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用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

2015-04-27王莉婷李太平

长江蔬菜·技术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保鲜剂储藏流通

王莉婷 李太平

特约栏目主持:耿献辉

男,河北保定人,农业经济管理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流通。2010.01-2011.01在新西兰梅西大学做访问学者,2012.10-2013.02在日本九州大学做访问学者,联合开展国际农产品流通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在《British Food Journal》和《农业经济问题》等SCI和CSSCI期刊发表论文10篇。

导读: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形势并不乐观,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储藏保鲜剂的滥用,以及生物毒素等问题直接威胁着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本文从流通角度出发,分析我国食用农产品在流通领域内所产生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其内在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流通环节中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镉大米”、“敌敌畏生姜”等越来越多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着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而且也会对国家声誉和政府形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除生产环节以外,流通环节是影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主要是保鲜剂、储藏剂的滥用,以及储藏运输过程中生物毒素的产生等问题。

1.1 违禁保鲜剂、储藏剂的使用

我国食用农产品以鲜活产品为主,且多为异地销售,为确保食用农产品的色、香、味、品质和口感,在流通过程中必须适当采取一些保鲜、防腐措施。但符合国家标准的保鲜剂、储藏剂通常价格相对较高,与之相比,一些违禁化学剂的成本则较低。例如,一车10 t的蔬菜,用冰瓶的储藏成本为35元,用风筒的储藏成本为80元,但如果用甲醛来保存,成本约为3.5元 [1]。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不良商贩在运输途中大量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制剂充当保鲜剂、防腐剂,不仅破坏了农产品原有的品质,甚至会导致农产品产生一些对环境、人体有害的物质,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2 保鲜剂、储藏剂的超标使用

在流通领域内使用的保鲜剂、储藏剂,其用量和残留量必须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之内,过量使用往往有害无利,以荔枝、龙眼这类水果为例,适量的二氧化硫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并不会引起质量安全问题,但过量使用则会导致食用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其肝肾的代谢功能会受到损伤。

虽然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对保鲜剂、储藏剂的使用已有明文规定,但由于我国农业从业者文化水平大多较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对保鲜剂、储藏剂的使用往往存在许多不科学的地方。过量使用保鲜剂、储藏剂会对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影响,从而为害到消费者健康。

1.3 生物毒素的为害

生物毒素是指动植物和微生物中存在的某种对其他生物物种有毒害作用、非营养性的天然物质成分,或因储藏方法不当,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某种有毒成分。生物毒素是食用农产品的三大为害之一,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高脂肪、高蛋白或高淀粉类的农产品特别容易受生物毒素的污染。生物毒素还会通过作为饲料的农产品进入动物体内,从而影响动物健康,而人类也因为食用了这类农产品而受到生物毒素的威胁。

生物毒素主要产生于食用农产品的流通和储存环节。食用农产品流通对温度、湿度、储藏方式等都有相对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运输条件相对落后,在流通过程中并不能对生物毒素的产生进行有效控制。

2 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从流通主体角度分析

①从业者文化水平低,责任意识淡薄 农业从业者是食用农产品的流通主体,但我国农业从业者的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较为薄弱。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下问题更为突出。受科技文化水平和责任意识的限制,生产者对农产品的追求仍简单地停留在数量层面,质量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从业者文化水平低、专业知识技能不足、责任意识淡薄,加大了食用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风险。

②从业者盲目追求利润 在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一直较高,流通环节的自身特点、设施落后、损耗严重等都是导致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在农产品最终价格中占较高比重,生猪、肉鸡的流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达到13%和23%,而蔬菜的流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更是高达54%,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2]。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从业者们通常会违规使用保鲜剂、储藏剂等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以此来提高价格,获得更高的利润。

2.2 从政府角度分析

①农产品政策、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标准体系很不完善,在颁布的两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产品相关标准所占比例不到10%。以蔬菜为例,目前我国常用的蔬菜有12类89种,但其中拥有质量标准的却不到20种 [3]。此外,我国在批发市场、冷链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政策扶持也不到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我国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发展,影响了流通先导功能的发挥,还加大了经营主体和消费者的成本负担。

②政府监管方面存在漏洞 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挂牌成立,我国开始了由卫计委、农业部门、食药监总局共同负责的综合监管模式。农业、卫生质量监督等部门均在自己的领域内设立了具备一定检测检验条件的机构来进行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监管 [4]。但在某些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人力不够、经费不足、设备老化等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管仍然不能真正有效实施。从另一角度来说,如果监管部门内部的权力制衡机制存在缺陷,往往会影响到政府监管的力度。

