,除非像但丁那样有维吉尔保护,你闯了进去休想清清白白的走出来……而一旦踏进,就会身不由己的“浪费他精彩的思想,绞尽脑汁,自甘堕落,暗地里干一些卑鄙事儿,在思想战争中等于佣兵头子的战术,焚烧掳掠,改变舰艇的方向,等到他象成千上百的人一样,为着股东消耗了一部分才华,那些贩毒的商人便让他口渴的时候渴死,饿极的时候饿死”,因为“就报纸比帝王还要无情无义,它做的投机生意,打的算盘,比最肮脏的买卖还要狠,它每天早上榨取我们的智力,做成麻醉品出卖但是我们每个人替报纸写稿,好比开水银矿的工人明知要送命,照样采掘。记者大都是骗子巴尔扎克的小说描述的是新闻业的雏形时期,那进入黄金时代之后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英国小说家伊芙林·沃的小说《独家新闻》,沃最畅销的小说当属《旧地重游》(1945),又译《故园风雨后》)。这部小说被拍成电影之后变得家喻户晓。而《独家新闻》(1938),则可能是最有趣的小说,它幽默诙谐、甚至有些荒诞无稽,涉及一家虚构的报纸,在一个虚构的非洲国家发生的一场虚构的内战,以及一个被阴差阳错派往那里报道内战的倒霉的驻外记者。《独家新闻》讽刺的是1938年左右的“舰队街”,那里是英国新闻业的总部,从18、19世纪开始,英国各大报社和小报馆纷纷搬进了这条街,到最高峰时共计有100多家全国和地区性报纸在这条不过里许的街道上设立报馆。像《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观察家报》、《镜报》、《快报》、《星报》、《太阳报》、《每日邮报》、《世界新闻报道》、《体育报》等等全国性大报和小报均把总部设在这条街上。编辑在楼上编报,地下室和后街就是印刷工厂。故事一开始,小说家约翰·布特请求在社交界神通广大的斯蒂尔夫人帮忙,去即将发生战争的“伊士马利”(一个并不存在的非洲国家)作外派记者,以摆脱一个美国姑娘的爱情纠缠。斯蒂尔夫人与《野兽日报》(虚构的报纸)的老板考柏子爵谈妥此事,考柏的手下却张冠李戴,找到一个乡下的业余作者威廉·布特。威廉极不情愿地去了东非,他毫无经验,不会像其他记者那样胡编乱造,十几天里没发回一篇像样的报道,招致报社的强烈不满。但是就在收到解雇通知之前,威廉获得了一个内幕消息,原来是俄德两国为了争夺这个落后国家的金矿资源,分别扶持自己的势力推翻现政府,总统已被叛乱分子囚禁多日,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即将诞生,这个消息成了爆炸性的“独家新闻”,令报社对威廉另眼相看。叛乱戏剧般地平息,威廉回到英国时已是家喻户晓的英雄,并将被授予贵族的爵位,没想到首相的手下又一次张冠李戴,把爵位颁给了另外一个布特。然而威廉对这些早已不在意,他拒绝了报社的高薪合同,返回自己的庄园,继续过他的乡下人生活。记者这行,真正能做到出色的,要么是真有天分,祖师爷赏饭;要么就是机缘巧合。很多作品都宣扬新闻的生动感人,充满力量,告诉你可以在诚实、准确、公正的同时,告诉人们所见所感,并让人们兴奋不已,但是在《独家新闻》里,记者大都是骗子。他们在报销单据上弄虚作假,耍弄诡计隐瞒消息抢先报道,找不到新闻就编造新闻欺骗报社和读者,为晋升而撒弥天大谎。他们利用从精神不正常的嫌疑犯那里得到的供词,捕风捉影,进行暗讽和富有煽动性的不实报道。罗马一家英文报纸的生与死进入21世纪后,在时代大潮中网络化时代传统报业凋零。加拿大作家汤姆·拉赫曼《我们不完美》描述了罗马一家英文报纸的生与死。带领读者重回带着工业考古史的气息的,犹如捕鲸和蒸汽机车传奇的,繁荣时代的报界风云。这本2010年出版的小说比任何非虚构图书都更好地刻画了一个新闻编辑部和其中的人物。这家辉煌一时的国际报社,当然不同于位于巴黎的《国际先驱论坛报》,拉克曼曾就职于此。小说以报纸倒闭开始:一夜之间,一家报纸就从报摊上消失了,连同其报头、与众不同的字体、体育、文化、商业、新闻、讣闻等版面。而无法接受此事的是该报读者奥尔内拉·德蒙特雷齐。她来到报社,要求重新考虑停刊决定。但她到得太迟了,编辑部已经人去楼空,废弃的办公桌、拔掉的线缆、损坏的打印机、残破的转椅、污秽的地毯:“这屋子里曾经装着整个世界,今天却只剩下垃圾”。全书共有11章,每章描写一个人物,讣闻记者高亚瑟、商业记者文海丽、审读编辑柯海明、总编辑苏凯琳、开罗通讯员温斯顿·张、文字编辑露芘·扎戛、新闻版主编孟克雷、首席财务官裴亚冰等,笔锋犀利、连贯巧妙。单独看来,每篇都是出色的短篇小说。合而为一,又是绝妙佳作。尽管小说写得无限凄凉,却依然引来读者的一腔同情,尤其是他们那朝不保夕、薪水微薄的工作和肮脏龌龊的工作环境(照报社的说法,从1977年起,办公室的地毯就没有清洗过)。读者盼望他们尽快离去,转作体面工作。本书描绘了报业传奇的最终回响:奉献精神、雄心壮志注定要败给造谣诽谤、斤斤计较,到头来关门倒闭也无人哀叹。

猜你喜欢

新闻业威廉报纸
破耳兔
报纸
互联网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卖报纸
一粒沙子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威廉·福克纳的《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