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探析
2015-04-27刘甲朋
摘要:《管子》积极倡导粮食储备调节,大力宣扬粮食储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力求保持充足而适当规模的粮食储备,坚持实行合理的粮食储备比率,注重以合理价格购销储备粮,要求建立高效灵敏的储备粮购销机制,强调国家掌握粮食市场主导权,主张高度关注国际粮食市场。其中某些思想对于目前健全粮食储备调节制度,保障粮食安全,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管子;粮食储备;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30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4)05-0057-10
作者简介:刘甲朋,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教授(山东烟台264005)
《管子》一书大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记载了管仲及其追随者的思想和言论,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和军事等诸多方面。其多半篇章都涉及经济,专门论述经济的文章就有三分之一,成为中国古代文献中探讨经济问题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刻透彻的一部论著。《管子》十分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在强调粮食储备重要性的同时,更把粮食储备调节作为治国安邦的一大要政。所谓“粮食储备调节”,即在粮食供过于求、价格大幅跌落时,国家将多余粮食收储起来,而在粮食供不应求、价格高涨时,则发放储备粮,从而通过粮食储备来平衡粮食供求关系,稳定粮食市场价格,维护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保障粮食安全。围绕粮食储备调节问题,《管子》提出了一系列带有创建性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粮食储备调节思想。
一、《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的产生背景
任何一种思想学说都与一定时代的社会客观条件相适应,总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为了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和研究《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略作考察。
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初步统计,这一时期各种灾害多达189次。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还十分低下,对自然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所以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极易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和巨大破坏,使粮食大幅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导致粮食极度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在遭遇自然灾荒,粮食大量歉收而极度缺乏之时,百姓为了获得赖以生存的粮食,纷纷以身试法,进行危害社会的偷盗行为,“食三升则乡有乏食而盗,食二升则里有乏食而盗,食一升则家有乏食而盗”,极大地威胁着民众日常生活和人身财产安全,使得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招致社会动荡纷争,国家政权岌岌可危,“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为了有效地防备灾荒,战胜自然灾害,解决因灾荒造成的粮食危机问题,尽可能地将其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缓和各种社会矛盾,巩固国家政治统治,统治阶级和学者们大力强调积储粮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其视为国家大事加以强调:“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故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
由于粮食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有明显的季节性,且丰歉无常,而人类对粮食的消费却是常年性、连续性的,在不同季节、年景之间极易形成粮食供求的严重失衡,由此导致粮食价格的巨大偏差,“岁适美,则市粜无与而狗彘食人食;岁适凶,则市籴釜十鳃而道有饿民”。而粮食价格过低,会损害粮食生产者的利益,挫伤其生产积极性,“农病则草不辟矣”,土地大批荒芜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最终危及粮食安全;而粮食价格过高,粮食消费者负担不起,生活困难,只能逃亡他乡,“民伤则离散”,进而扰乱社会正常的政治统治秩序。尤其是,由于当时市场发育及其相关监控措施的不完善,一些资财雄厚的不法粮商经常利用年景丰歉所造成的粮食价格波动加重对百姓的盘剥,以牟取暴利,“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蓄贾游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粮商的囤积居奇等不正当经营活动,加剧了粮食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干扰了粮食的正常流通,使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受到极大的损害,“贾人乘其弊以守民之时,贫者失其财,是重贫也;农夫失其五谷,是重竭也”,进一步迫使其背井离乡,“今操不反之事,食四十倍之粟,求民之毋失,不可得矣”。