③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虽然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形成了一套包括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在内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其中仍有不少逻辑缺陷,比如《食品安全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就存在衔接协调问题。我国法律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重点主要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立法和质量标准的建设,对于法规、标准的可执行性考虑不够,国家将更多的精力投向监管体系的建立,但忽视了市场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体系背后的管理信息不及时和效率低下等问题[5]。

2.3 从流通形式角度分析

目前,我国的流通形式仍然较为落后:农产品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冷链物流尚未形成;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行业管理难以推行;初级农产品批发销售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市场信息不对称。这些问题都导致我国食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

流通形式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物毒素产生的概率与数量,而生物毒素对农产品的污染是非常严重且不可逆转的。为了降低农产品的损耗,保持农产品的新鲜度,人们往往会选择在农产品上喷洒保鲜剂和储藏剂,从而影响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 解决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

3.1 提高参与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文化水平

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普通农业从业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农业从业者的责任意识和文化水平。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送法下乡、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进行撒网式的广泛宣传。对于特定的农业从业者则开展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比如对于农业流通领域内的管理者要加强生产管理系统技术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对于农民、农业企业、合作社等要正确引导,努力解决目前制约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重点问题。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当重视职业教育,加强农业有关的学科专业的建立与发展,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农业工作,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向知识型、信息化方面转变。

3.2 加大设备设施的投入,改善流通形式

流通形式的改善,可以更大程度地保证食用农产品的新鲜程度等,降低流通过程中保鲜剂、储藏剂的使用。我国应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强化食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各项技术,比如加强对冷链物流的发展,改变我国食用农产品流通领域内以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的局面;完善物流技术标准,保证农产品流通监测有章可循;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各个领域内推广认证工作,如种植养殖领域内的GAP认证,加工领域内的HACCP认证,产地和产品领域内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

3.3 加强政府与社会监管,逐步形成社会共治

首先,完善政府监管需要提高监管的效率,加大行动的执行力。我国在食品质量监管方面的“大部制”改革已经开始,今后要真正做到职能明确、分工协调、权力制衡,逐步建立起明确的约束机制与激励制度。其次,需要加强监管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树立正确的判断标准,有效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系统,结合政府、媒体、行业协会和消费者4个方面来共同监管食品质量安全[6]。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早已不再局限于政府一家,而是社会各团体、群众的共同职责。一方面,媒体等机构需要发挥“人民喉舌”的作用,对监管过程中的贪污腐败行为积极进行披露、报导,承担起政府与群众之间消息传递的桥梁;各食品质量安全的社会协会、组织也需要积极做好质量监管的社会监督工作,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人民群众需要提高自身的质量安全意识,对发现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勇于举报,逐步形成以政府监管为主,消费者、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会共治体系。

3.4 完善流通环节的法律、制度

完善流通环节的法律、标准与制度,一方面,需要全面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内容,另一方面,则要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由于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也不能分割对其的监督管理。发达国家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强调从农业投入品到农产品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控制,其标准体系注重与国际接轨,重视先进科技在法律框架内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应用[7]。此外,对于在流通领域内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从业人员应予以严厉的惩罚与制裁。

参考文献

[1] 宋江云.蔬菜保鲜潜规则[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12-15.

[2] 张彩虹.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EB/OL].http://www.e-circulation.cn/html/xinBan/yjzx/zxgx/2010/9/13/1284363895758.html,2010-9-13/2015-01-12.

[3] 杨辉.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6):11-13.

[4] 胡定寰,Gale F,Reardon T.论食品安全同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联系[G]//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高级培训班资料汇编,2006.

[5] 周德翼,杨海娟.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J].中国农村经济,2002(6):29-35,52.

[6] 周应恒,宋玉兰,严斌剑.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激励相容机制设计[J].商业研究,2013(1):4-11.

[7] 张伟年,汪莉娜,刘景.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问题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126-128.

猜你喜欢

保鲜剂储藏流通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有趣,才是婚姻的保鲜剂
西药药品的储藏探讨
别把蛤蟆油当青春保鲜剂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便于储藏的美味
山鸡椒精油微胶囊大米保鲜剂的研制
不同包装及储藏条件对酥油微生物的影响
1-MCP复合低剂量CT-2保鲜剂对长贮红地球葡萄的保鲜效果
商贸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