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留学生习得汉语“就”的偏误分析
2015-04-27张颖
文/张颖
印度留学生习得汉语“就”的偏误分析
文/张颖
在汉语中,虚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虚词中印度留学生习得汉语“就”这个虚词做简要分析,语料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印度留学生的作文和平时交流中获得,旨在分析原因、提出策略,使留学生能正确使用。
印度留学生;就;偏误
在中介语理论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所学第二语言语与使用的语言形式之间总会存在一些差距,这种现象就是偏误。但是“偏误”与“错误”是两种不相同的现象。错误在学习中偶然产生,偏误却是一种规律性错误;错误往往不可预测的,而偏误确实可以预测的;错误一般来说不能真实的把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衡量出来,而偏误却往往能把学习者的基本语言能力反映出来。所以,偏误分析就成了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一、关于偏误的分类
(一)添加
添加,也称多余,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句法成分时使用了该词语或成分。句子中添加不必要的词,造成语义冗余,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并不是必须加副词“就”来连接。具体例子如下:
1、* 如果明天你醒不了就怎么办?
改:如果明天你醒不了怎么办?
2、* 我要洗澡就我希望觉得一点新鲜。
改:我要洗澡我希望觉得一点新鲜。
3、* 其实我怕就我不能画很好的。
改:其实我怕我不能画很好的。
以上句子均为关于副词“就”的误加偏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留学生在学习副词“就”的过程中,要注意看句子中的时间成分,以免造成句子的歧义和冗余。
(二)误用
误用,指的是应当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却误用了别的词,使语句不通顺,意思表达不清楚。具体例子如下:
1、* 大家说吃中国菜会胖的,就我不要吃中国菜。
改:大家说吃中国菜会胖的,所以我不要吃中国菜。
2、* 明天早上打电话叫醒你就给它吃饭。
改:明天早上打电话叫醒你然后给它吃饭。
3、* 如果我不会就怎么办?改:如果我不会该怎么办?
例子中有和“才”误用的,还有上下文承接词语的误用,使句子意义不明朗,听起来不地道。
(三)错序
错序,又称错位,是指句中的词语或成分位置不当。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也是汉语与其他语言有较大差异之处,留学生经常无法把握,错序偏误成了留学生副词偏误的又一大突出特点。在对副词“就”的偏误当中,错序偏误即为句法偏误,具体表现为副词“就”在句子中的位置问题。在句子中,副词“就”不能放在主语之前,关于此类偏误的例句如下:
1、* 如果你选择这个国家就我肯定问他这个国家的情况。
改:如果你选择这个国家我就肯定问他这个国家的情况。
2、* 所以你先看看就我买。改:所以你先看看我就买。
3、* 如果我觉得这里错了就我叫你。
改:如果我觉得这里错了我就叫你。
4、* 如果我比你先到音乐学院就我占给座位。
改:如果我比你先到音乐学院我就占给座位。
这类偏误的特点是将副词“就”误用作起关联作用的副词“就”,放在了主语的前面。从而造成副词“就”的错序偏误。
二、偏误产生的原因
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偏误产生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较为常见的诸如:母语的负迁移、文化因素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以及学习者本人交际策略和学校、教材、教材的教学策略的影响。
(一)母语影响
“迁移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乃至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就叫正迁移,也可简称为迁移;反之,便叫负迁移,或称干扰”。
(二)过度泛化造成的偏误
过度泛化是指学习者把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的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的语言偏误。很多学生通常在掌握一种语法格式应用后,会对其他句型不恰当的套用,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句子本身的表达功能和对其制约的语义。机械式的死记硬背一些标志性词语产生泛化现象,形成错误类推,才造成偏误的产生。
(三)教师讲解或者教材安排不当引起的偏误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外部环境对于学习者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从教学大纲的合理制定,到课程教材的编写,及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合学习者,如此才能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相反,教学大纲制定的不合理,表现在教材中的注释的编排不得当,课堂上教师教学的不缜密甚至不当的示范,在不同程度上会让学生更困惑,使得偏误现象频频发生。关于副词“就”的教学建议:
1.对留学生学习策略的建议
在留学生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学习策略对于学习的成果有很重要的影响。在习得副词“就”的过程中,首先留学生要仔细、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副词“就”的句法位置。这样会避免产生结构上的偏误;其次,在学习副词“就”的过程中还要重点掌握副词“就”的语法意义,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留学生才能够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准确放置副词“就”的位置,避免产生句子的歧义。
2.按照习得顺序,进行分阶段教学
副词“就”的教学方法,建议在充分尊重习得习惯的基础上,在各阶段教学过程中,都运用“情景法” 以及“对比法”来完成。针对留学生,要根据不同情节或事例的带动引入,让学生有意识的感知环境载体的力量氛围,从而不自觉的形成模拟和分析的惯性操作。
[1]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重排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3]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2.
张颖(1990—),女,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
H
A
2095-9214(2015)02-0119-01
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