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分析:职业教育亟待研究的课程开发方法
2015-04-27郭月兰徐彬
郭月兰 徐彬
(1.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2.衢州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 衢州 324000)
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是质量的提升,而课程体系改革是质量提升的关键,其中课程开发又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内核。当前,课程开发的主要技术是基于岗位任务的工作分析方法,它是MES课程、CBE课程、项目课程等普遍采用的技术。通过工作分析,可以获取从业人员职业活动中的任务、行为以及知识、经验和技能等因素,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的安排、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的实施提供重要参考。因此,有必要探讨工作分析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价值和实施策略。
一、何谓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在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方面受到重视。所谓工作分析即分析者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技术,对每个同类岗位工作的结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解、比较与综合,确定该岗位的工作要素特点、性质与要求的过程,是通过搜集某一职业或职业群的工作信息,对岗位进行工作的描述 (工作概要、工作职责、工作环境等)和任职资格 (身体素质、知识、技能等)的界定。
工作分析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工作分析的对象,可以把工作分析区分为三类,即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针对某个具体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开发及对应于某个岗位群的学校工作任务开发。根据工作分析的描述语言或要素维度,可以把工作分析区分为工作(任务)导向性的工作分析和人员(工作者)导向性的工作分析。工作导向的工作分析以工作本身为出发点,侧重于分析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需要的任务或行为,而人员导向的工作分析以任职者为出发点,强调完成任务或行为所需要的个体工作者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要素。
在职业教育的课程研究领域,工作分析既是针对某个岗位群的学校工作任务开发,又是工作导向工作分析和人员导向工作分析的统一,即工作分析专家通过 “头脑风暴”式的会议研讨,分析具体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岗位 (工作后即可胜任的岗位)以及发展岗位 (与专业相关的提升性岗位),针对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描述其完成工作所需要的任务或行为,进而分析完成任务或行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要素,从而形成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为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基石。
二、工作分析在课程开发中的价值和实施策略
以开发课程为目的的工作分析以从业人员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基础,结合行业、企业和社会因素,对工作岗位中实际存在的任务进行梳理和概括,获得具有逻辑性、层次性和清晰性的工作任务结构,并归纳、整理出任务完成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是课程开发的核心技术。因此,工作分析在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一)工作分析是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前提
工作分析的逻辑前提是对工作岗位的清晰认识,即明确专业所对应的具体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因为岗位决定了工作任务的范围和空间,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工作的起点。在分析专家的指导下,企业专家根据职业教育的专业性质和层次水平,罗列出各自认为的专业可能面向的岗位;随后分析专家对企业专家罗列的岗位进行汇总,并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尽可能规避岗位过宽、过窄或岗位描述过于笼统等问题,最终确定专业所面向的岗位或岗位群。另外,岗位定位应该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特点,并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实际状况,如沈阳某高职学院根据地区橡胶工业较为发达的事实,将学校化学工艺专业的就业岗位定位在橡胶工艺运行控制工(包括配料工、炼胶工、硫化工、半成品成型工、压延工等)、橡胶设备操作工、橡胶设备维护工以及具有发展性质的技术员、质量检查员、安全管理员、工段长等。一方面,该岗位工作分析有利于明确化学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定位的依据和出发点;另一方面,该岗位分析也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有利于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二)工作分析是课程设置的根据
工作分析的重心是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即明确岗位从业人员需要完成的任务,掌握其具体工作内容,简单说来就是分析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包括工作中使用的机器、设备、辅助设施等,是实现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首先,企业专家在分析专家的指导下,撇开学科课程的思维模式,各自书写岗位从业人员实际从事的工作领域(一组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较宏观)和工作任务(单件任务,较具体),且表述任务时一般采取“名词+动词”的形式,如图纸识读、涂层检验、产品运行等。其次,在分析专家的引导下,开展集体讨论,针对每一个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根据工作的实际过程和相应的教育价值,选择不同企业专家之间的“共同要素”和“独特要素”,最终确定完整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如高职化学工艺专业的工作领域可分为橡胶配料、生产检测和炼胶等,其中炼胶可细化为胶料热炼、胶料精炼等具体的工作任务。科学的任务分析是课程设置的依据,一方面,课程设置的首要参照点是任务而非具体知识点,因为知识的组织方式或知识结构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发育和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相联系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改变过去知识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课程模式;另一方面,基于任务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专业核心课程,科学搭建专业特色课程。
(三)工作分析是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参考