由此可见,粮食价格的高低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的影响极大,对国家统治的巩固和政局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统治者和学者们意识到了粮食价格过高或过低的严重后果,主张通过粮食储备调节来平衡粮食供求,稳定粮食价格,避免谷贱伤农或谷贵伤民,从而保障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安定百姓生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做到“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正是适应这样一种需要,《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应运而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侯分裂割据、争霸不息的动荡年代。为了削弱和兼并其他诸侯国,而使自己能够“尽王天下”,各个诸侯国之间展开了频繁不休、旷日持久又规模空前的混战。在古代农业社会,粮食是实现富国强兵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战略物资,粮食储备的多少关系着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存亡。当时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甚至统治者都清楚地认识到了粮食储备对于增强军队战斗实力,最终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性,“军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鉴于诸侯国称霸争雄和相互兼并的客观形势,从加强战斗力和保证战争胜利的需要出发,人们极其重视粮食问题,将粮食储备作为战胜他国而统一天下的物资基础,“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并悉心研究增加粮食储备的具体策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极力倡导积储粮食,并身体力行地建仓积谷,积累了大规模的粮食储备,“粟如丘山”。在此背景下,粮食储备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形成了强烈的重储意识,从而催化了粮食储备调节思想的萌生。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社会形势急剧变化,各种矛盾冲突日益激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众多思想派别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政,大力宣扬自己的变法理论和改革主张,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客观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兵燹战祸等诸多不利因素造成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的情况下,粮食的重要性愈益凸显。正如《范氏·计然》中所说:“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所以,当时政治家、思想家们在殚精竭虑地探求救世良策之时,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提出了“食为政首”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必须把粮食问题摆放在国家日常政务的首要地位,采取得力措施切实解决粮食问题,“故食不可不务也”。他们认为,充足的粮食储备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统治者应当藉此尽力平衡粮食供求,稳定粮食价格,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从而更好地抵御灾荒、安定民心,并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在此背景下,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将粮食储备调节作为国家的一项首要政务,摆在了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对其进行了专门探讨和详细阐述,提出了平粜(平籴)论等一系列颇具创建性的政策主张,为《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endprint
二、《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的主要内容
《管子》根据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在前人相关思想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粮食储备调节思想体系。大致说来,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力宣扬粮食储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管子》对于粮食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鲜明地指出了国家治理和粮食之间的密切关系,“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并把粮食储备放在了治国安邦的重要地位,“彼守国者,守谷而已矣”。《管子》对粮食储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多方论述,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救济灾荒。《管子》认为,粮食是生民之本,是百姓的命根子,“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所以,为了度过频繁严重而又难以预料的自然灾荒,国家必须积储足够的粮食,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避免“汤七年旱,禹五年水。上之无链,有卖子者”的惨剧,否则就会造成灾难陛后果,“稼亡三之一,而非有故积,则道有捐瘠矣”,“非有余食也,则民有鬻子矣”。有鉴于此,《管子》要求积极储备粮食以防备灾荒,“厚收善岁以充仓廪”,“年谷不熟,岁饥,籴贷贵,民疾疫。当此时也,民贫且罢,牧民者发仓廪”。
