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如何真正上好一节历史课

2015-04-27安永成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新课改教学方法

安永成

【摘 要】历史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已经推行好几年了,全校教师都能够积极顺应新课改的潮流,努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时至今天,历史课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但是,我们历史课堂中仍然有相当部分流于表面形式,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接下来我结合十几年来在历史课堂中的所见所闻和实践谈一下关于新课改的一点思考和看法。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上好一节历史课呢?我认为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一、必须将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历史教学中,所有人都要明确学历史是为了“活人”还是为了“死人”?“历史连接着过去、现在,并指向未来”。历史和现实虽然不是共处在相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但是又有相似、相通的连贯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链接的重要性,努力创设有利的机会和平台,让历史教学添上现实生活的色彩,增添鲜明的时代感,让历史教学回归生活,从而实现它的社会教育功能。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是在观念、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我们只有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新的教学观念指导我们的历史教学工作,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们要懂得学生是社会中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是有差异的人,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坚信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关心是教育好学生、塑造学生心灵的前提;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以及学习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关注学生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能力的提高。

其次,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平时的教学中始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把学生的内在变化视为教学的目的,即激发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的知识结构,而不只是记住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背出现成的理论;应该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步入社会社会生活的实际本领,包括运用知识的能力、技能、科学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即怎样才能做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抱负、有精神、有道德、有纪律、有修养、有合作意识而又聪明的人。

2.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方式

“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历史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生活的这一要求,与时俱进,把“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思想贯穿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发展的主动性、主体性、潜在可能性、差异性。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牢牢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即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因而顺理成章地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我们的教学要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型。因为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爱好禀赋与特长。

3.“让历史照进现实”,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现实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有一句话说的好:与时代脱节的教师永远不会是一名称职的教师。不联系实际,就事论事,为教学而教学,历史就变成一堆死知识。李大钊也说过:“历史是死的,但解释是活得,与时俱进的”。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尽力体现时代感,一方面把握现实世界中人类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正视人类与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危险,在对历史的解释中让学生预见到社会和个人的未来任务,理解目前存在的现象。“历史教学应该鼓励学生把对人类过去活动的学习和寻求未来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懂得各种可能性和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社会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使教学回归自然;适当拓展内容,使历史内容更加丰富,避免教学内容类型的单一化;内容要尽量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以增加历史的现实感。如:在讲到世界大战历史时,可适当联系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在讲到民族关系时,可联系西部大开发;在讲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惩处贪官污吏内容时,可联系现实政府对腐败现象的整治,对成克杰、胡长清的处理。再如有关家庭关系称谓、十二生肖与干支纪年,农历二十四节气,帝王纪年的换算,都是日常生活容易遇到的,饶有生活情趣,我们都可以讲讲,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处理日常生活或使用历史工具的能力,启发他们学会寻找需要的新知识的手段和方法。

4.教学活动中坚持教学手段现代化、多样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运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运用的一种教学媒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的基本手段也发生了变化,录音机、幻灯片、投影仪、电视、计算机及互联网等已呈现在我们眼前,充分利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已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

二、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首先提高素质教育并不否认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因为知识水平也是衡量人的素质高低的一个方面,历史知识是历史课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依托。所以教师教改首先要正确处理知识与其他能力的关系。特别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设计新情境,用唯物观分析历史问题,提示其本质。

其次,新课改下的教材最大的特征是“学本”,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教师都可以对其进行再开发,由于我们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因此深深地打上传统思维习惯的烙印,观点单一,思维狭窄,教材绝大部分都是围绕主流观点,编写观点,“灌输”“强化”的意味很浓,不利于学生在比较思索探索中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观点。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

再次,历史课堂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教师必须要注重问题的设计技巧。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多元性。

最后,以史料信息为载体。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要改变过去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当然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

当然,无论是以前的传统教育,还是现在的素质教育,凡是适应教师与学生的实际,能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方法,都是好方法。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新课改是一种教学实验,当前课程改革的过程还颇具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对旧教材和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过去使用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毕竟也有不少可取之处,我们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只有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取得新的进步。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新课改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