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实现知识与人格的共同发展
2015-04-27陈柏彤
陈柏彤
摘 要:“少教多学”是近年教育改革中越来越受重视的理念,它反对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在国内外取得了让人欣喜的成果,本文以教学实际为依托,简单阐述了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意义并从预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两方面展示了该理念的实践策略。希望通过语文教学能够实现知识与人格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少教多学;小组合作学习;全面发展
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发展“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逐渐被推至焦点位置。在国外,新加坡的“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对本国教育情况的改变成为各国教改中经常被引用的正面典型。而在国内,作为教改急先锋的杜郎口、洋思、东庐中学探索出的新型的“少教多学”的模式,以及学生情况的改变,也让全国其他学校争相参观学习。
一、“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
“少教多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在时间以及教与学的比重上减少老师教授的部分,把重心放在学生自学的方面,其核心是效率,而通往这个目标的最优方式是“少教多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长远上看,就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就成了主体地位的拥有者,也就是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 “以生为本” 的理念。而所谓“生本教育”就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具体做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这样在教学的安排上,就要改变以往的按照教案程序引导学生而是在主课上根据学生的情况围绕学生进行教学程序。这种对以往机械化式教学过程的反拨,实际上就是在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无论是新加坡还是国内的三所教改先锋,不论教改模式如何,其“少教多学”的目标简单归结起来都是“培养学生向多维发展”也就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说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是以前所强调的全面发展是把各项都割裂开来分科目去培养。而在“以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则是尽可能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去培养,所以这样的教学也更能清晰的看到学生所擅长的方面,也更能够帮助学生成长。所以“少教多学”的意义不仅仅是提高教学效率更多的是对学生本人更负责任的培养、塑造。
二、“少教多学”的策略
以“生本教育”为本,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在教学各个环节的安排上面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有两点是重中之重,一个是预习,还有一个就是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然以往我们也强调预习,但传统教学中对课文的开发仅仅停留在“扫盲”的阶段,不求学生对文章主体进行挖掘。而在新的教学理念中,要求学生还要自己进行课文的理解,这时就开始对学生感情的以及理解能力的训练了。比如八年级下册的《藤野先生》一文中,通过预习学生基本都能了解大致的行文思路。体会到作者对于藤野先生的钦佩和感激之情,虽然在整体把握上不一定能做到全面,有的侧重点理解不到位,但是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在正课开始后通过学生的反馈就能得知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偏移程度,这就为之后课堂讨论留下了侧重点以及空间。
第二,即使是在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顾及全班学生的进度。所以合作学习的模式几乎是必然的。
以往教学中的课堂讨论部分,虽然也是教学手段,但受时间以及学生之间差距的影响,这种讨论往往很浅,甚至很多没有探究性的讨论仅成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而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互助学习,使得层次相对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不仅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也降低了 “畏师”不敢发问的情况,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并且由于组际的竞争关系会提升课堂的活力。小组的设置通常以五到六个人为最合适,这个人数的组进能成为分工作用各不相同的队伍,退又能成为单纯的伙伴关系。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个人秉性也不同,为了防止好的同学会单独整理出答案就代表小组上交的情况。一定要给每个人都有分工,谁负责分配,谁负责哪一部分,谁负责检查,最终结果汇总讨论团队怎么得出最终答案。而在这个过程中,渐渐的培养他们相互扶持、协商、合作。既锻炼了个人的能力又增加了团队的精神。
当然这也要变通,比如一些目标是背诵熟记课文的古文,只要同桌之间相互考就行了,组内更多的是相互的检查。而大的小组也用固定组员,比如《漫游语文世界》是个综合性单元特别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网络及日常生活搜集身边的语文现象,在将结果汇总后分成网络新词、城市不规范用词、古词翻新、生活用语等类别,这时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类别并以类别为单位结成小组,一周后借助ppt总结身边的语文现象。与之前的因为责任而积极投入不同,兴趣的驱使学生更加自然的参与其中。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这个学习模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度挖掘,在交流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语感,同时也提供了培养他们合作精神的土壤,面对困难时不是仅仅依靠强者的庇护,而是和自己的伙伴一起,并且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学会与别人有效的交流,吸收别人的想法,归纳整理。
三、“少教多学”的意义
语文这门课相比起数学、英语这种更具工具性质的科目,它的影响往往是超过课本内容上产生德育的影响。按此理念我布置了《马说》,这个课文比较简单,可读性强,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基本都能得出作者借物寓之统治者的无知对于人才的埋没。通过强度更大的预习,在小组讨论后得到的答案深入程度以及开放度都远超预料。一组学生回答说现在的社会存在讲求背景的现象,只有“才能”优势的人有可能成为可怜的千里马。但是社会上还是有像考试这样的制度性的对于公平的保障,所以即使有暗箱操作也不能成为不努力以及失败的借口。而另一组学生答道,正因如此他们才要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才能,将来去改变这种现状。这种积极正面的态度更是激励了全班的同学。这时学生的答案的意义已经远超知识层面了,已经是对于个人的精神层面的提升了。
当然,少教多学还存在局限,比如不管如何改革教学模式,在应试的压力下,老师的少教,有时会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习的压力增大,学生无法消化密集的知识点,这样反倒是与“减负”的口号相反。但是“生本”的理念使得我们正在将思维由培养高分状元这样的知识机器,转变为为社会塑造一个完整的,具有多维才能的人。
参考文献:
[1]汪惠迪.少教多学和生本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200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