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我国高等教育的过度教育

2015-04-27汪凌洲

亚太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过度劳动力劳动者

文/汪凌洲

透视我国高等教育的过度教育

文/汪凌洲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困难、大材小用、被迫升学等现象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过度教育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通过分析过度教育的内涵及其表现,发现导致过度教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等,缓解过度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调整高等教育以适应劳动力市场。

过度教育;高校扩招;就业

随着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随之而来的是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市场容纳力有限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理性分析过度教育现象、成因、对策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还能有效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 过度教育的内涵及其表现

1. 过度教育的内涵

“过度教育”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美国教育学家弗里曼(Freeman.R)于1976年在《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一书中指出,美国教育收益率下降的原因在于教育的供给超过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即过度教育[1]。随后,曾满超和莱文(Tsang&Levin)提出了教育过度概念的三个外延,他们认为只要符合以下三者其一,就属于过度教育:(1)相对于历史上较高水平者而言,其经济地位或收入比以前下降;(2)受教育者没有完全达到他们职业目标的期望;(3)劳动者掌握的技能远超过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需要[2]。有国内学者认为,与以往接受教育较高者比较,目前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力供给过度增加和经济地位明显下降,与其事业成就期望存在明显差距,导致高能低就,当劳动者接受的教育水平高于工作所需要的教育水平时,就称为过度教育[3]。

2.过度教育的表现

一是高校毕业生多,就业压力大。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十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由2004年的280万猛增到2014的727万,据预测,2015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50万。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跃居首位,但GDP的增幅远落后于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劳动力市场无法吸纳众多劳动力,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与高校毕业生实际需要不相匹配,导致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中更伴随着大学生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工资起薪下降甚至“零起薪求工作”等反常现象。

二是知识性失业。是指接受过较高程度教育并具备相当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1.具备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的劳动者没有工作机会, 属于显性失业;2.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从事大多数普通人都能胜任的基本工作, 即人才高消费, 属于隐性失业。2012年各大媒体曾争相报道“哈尔滨三千大学生争当清洁工:为了编制宁扫大街”,万人报名者中有近3000人拥有本科或以上学历,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一边是“体制内”稳定、前景好的诱惑,于是本科生、研究生争抢清洁工职位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除了此类自愿低就业群体,还有相当非自愿低就业群体出于家庭或个人的考虑,不得已从事一些较低层的工作。

三是被迫继续深造。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近十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均在百万以上,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176万人。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本科毕业生具备的专业水平和技能足以胜任绝大多数工作,相当一部分考生考研并非出于对学术的追求,而是想通过读研暂时缓解就业压力,未来获得理想工作,因为劳动力需求方会对拥有高层次文凭者支付较高的报酬,这种报酬或者表现为较高的起薪,或者表现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较高的工资收人净贴现值。

二.过度教育成因分析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结构均衡性失调导致过度教育与教育不足现象同时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剧了二者的矛盾。结合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下主要原因导致过度教育的形成。

1.劳动力市场吸纳知识能力有限

人力资本的潜能发挥取决于劳动力和同期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程度,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产业结构上必将长期以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为主,并且制造业集中在产业链的低端,因此对于一般劳动力需求量较大,对于掌握高新技术人才需求量较少。新结构主义科学家皮奥里(Michaeil.Piore)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具有待遇高、工作条件好、升迁机会大等优越性,二级市场则反之。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一级市场的工作岗位有限,对于无法被一级市场接纳转而到二级市场就业的高学历者,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报酬上的收益,而是造成了知识贬值与人才浪费。

2.经济结构快速调整以致教育结构性失衡

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但目前我国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对高等教育结构产生了较大影响,教育结构性失衡是教育产品供给偏离社会经济发展直接需求导致的结构性矛盾[4]。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结构失衡,部分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较为传统和单一,不能随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距,有的专业毕业生闲置,有的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性失调。二是人才层次结构失衡。从供需关系来看,市场对各级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结构,社会在需要掌握高深知识和新型技术人才的同时,更需要普通工人和技术人员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产品和生产力,因此,专科、本科、研究生培养规模应达到合理比例。由于盲目追求高学历以及社会供需关系需要,导致人才过剩,许多研究生不得不从事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本科生从事专科生能胜任的工作,劳动者实际能力远高于工作需。三是区域结构失衡。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吸引着大量人才,同时偏远地区和农村则因人才稀缺而发展缓慢,城乡二元差异以及劳动力的流动趋向造成了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压力大、人才供给过剩、被迫升学等过度教育现象。