其二,巩固政治统治。《管子》指出,国家掌握充足的粮食储备,使“饥者得食”,百姓就会依附于统治者,“天下之归我若流水”,“万民可得而亲”,这样既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国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故人君挟其食……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于上也”,又使其更好地为统治者所用,“彼谷七藏于上,三游于下,谋士尽其虑,智士尽其知,勇士轻其死”;而粮食短缺则会严重削弱政策法令的权威性和执行效力,“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因此,《管子》主张将粮食储备作为治国安民,巩固国家政治统治的大事,要求统治者努力增加粮食产量,并积极地进行粮食储备,充实国家粮仓,“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其三,克敌制胜。《管子》总结得出:“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充足的粮食储备是取得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否则,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就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粟少……则战不必胜”,国家疆土也就无法得以坚固防守,“仓廪空虚,财用不足,则国毋以固守。”《管子》进一步指出,不注重生产粮食的国家会在军事战争中失利而灭亡,重视生产粮食而不重视粮食积存的国家只可能暂时称霸一方,只有重视生产和储备粮食的国家才能消灭其他国家而统一天下,“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所以,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国家必须储备充足的粮食,“天下有兵,则积藏之粟足以备其粮”。
(二)积极倡导粮食储备调节
面对粮食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良后果,《管子》对其原因进行了认真反省和深入探讨。它指出:“然则岂壤力固不足而食固不赡也哉?夫往岁之粜贱,狗彘食人食,故来岁之民不足也。物适贱,则半分而无予,民事不偿其本;物适贵,则什倍而不可得,民失其用。然则岂财物固寡而本委不足也哉?夫民利之时失,而物利之不平也。”这就是说,丰年粮食充足、价格跌落时,国家没有及时地收购粮食进行储备,结果造成了粮食的严重浪费,生产者卖粮收益亦不能补偿所费成本,以至荒歉年景粮食缺乏、价格上涨,此时国家则无力增加粮食供给量、调节粮食供求关系以平抑粮价,从而导致粮食价格腾贵,消费者难以买到粮食。
由此,《管子》认为,为了实现粮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分配,避免粮食价格在丰歉年景、不同季节之间的暴涨暴跌,尽可能地稳定粮食价格,保证粮食有效供给,国家必须直接进入流通领域,通过适时“敛”、“散”的粮食购销活动,切实有效地进行粮食储备调节,“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这就是说,在丰康年景或收获季节,粮食供过于求、价格低贱时,国家以稍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将多余的粮食收购储备起来,减少粮食供给量,使粮食价格适当回升,避免谷贱伤农,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增加种粮农民的收益,以便使生产者不致因亏本而影响粮食的生产,提高其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粮食)生产的发展;在灾荒之年或青黄不接之季,粮食供不应求、价格昂贵时,则以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抛售储备粮,增加粮食供给量,降低粮食价格,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三)力求保持充足而适当规模的粮食储备
《管子》认为,如果国家储备了充足而适当规模的粮食,再以灵活的政令进行恰当的配合,就能抓住有利的时机,“以此与令进退,此之谓乘时”,从而有效地进行粮食储备调节,否则,百姓就会因缺乏粮食而生活无着,“物有豫,则君失策而民失生矣”,难以确保粮食安全。所以,《管子》提出了分级储备制度,并规定了所应当储存的粮食数量,力求保持充足而适当规模的粮食储备。
一是国家要储备与国力相适应的粮食。一般说来,万乘之国必须储备价值万金的粮食,千乘之国必须储备价值千金的粮食,百乘之国必须储备价值百金的粮食,“万乘之国,不可以无万金之蓄饰;千乘之国,不可以无干金之蓄饰;百乘之国,不可以无百金之蓄饰。”
二是城市粮食储备应与其人口数量相适应。具体说来,万户人口以上的城市必须储备万钟粮食,千户人口的城市必须储备千钟的粮食,“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钟之藏”,这样在百姓缺乏粮食的时候,将储备的粮食发放出去,就可以促使百姓不至于荒废农业生产,从而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
三是家庭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粮食。例如,每位卿诸侯家中要储备粮食一千钟,令大夫家中要储备五百钟,列大夫家中要储备一百钟,富商大贾家中要储备五十钟,“使卿诸侯藏千钟,令大夫藏五百钟,列大夫藏百钟,富商蓄贾藏五十钟”。endprint
(四)坚持实行合理的粮食储备比率
