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辨析能力培养初探
2015-04-27李素兰
李素兰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教学中当立足于课本,以兴趣引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把选取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和一定的方法,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辨析;能力培养;原则方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历史知识一项很重要的特点是其研究对象早以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因而要真正的学习了解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历史史料。史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史料的运用,即是确立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去认识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过去的重建。由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的问题也较为复杂,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己运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呢?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兴趣,以趣引思,运用史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树立信心,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如能重视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景,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由此产生积极思维的气氛。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运用史料的能力。在教学上,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材料处理、历史阐述和文字表达能力。因此,在史料教学和训练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外,还必须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把兴趣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并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一把掌握材料解析题的钥匙,从而达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
其三,教师要教学中要注意原则和方法。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和方法。
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新教材引用的史料较多,一般地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教师对史料的运用一要有所选择,二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
二要适当补充,加深理解。在教学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只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精心设问,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必须动脑动口动手,学会方法,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设问时,要有适当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问题要有启发性,或促进知识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切忌问题太难,当然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
最后,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要认真阅读。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将史料的意思弄明白。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但关键是要认真,要有耐心。认真阅读史料,除了阅读正文以外,还要注意阅读史料的按语和尾注。这些要素提示我们把这段史料还原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下,有助于我们联想到相关的历史知识,正确答题。
二要仔细审题。认真阅读史料是准确答题的基础,仔细审题则是关键。不少学生不会审题,特别是考试时遇到一些材料长,信息密度大,文字又比较艰深的史料题。一看材料,心里发慌,手脚自然就乱了。还没答题,心里就打了败仗。于是,匆忙地将材料和题目看一下,还没理解清题意,就草率答题。其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殊不知,审明题意是正确答题的前提。只有仔细审题,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准确答题。
三要准确表述。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回答,千万不能丢、漏要点。这一步的关键是靠船下篙,扣紧问题回答。对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要进行整合、概括。表述时要做到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总之,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当始终贯穿于高中历史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