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作家李心田与《闪闪的红星》
2015-04-27熊坤静
熊坤静
我国当代著名军旅作家李心田毕生创作小说、剧本、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逾400万字,其中中篇小说《闪闪的红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该作品一经面世,便好评如潮,畅销不衰,由此奠定了他在我国当代文坛上的地位。
那么,这部享誉中外的儿童文学名著究竟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在改编为同名电影的过程中,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儿童教育的好教材
李心田,1929年1月17日出生在江苏省睢宁县大李集的一个农民家里。幼年时,他在粗通文墨的爸爸的指导下,开始学习认、写文字;7岁时,他进入当地小学读书。他刚上到四年级,即因日寇入侵、学校停办而失学了。后来,他转入私塾,学习《论语》《幼学琼林》《古文观止》《论说精华》等古书。因作文写得好,他常受老师的表扬,先后有3篇作文被选为范文,由李心田在全体学生中朗读,并被张贴在学馆的墙上供大家阅览。这对李心田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从此他更加热爱国文课,并读了《三国演义》《聊斋》《今古奇观》等课外书,打下一定的文学基础。1943年,他结束学业,经人介绍来到日军占领下的徐州,在一家百货店当学徒。卑微的学徒身份、屈辱的亡国奴生活使他体会到人世的辛酸,看清了社会的黑暗。于是,他开始尝试通过写作来表达他对人生的认识,宣泄他对世道的不满。1948年,他有几篇短小作品见诸报刊,这激励他从此更加热爱文学创作。
1950年9月,李心田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进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他在南京军区举办的解放军第二十八速成中学任教,并在工作之余勤奋写作,陆续发表了一些诗歌、小说等。1961年是他的创作丰收年,这一年他写出了反映抗日少年战斗生活的独幕话剧《小鹰》和相同内容的中篇小说《两个小八路》(该小说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剧本),其中《两个小八路》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故而该出版社编辑又约请他再为少年儿童们写一部小说。
当时在李心田任教的文化速成中学,班上学生大多是老红军的后代,而且有许多孩子是战争年代(尤其是长征时)与父母失散,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找到,像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儿子许光、政治部主任鲍先志的儿子鲍声苏等都是如此。因鲍声苏在学生当中年纪较大,课余便经常与李心田老师聊天,讲他爸爸长征离开鄂豫皖苏区后,妈妈被国民党反动派和还乡团贩卖到外地,他自己则被卖给恶霸地主,在受尽地主欺凌的那些日子里,他一直热切盼望着爸爸和红军早日打回来。还有一个学生,其父亲在即将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踏上万里征程时,给家中留下了一顶写有自己名字的军帽。在此后烽火连天的岁月,他与妻儿失去了联系,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孩子正是拿着这顶军帽找到了日夜思念的父亲。这些悲惨而又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李心田,使他萌生了据此创作小说以教育后人的想法,并按照儿子对红军爸爸“想、盼、找”的思路来组织结构整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潘冬子,正是以鲍声苏为原型创造出来的。
李心田用了两年多时间,才创作完成了小说《战斗的童年》,并将它寄给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社编辑李小文看稿后,认为不错,便约请他来北京修改润色。当时,李心田刚调到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话剧团从事编剧工作不久,一时脱不开身。9个月后,待他稍有空闲时,已是“文化大革命”前夕,当时日益紧张的阶级斗争氛围让他很担心这部写了人情、人性的作品会遭到批判,进而连累自己,便连写两封信,从出版社要回了书稿。“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话剧团勒令其创作人员上交所有作品,否则以党纪论处。李心田被迫交出了《战斗的童年》手稿,但交稿之前,他偷偷地誊写了一份,并藏了起来,从而使这部小说得以保存。而上交话剧团的那些稿子,不久即惨遭焚毁的厄运。