3.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个人对教育的盲目投资

21世纪出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高校招生规模以年均约30%的速度不断递增。随着高校入学门槛降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物质充足的情况下,人们逐步转向对精神的追求,更多家庭和个人对教育进行大量投资,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迅速扩大。大众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一级市场就业机会的观念直接推动高等教育被动扩张,扩张速度远大于劳动力市场对高级人才需求量增加的速度,造成教育产出与市场需求极不匹配。

三.过度教育的影响

过度教育对经济社会正、负面影响兼有,相比而言,负面影响更大。正面影响主要有:1.提升了追求高学历者的知识文化水平;2.在特定时期可以适当缓解就业压力;3.拉动教育需求消费。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过度教育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国家与个人投入大量教育资金培养出的高学历劳动者从事着低学历者足以胜任的工作,是对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严重浪费。(2)过度教育降低了劳动者的实际收益。接受过同等教育的人,现今的实际收入比以前拥有相同学历者有所下降,个人付出时间、金钱、精力获得高学历后的收益与投入不成正比。(3)过度教育影响劳动生产效率。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只有当劳动者的实际能力与岗位需求的能力相匹配时,最有利于个人能力的发挥,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劳动者职业特征包括两个方面;职业的物质属性和职业的社会属性。研究显示,在职业的物质属性同等的情况下,处于过度教育背景下的劳动者会因为工作需要达不到达到自己的预期标准,无法发挥个人能力而降低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就感,容易造成情绪波动、积极性降低、一心想寻求其他工作等不良影响,职业的社会属性得不到保障必然造成劳动生产效率的降低。

四.针对过度教育问题的建议

“过度教育”问题复杂而且系统,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这一问题,因此需要国家、高校、社会、及个人的力量共同配合才能更好解决。

1.国家加强调控

作为市场需求与教育供给的调控者,国家对人力资本市场的供需具有导向作用。首先要根据当前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合理扩大或缩小高校招生规模,以保证人才输出与需求吻合。其次要注重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吸纳劳动者,保证各层次的劳动者均有用武之地。再次,加大去对偏远地区的高校和就业劳动力的财力与政策支持,调整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控制毕业生合理流动。最后,国家有必要建立过度教育的预警机制[5],宏观调控劳动力接受教育的程度,降低“大材小用”、个人对教育盲目投资等现象。

2.高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应当科学地预测人力资本市场,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人才。一是要调整专业及课程,缩减市场接近饱和的专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增加新兴的专业以迎合市场需求。二是要加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高职高专的培养模式,本科阶段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更快适应工作。三是要做好专业选择指导工作,给学生一定时间了解并适应所选的专业,并出台相应转专业的政策,防止学生几年来学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不愿意从事相关职业,白白占用教育资源。

3.用人单位更新观念。

筛选理论认为,求职时,雇主在对雇员能力不了解的情况下,偏向通过教育背景来判断其能力高低,进行筛选。因此一些能力突出但学历不高的劳动者往往被拒之门外,用人单位应转变以“学历论英雄”的观点过度追求高学历人才,要平衡文凭与能力,适才而用,避免人才浪费。同时,对于操作性要求高的企业,应加强校企合作,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后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强化职业能力,这样不仅方便学生就业,也为企业节约成本。

4.个人合理选择就业或升学

首先,大学生要选适合自己的专业,在大学期间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动手能力,随时准备好应对劳动力市场的风险。其次,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面对就业难的压力,及时调整好心态,遇到适合的工作,合理就业,先就业、再择业。最后,避免跟风考研,要认真分析自己是否是出于对更高层次的知识追求而选择深造,可以先工作一段时间,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还存在哪方面知识的不足,再选择返校深造,积累的实践经验能为将来的课题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1]RichardB.Freeman.TheOver-educatedAmerican[M].NewYork:AcademicPress,1976.

[2]TsangM.C.LevinH.M..TheEconomicsofover-education[J].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1985,(4):93一104.

[3]刘志业.栾敬开.李卫东.教育过度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4):25.

[4]王华春.赵蕊.杨丙见.浅议局部“过度教育”的成因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0,(2):10

[5]肖玲.成云.我国高等教育中“过度教育”的问题与出路思考[J].陕西教育,2011,(12):10.

汪凌洲(1982-),男,汉,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

G

A

2095-9214(2015)02-0100-02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过度劳动力劳动者
劳动者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