为了储备充足而适度规模的粮食,《管子》要求实行合理的粮食储备比率,即每年储存粮食产量的十分之三,“王者岁守十分之参”,或者三分之一,“人君之守高下,岁藏三分”。《管子》进一步指出,遵循十分之三或三分之一的比率储备粮食,既可以获得大量的粮食储备,“岁藏三分,十年必有三年之余”,又能合理调节粮食数量,使粮食市场价格适宜,不至于妨害消费者的粮食需求,并使农民专心农事,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所以即使发生旱涝灾荒,百姓也不会饿死或讨饭逃亡了,“藏三之一,不足以伤民,而农夫敬事力作。故天地毁窒,凶旱水浃,民无入于沟壑乞请者也。”
这里所说的“藏三之一”或“岁藏三分”的粮食储备比率,是就粮食正常收成情况而言的。由于每年的粮食产量并不是均衡的,所以《管子》又提出必须根据年景的好坏、农业生产情况随时变通储备粮食的比率。一般来说,丰收年景就多储备粮食,歉收年景就少储备,“视岁而藏,县时积岁”,在粮食大丰收之时,《管子》甚至要求储备粮食产量的百分之五十,“大丰则藏分”。
此外,《管子》还要求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确定粮食储备比率,采取不同的储备方法。一般地,处于山区的国家要储备相当于粮食总产量三分之一的粮食,位于水乡的国家要储备相当于粮食总产量三分之一的粮食,山和平原各半的国家要储备相当于粮食总产量十分之三的粮食,处于洼地的国家要储备相当于粮食总产量十分之二的粮食,而土地无法存水、不适宜种粮的国家要以手工产品从他国换取粮食,并尽可能地积存粮食,“有山处之国,有汜下多水之国,有山地分之国,有水浃之国,有漏壤之国。此国之五势,人君之所忧也。山处之国,常藏国谷三分之一。汜下多水之国,常操国谷三分之一。山地分之国,常操国谷十分之三。水泉之所伤,水佚之国,常操国谷十分之二。漏壤之国,谨下诸侯之五谷。与工雕文梓器,以下天下之五谷”。
(五)注重以合理价格购销储备粮
《管子》认识到:当粮食价格上涨时,人们预期价格将继续上升,必然大批抢购、囤积粮食,以待价格上升到更高水平时出售,获取丰厚的商业利润,从而助推价格上涨;而当粮食价格跌落时,人们预期价格会进一步下跌,必然争相抛售自己手中的粮食,以免遭受更多损失,从而加剧价格下降,即所谓“重则见射,轻则见泄”。这样就会使本来就已失衡的粮食供求关系越发严重,造成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据此,《管子》强调粮食储备调节应当进行“逆向调节”,即“以重射轻,以贱泄平(贵)”。所谓“以重射轻”,就是当粮食价格下跌时,国家应当以高于粮食市场价格的价格及时地进行收购,促使粮食价格尽快回升。所谓“以贱泄平(贵)”,就是当粮食价格上涨时,国家应当以低于粮食市场价格的价格抛售储备粮,促使粮食价格尽快回落。
不过,
《管子》并没有明确规定储备粮的购销价格,而是要求“以重射轻,以贱泄平(贵)”,又提出“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不过,只要我们联系《管子》上下文和其整个经济思想体系,就会发现并非如此。其实,“以重射轻,以贱泄平(贵)”中所谓“轻”、“贱”或“重”、“贵”都是与供求失调时的市场价格——时价相较而言的,而“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中的“轻”或“重”则是针对正常情况下供求平衡时的市场价格——均衡价格(P)比较而言的。一般情况下,供过于求的时价(P多)必定低于均衡价格(P),因此以高于时价的价格(P购)收购,即“以重射轻”,也就有可能是以低于均衡价格(P)的价格收购,即“敛积之以轻”。同理,供不应求的时价(P少)必定高于均衡价格(P),因此以低于时价的价格(P销)抛售,即“以贱泄平(贵)”,也就有可能是以高于均衡价格(P)的价格抛售,即“散行之以重”。因此,“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和“以重射轻,以贱泄平(贵)”非但不矛盾,而且实际上规定了储备粮购销价格的大致范围:当粮食供过于求、价格跌落时,按照“P多
(六)要求建立高效灵敏的储备粮购销机制
《管子》指出,粮食供求关系和价格高低是经常变动的,即使能够实现平衡,但由于自然灾害、商人囤积等因素影响,往往也是暂时的,“万物之满虚随时,准平而不变,衡绝则重见。”如果当粮食价格上涨时,国家不能够及时抛售储备粮,而当粮食价格跌落时,又不肯适时进行收购,那么势必丧失粮食储备调节的主动权,难以使高涨的粮价降下来,低落的粮价升上去,“民重而君重,重而不能轻;民轻而君轻,轻而不能重。”所以,《管子》要求建立一套高效灵敏的储备粮购销机制,能够随时调节粮食供求关系,稳定粮食价格,“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
《管子》特别强调,国家应当重视调查和研究粮食市场信息,善于利用粮食行情的变化,准确把握时机,“王者乘时,圣者乘易。……彼善为国者,乘时徐疾而已矣”,根据粮食供求状况和价格高低及时地购销储备粮,“轻重无数,物发而应之,闻声而乘之”,做到“乘时进退”。在粮食价格高涨时,国家必须及时地低价抛售储备粮;在粮食价格低贱时,国家必须及时地高价收购多余粮食,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剂粮食余缺,“天下善者不然,民重则君轻,民轻则君重。此乃财余以满不足之数也。”《管子》进一步指出,粮食储备调节的关键时期在于春、秋两季,所以国家要重点留意春天粮食青黄不接和秋天粮食大量上市两个时期,一旦粮食供求关系和价格发生变化,就要立即采取相应的对策,“其在谷者,守之春秋。……物动则应之。”
(七)强调国家掌握粮食市场主导权
《管子》指出,私营商人尤其是“大贾蓄家”们囤积居奇、操纵粮食市场,当丰收年景农民急于售卖粮食时,他们就尽力压低粮食价格,而当歉收年景粮食短缺时,他们又哄抬粮食价格,从而获得了丰厚的赢利,“游商得以什佰其本也”。粮商们的非法经营行为导致了粮食价格的变化无常、暴涨暴跌,特别是造成了粮食的极度短缺,“耕田发草,上得其数矣。民人所食,人有若干步亩之数矣,计本量委则足矣。然而民有饥饿不食者何也?谷有所藏也”,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宏观调控的缺位,尤其是国家没能实施有效的粮食储备调节,“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贾游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