直到197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谢永旺来向他约稿时,已升任济南军区创作室副主任的李心田才拿出了《战斗的童年》誊写稿。谢编辑看后对他说:“我个人认为这个稿子可用,但要等社里集体研究后才能给你回话。”稿子被谢编辑带回北京后,出版社又请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李希凡为该小说把脉。李希凡看后认为该作品可出可不出,而驻出版社的军代表则明确表示不能出,并说:“这个小说像《鲁宾逊漂流记》,有什么意思?”就在大家都觉得这部小说面世无望的时候,当时主持出版社工作的王致远却很欣赏它,并顶住压力决定出版。谢编辑又找到李心田,就小说中个别地方提出了修改意见,并说:“《战斗的童年》这个书名太一般化,你最好给它改个名字。”李心田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将小说题目改为《闪闪的红星》,并将小说稿中冬子妈对丈夫的依恋和她因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后而产生的失落感以及对白军的恐惧等描写都删去了。小说定稿时,责任编辑谢永旺考虑到“红星”二字为苏联所惯用,便将标题改为《闪闪的红五星》。王致远在审阅该小说清样时,又把那个“五”字去掉了。这样,当小说付梓面世时,书名便是《闪闪的红星》。
1972年5月,13万字的《闪闪的红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原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儿童文学作家韩作黎专门撰写发表评论文章,誉称:“《闪闪的红星》是对儿童教育的好教材。”继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广播这部小说,使它迅速传遍全国,广为人知。
不可多得的经典儿童影片
1972年初冬的一天,曾担任过《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影片摄制组组长的张冬凉,偶然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到了《闪闪的红星》的连播,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便连忙找来小说阅读,并把它推荐给八一电影制片厂领导,建议将它改编拍摄为电影。八一厂经研究后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央文革”文化组上报了关于拍摄电影《闪闪的红星》的请示,获得批准同意。八一厂为此专门成立了由陆国柱、王愿坚、张冬凉等人组成的剧本创作组,并将李心田也调来参加改编工作。到1973年7月,同名电影剧本写完并定稿。此后,经过剧组全体人员历时一年多的共同努力,影片终于拍竣,并于1974年9月上报国务院文化组审看。经审查通过后,该电影被确定为向国庆25周年献礼的重点片。
就在江青得到这一报告时,有人却向她告密说:“《闪闪的红星》这部戏是为许世友写的,潘冬子原型就是许世友的儿子许光。”江青认为这是打倒许世友的天赐良机,便连忙派张春桥去调查此事。1975年夏,李心田突然被通知来到济南南郊宾馆,只见几个穿灰色样板服的人坐在台前,表情严肃地让他谈谈小说《闪闪的红星》的创作经过,还问他对许世友的印象如何?李心田回答说:“毛主席说过‘许世友是员战将,陈毅打仗,南靠粟裕,北靠许世友。”来人听了李心田引用毛泽东的这段话,也不好说什么,便跟随作者回家取走了这部小说的创作手记。调查组听了李心田的介绍,看了创作手记,又得到济南军区副政委鲍先志的长子鲍声苏出面证实,这部小说是以他为原型而创作的,并非为许世友“歌功颂德”之后,才肯罢休。小说及其同名电影因此逃过一劫。
1974年10月,影片《闪闪的红星》在北京菜市口电影院举行首映时,因前来观看的人实在太多,组织者怕出事,遂不得不宣布改期放映。该片一经公映,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一股“红星热”。它不仅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评奖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还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中央联合推选为“百部爱国主义教育优秀影片”之一,成为我国当代不可多得的经典儿童影片。
小说《闪闪的红星》迄今已被国内18家出版社翻印过,累计印数达数百万册,并先后被翻译成英、德、日、法、越等11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此外,它还被陕西人民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等改编为同名连环画,发行全国;被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为22集同名电视连续剧,于2008年播出;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方块动漫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改编拍摄为动画儿童片《闪闪的红星之红星小勇士》和《闪闪的红星之夺宝小奇兵》等,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小说原著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
题图 八一电影制片厂1974年摄制的《闪闪的红星》
责任编辑 冷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