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质资助模式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困境

2015-04-27肖霖予

亚太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贫困生困难资助

文/肖霖予

物质资助模式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困境

文/肖霖予

目前我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还停留在物质资助为主的模式,存在受资助学生自助意识薄弱、心理困境难以消除自身发展所需平台不足、感恩意识缺乏等困境。在构建和落实科学的资助育人体系中,资助工作要找准着力点,物质资助、能力资助和心理资助多头并进,才能达到育人的效果。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物质资助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更多的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有机会进入大学的殿堂。但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实行后,以及在社会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发展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大环境下,巨额的学费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最大障碍之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比例和数量也在大幅度的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学问题变得更加的紧迫和突出,逐步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目前,在国家和高校的一共努力下,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奖、助、贷、补、免、勤”为主要方式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立体式多元资助体系,较好的实现了不让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基本能顺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但是,从实际的资助育人效果生来看,仅有物质资助方式是远远达不到育人的最终目的的。中央16 号文件指出:“资助贫困生是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也很容易的看出,物质资助是方法,育人才是最终目的。如何从单一的物质资助逐步转型成物质资助与思想道德建设和综合能力发展并进资助体系,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从物质脱贫到能力和精神脱贫,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偏重物质资助的实际困境

目前我国是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贫困生补助、学费健美、勤工助学为主要方式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帮扶工作。从方法上就能明显看出其在物质资助与能力和心理资助上的偏重性。

我国高校的资助体系主要是对经济困难学生予以经济救助,仅以附带形式性的进行精神扶助,较少关注学生的能力提高。在各项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受助学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是无法依仅仅靠物质资助手段解决的。

(一)受资助学生自助意识相对薄弱

很大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各项资助后,对资助政策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依赖心理,具体表现为一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没有意愿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拿取奖学金,也导致奖学金这一主要资助手段的实际作用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主体不能融合度不高。

受资助学生往往不愿意通过进行勤工助学活动来适度减轻经济压力,逐渐地失去克服困难通过自身努力去创造条件改变条件的勇气和信心,用一直十分消极心态等待国家、学校给予自己资助,将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人的帮助上,缺乏对生活学习的主动追求和动力。

(二)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困境难以消除

大多数的高校家庭经济苦难学生在思想上是积极上进的,由于他们主要都来自经济、文化、文化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和家庭,无论是在知识视野、文体特长、现代化技术应用、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与其他同学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这些在客观后天环境下造成的现实差距,导致这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校园提集中表现为接受能力较弱、能力提高速度缓慢特征。因为家庭经济水平的穷迫,在日常生活体现为比较寒酸,而使他产生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直接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产生上自我否定的心理现状,对自己的人数前途比充满悲观主义,对学习生活极度缺乏自信心。

(三)受资助学生自身发展所需平台不足

大多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交、实践、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是比较欠缺,他们在进入大学后也希望能再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但是目前教育体制下提供给他们提升其能力的资源和平台是相对有限的。在学校里很少能找到无偿的技能培训和实践项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去参加商业性的技能培训。在就业的出口问题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在与其他同学的竞争中很难脱颖而出。由于能力的相对欠缺,在各种就业创业的机会也往往与他们擦肩而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四)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缺乏

很大部分受资助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归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前的资助模式除开勤工助学这一部分其他的资助形式都是以一种无偿性的形式发放的。在这种无偿性的资助模式下,也直接导致了学生重权利而轻义务,重获得感恩的思想。很少会有受资助学生会以具体形式对国家和学校的资助行为表示感谢,部分所谓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将当前的物质资助活动看成是对贫困生的一种“施舍”,在得到物质资助之后不但没有感激之心,反而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认为只是自己应得的福利和补贴,认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国家、政府和学校给予的资助是应得的,受资助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这种思维严重偏离了资助育人工作的初衷,导致学生缺乏感恩思想。在这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高校的感恩意识教育也没有普遍开展起来,很少有收资助学生得到过相关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是多方面因素产生的综合性问题,即是社会经济问题一直以来给社会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也有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有学生个体能力、心理、文化差异上的问题。多方面的综合问题,单纯依靠物质资助是远远不够的。

因而在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急需建立科学体系的大环境下,科学有效的分析研究目前所运行的以物质资助为主的资助体制所产生的弊端是十分必要的。在进一步促进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工作中,结合物质资助、能力资助和心理资助,注重学生个体能力个需求是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索要明确的主线。

[1]林娜.高校贫困生资助新模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杨晓慧.高校贫困生“双线资助”模式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J].2007,(1 9).

肖霖予(1989.5-),男,汉族,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G

A

2095-9214(2015)02-0262-01

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贫困生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