为了稳定粮食价格,保证粮食的有效供给,《管子》要求进一步强化粮食储备调节,增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力度。由此,《管子》主张国家依靠其优势地位,对私营粮商尤其是“大贾蓄家”的投机牟利活动严加管制,预先堵塞其非法获利的途径,特别是应深度介入粮食流通,控制整个粮食市场,掌握粮食经营主导权,使私营粮商无法操纵粮食市场价格而牟取厚利,“豫夺其涂,则民无遵。君守其流,则民失其高”。国家根据粮食供求情况和价格高低,在粮食市场上适时吞吐储备粮,有效地控制住粮食价格,国内就不会再有投机倒把的商人,粮食价格也会稳定在合理的水平,“守四方之高下,国无游贾,贵贱相当”,这样就可以防止“大贾蓄家”囤积居奇,使“富商蓄贾,不得如故”,从而制止其利用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对民众的巧取豪夺,“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维护消费者尤其是粮食生产者的利益,“杀巨商之利而益农夫之事”,使得“巨商失其事而农夫有百倍之利”,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田野大辟,而农夫劝其事矣。”
(八)主张高度关注国际粮食市场
《管子》认为,国内粮食市场和国际粮食市场紧密相连、互为一体,如果一国粮食供过于求、价格低贱,其他国家粮食价格昂贵,那么势必导致该国粮食流向国外而造成粮食短缺,民众就只能被迫屈从于他国,“五谷兴丰,吾贱而天下贵,则税于天下,然则吾民常为天下虏矣”;而如果实行粮食高价政策,既可吸引外国粮食的输入,又能防止国内粮食的流失,“彼诸侯之谷十,使吾国谷二十,则诸侯谷归吾国矣。诸侯谷二十,吾国谷十,则吾国谷归于诸侯矣。”所以,《管子》指出,粮食储备调节不能仅仅囿于国内,而应该将其和国际粮食市场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并根据国内外粮食市场的行情动态和本国粮食政策的实际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管子》要求统治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国内粮食泄散于国外,以保证本国持有充足的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安全,“善为天下者,谨守重流,而天下不吾泄矣。”为此,《管子》强调,国家在粮食储备调节中应当时刻留意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变化,使国内市场粮食价格能够和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同步变化,保持在同一水平之上,“若以身济于大海,观风之所起。天下高则高,天下下则下。”不过,《管子》指出,最好的做法还是实行高价政策,使国内市场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善为国者,天下下我高,天下轻我重”。
三、《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评析
《管子》将粮食问题作为事关国家存亡的关键而格外重视,而尤其高度关注粮食储备调节,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主张和具体措施。为了更深入地认识《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我们对其略作简单评析。
(一)《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的特点
综合考察《管子》关于粮食储备调节的论述,其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浓厚的国家干预色彩。《管子》强烈反对统治者对粮食市场的自由放任主义,要求进一步强化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为此,它主张国家深度介入粮食流通领域,全面负责整个社会的粮食购销活动,并凭借行政手段的辅助,“正其号令而御其大准”,力求做到国家主导粮食流通,掌控粮食市场,以此来维持粮食流通秩序,调节粮食供求关系,稳定粮食价格,“守四方之高下”,“则民失其高下”,“贵贱相当”,从而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实现粮食安全。《管子》倡导国家在粮食市场上进行主导性经营,体现了强化集权管理的意图,具有浓厚的国家干预色彩。
2.显著的重农抑商倾向。《管子》主张国家控制粮食流通,排斥私营粮商,严加管制其粮食贩运贸易活动,“预夺其途”,尤其是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粮食市场等不法行为,防止其通过投机倒把活动来非法牟取暴利,使“巨商失其事”,以此来防止私营粮商过度压低粮食价格,避免谷贱伤农,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增加其收益,使“农夫有百倍之利”,同时杜绝私营粮商哄抬粮食价格,维护粮食消费者利益,使“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从而抑制粮食价格的暴涨暴落,使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免受私营粮商的盘剥,体现出了显著的重农抑商倾向。
3.鲜明的市场观念。《管子》虽然强调国家要尽可能地控制粮食市场,但其目的在于防止富商蓄贾囤积居奇,确保粮食正常流通的顺利进行,实现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并不是仅仅主张单纯地使用行政命令和法律手段,而是积极倡导主要依靠敛散储备粮的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即由国家根据粮食市场供求情况和价格高低而及时地收购或抛售粮食,“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做到“以重射轻,以贱泄平(贵)”,从而平衡粮食供求关系,稳定粮食价格。由此可见,《管子》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了市场配置粮食资源、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效率优势,显示了其鲜明的市场观念。
4.强烈的营利意识。《管子》明确提出,国家在进行粮食储备调节过程中,应当通过掌握大批的粮食储备,取得粮食价格的调控权,并善于把握和利用粮食价格的上下波动,“操事于其不平之间”,坚持“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即在粮食价格低贱之时,国家以较低价格将多余的粮食收购储备起来(“藏轻”),而粮食价格昂贵之时,则以较高价格出售粮食(“出轻以重”),从而为国家带来丰厚的赢利,增加财政收入,“国利归于君”,“君必有十倍之利”。从中可以看出,《管子》具有较为强烈的营利意识。
(二)《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的合理性
《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适应了特定历史条件的客观需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价格、维护粮食生产者利益及提高效益等方面都有所顾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从保障粮食安全来看。一般地,粮食储备调节的主导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即确保粮食的稳定供给和消费者对粮食需求最大限度的满足,包括粮食生产安全、供给安全和消费安全。《管子》大力宣扬粮食储备调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张在丰收年景以合理高价收购粮食,避免因粮食供给过剩造成的粮价暴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当粮食歉收而出现灾荒时,则以适当低价向市场抛售储备粮,增加粮食供给,平抑粮食价格,尽量使百姓有能力购买粮食以度过饥荒。这里,《管子》将生产与消费并重,强调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通过以丰补歉、取有余补不足,从根本上确保粮食的有效供给,满足百姓基本的粮食需求,从而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供给安全和消费安全,最终全面实现粮食安全。由此观之,《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现代粮食储备调节理论的基本要求,应当说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的。endprint
2.从维护粮食生产者利益来看。根据经济学理论,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和销售收入有着直接的联系。一般说来,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和收入呈反方向变化,而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则其价格和收入呈正方向变化。众所周知,粮食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没有太大影响,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所以,在丰收之年,粮食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降,其销售收入随之呈同方向下降,粮食价格下降幅度越大,其销售收入则减少越多。《管子》要求国家在粮食价格低贱之时以较高的价格进行收购,避免粮食价格过度下降对生产者造成损害而出现“谷贱伤农”,以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利益。由此可见,《管子》已认识到了粮食价格对生产者收入的影响,其思想恰合了现代经济学理论,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应当说是颇有见地的。
3.从稳定粮食市场价格来看。一般而言,粮食需求变化缺乏弹性,而粮食供给变化则富有弹性。粮食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不一致性,结果造成粮食市场上的“蛛网”现象,产生价格波动。从蛛网理论可以知道,价格波动主要取决于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当供给价格弹性小于需求价格弹性时,价格在波动中逐渐趋于均衡价格,称为收敛型波动;当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相等时,价格以相同的幅度围绕均衡价格波动,称为循环型波动;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价格以扩大的幅度波动,称为发散型波动。由于一般情况下粮食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其价格波动属于发散型。《管子》主张国家通过粮食储备调节以减小粮食价格的波动幅度,不仅有利于抑制私营粮商操纵粮食价格以牟取暴利的不法行为,而且从现代经济学“蛛网”理论来分析,也是具有其内在必要性和合理性的。
4.从提高效益来看。《管子》极力主张通过市场买卖的方式来敛散储备粮,特别是在灾荒年景应当向百姓低价抛售储备粮来救灾度荒,显然,这较单纯使用行政手段征调或无偿发放粮食的做法,无疑可以减少诸多不便和烦扰,大大节省财政开支,减轻财政负担。同时,《管子》还明确提出,通过“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从中获取赢利,做到“君必有十倍之利”,增加财政收入。从中可以看出,《管子》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效益问题。这些都基本上符合了粮食储备调节的效益原则,有利于切实保证粮食安全目标的最终实现,是具有一定道理和可取之处的。
(三)《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的缺陷
1.国家职能定位的偏颇。《管子》极力主张增强国家干预粮食流通的力度,尽可能地控制粮食市场,以至于过度地强化了国家的主导作用,使得国家在粮食资源配置中较大程度上取代了市场,从而势必造成集权过重、干预过多而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进而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损害其在粮食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优势,最终对粮食供给带来诸多不良影响,甚至在长期内可能带来更大的粮食安全隐患。同时,《管子》特别强调国家要逆粮食市场价格趋势而动,“以重射轻,以贱泄平(贵)”,人为地造成了“官价”(国家粮食购销价)与粮食市场价格的明显落差,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粮食市场价格机制,从而出现了粮食价格双轨制,其轨间价差则形成了双轨租金,为官商勾结、非法牟利的寻租活动提供了机会。
2.基本目标的错位与冲突。在粮食储备调节的四大基本目标中,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稳定粮食价格为政策性目标,提高效益则属于商业性目标。其中,政策性目标是第一位的,商业性目标是第二位的,商业性目标要服从政策性目标。然而,《管子》却怀有强烈的赢利动机,将粮食储备调节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企图通过储备粮的吞吐来获取丰厚的商业利润,甚至对市场经济规律置若罔闻,大力倡导依靠国家行政权力和号令操纵粮食价格,人为地制造粮食供求关系的失调和粮食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以此为封建国家赚得更多收入,解决财政困难,“国有忧患,轻重五谷以调用”。显然,《管子》并没有正确处理政策性目标和商业性目标的关系,使其出现了错位与冲突,从而背离了粮食储备调节的主旨。这样不但会造成粮食价格的暴涨暴跌,使得不法奸商得以囤积居奇、牟取丰厚的暴利,而且势必影响粮食储备调节政策性职能的发挥,或有可能异化为纯营利的商业性经营,最终粮食储备调节难以实现预期目的,甚至适得其反。
(四)《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的历史影响
《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一直为后世所继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指导理论。中国历代统治者和学者们无不关注粮食储备问题,认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对粮食储备调节的必要性及其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由于深受《管子》思想的影响,他们普遍认为,不能完全依靠自由市场来稳定粮食价格、保障粮食安全,而应当实行国家主导型粮食储备调节,即由国家深度介入粮食流通,在粮食市场上进行主导性经营,以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实现粮食安全。例如,西汉大农丞桑弘羊进一步弘扬《管子》学说,甚至直接引用《管子》中的文句,大力宣扬“人主积其食,守其用,制其有余,调其不足”,“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凶年岁恶则行币物,流有余而调不足也”,积极倡导和推行《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使其被广泛地运用于经济实践活动,从而进入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阶段,给后世提供了足资仿效的粮食储备调节制度典范。唐代著名理财家刘晏就曾效法其进行粮食储备调节,“丰则贵籴,歉则贱粜”,做到了“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总之,《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成为历代调控粮食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理论来源和依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显著的导向作用。
作为一个世界人口大国,中国一直面临着粮食安全问题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粮食市场进一步向世界开放,从而给粮食安全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亿多吨,虽然较2012年增加2.1%,实现了粮食第10年连续增长,但由于中国粮食需求大,且面临较多的国内国际挑战,所以确保粮食安全依然是一个十分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正因如此,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并史无前例地把保障粮食安全列为2014年六大任务之首,粮食安全成为了国家的“一号战略”。因此,我们应当未雨绸缪,尽快建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体系。如前所述,《管子》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许多带有创建性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其中某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健全粮食储备调节制度,切实保障粮食安全,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为此,我们必须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和吸收《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的合理内核和有益成分,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合理调整储备粮规模,力求做到适度储备,实现储备粮的高效敛散,促进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并积极完善粮食进出口调节机制,从而构建一整套系统协调、灵活高效的粮食储备调节制度,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最终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责任编辑:晓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