工作分析的关键是职业能力分析,即根据工作任务,逐项分析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能力水平。简单说来,就是明确从业人员的工作条件以及任职资格,包括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知识、技能、态度、身体素质等,即综合能力。因此,职业能力是与具体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是课程内容确定的重要参考。首先,企业专家在分析专家的引导下,避开对能力的宽泛描述,通过对自我经验的反省,逐条书写出有别于普通能力的具体职业能力。其次,在分析专家的主持下,采取自由研讨的形式,逐条对汇总而来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规范其表述,讨论其在实际课程中的可操作性,增添遗漏部分,删除不必要部分并对能力表述进行合理化排序,最终形成完整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如针对“胶料热炼”这项工作任务,其职业能力可表述为:第一,能识读热炼作业指导书;第二,能根据热炼工艺参数、热炼原理和影响因素,准确判断热炼质量事故,并按要求进行处理;第三,能规范填写热炼作业文件等。完整的职业能力分析有利于课程内容的科学选择。一方面,在后期的课程开发中,专业教师在分析专家的指导下,要参照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依据课程内容的可教性和实用性原则,并根据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学习能力的有限性,把课程内容具体细化为知识内容要求、技能内容要求和素质内容要求;另一方面,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课程内容有利于真实体现岗位工作任务,便于学生就业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四)工作分析是教学组织设计的保障
工作分析的结果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它是教学组织设计的保障,即实现将职业要素转化成课程要素并进而扩展为学习要素,设计出基于学习分析的、符合学生学习过程和学校具体教学实际的、兼具教学价值的学习项目。在教学组织的设计中,主力是学校专业课教师,核心目标是设计出每门课程要学习的课程项目。首先,专业课教师在分析专家的引导下,围绕工作任务,将以任务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化成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即教师根据工作任务分析结果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将具体某门课程划分为符合逻辑线索的项目,并在项目知识选择中体现出知识内容要求,在项目教学目标和具体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技能内容与要求。其次,进行项目设计的下一级即模块的设计,也即对项目的进一步细分,模块的总和就是一个完整的项目,且各模块之间都有相应的逻辑关系,如按照流程、种类等,模块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工作任务、活动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性知识等,模块可根据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进行自由组合。再次,学习单元设计是模块的下一层级,即各教师根据任务分工表,将模块细分成学习单元,其中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学习单元最重要的部分,包括的内容较为丰富,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直接相关,最具实际作用。学习情境主要由学习目标、教学资源、安全及注意事项、工作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几部分构成,其中工作过程部分要对具体的步骤、操作方法与说明以及质量标准做具体而详细的解释,一并呈现在教学组织设计中。
三、如何确保工作分析在课程开发中的科学性
工作分析可以提高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因此,如何确保工作分析在课程开发中的顺利开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按照课程开发主体进行分类,可以将工作分析主体细化为教育行政部门、分析专家、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四者之间理应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以保证工作分析在课程开发中的科学性。
(一)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的旗帜性作用
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职业技术人员的层次和结构具有不同的要求,而职业技术人员的层次和结构又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兴衰。工作分析通过课程开发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员方面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教育行政部门比较重视工作分析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市场需求调研为工作分析的开展起到了旗帜性的作用。工作分析是基于市场实际岗位需求的,政府每年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调研为工作分析的开展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学校紧扣市场需求,开发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因此,要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在工作分析中的旗帜作用,为后续课程的开发提供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的实证数据。
(二)发挥分析专家的主导性作用
工作分析基于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分析,因此,要将工作分析中的职业要素转化成课程要素,就需要分析专家的智慧性引导,所以,分析专家在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课程开发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在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时,分析专家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使企业专家明确分析会的目的、形式、工作方法和任务安排。其次,组织和协调整个分析会的全过程,主要把握三个方面:关于人,即协调好企业专家、学校教师、记录员的工作;关于物,即在分析会前提前准备好电脑、投影仪、打印机、白纸、笔和订书机等物品,并在分析会进行中有效利用;关于时间,即把握好整个分析会的时间,要非常清楚在什么时间应该开展什么工作。再次,指导企业专家并引导其进行“头脑风暴”式讨论,即企业专家在书写过程中出现思路混乱或不理解任务时,分析专家应给予及时指导,并及时汇总书写结果,引导企业专家讨论分析成果。因此,分析专家要熟悉分析会的基本操作,理解工作分析的质量要求,以便使工作分析朝着有利于课程开发的方向进行。可以说,分析会的成败百分之六十取决于分析专家的水平,因此,在工作分析中,要充分发挥分析专家的主导作用,以利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顺利进行。
(三)体现企业专家的主体性作用
工作分析基于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并要求分析出完成任务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工作分析中,必须充分体现企业专家的主体作用。首先,企业专家的遴选应该有特定要求:数量要求,以10~12人为宜;职务要求:以对岗位任务相当熟悉的一线技术骨干、车间主任等为宜;岗位要求:最好能够覆盖专业所面向的所有工作岗位;能力和经验要求:熟悉岗位职责,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字书写等能力。其次,在分析会进行过程中,企业专家应认真聆听分析专家的引导,清楚自身任务;积极参与会议讨论,针对自己熟悉的领域和岗位任务,建言献策;参与分析会的全过程,以利于整个分析会的开展。再次,在分析会结束后,针对后期的课程要素开发,积极为学校教师答疑解惑。因此,企业专家在整个工作分析过程中具有主体性作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保证工作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四)调动学校教师的核心性作用
工作分析是基于结果导向的,其最终成果要转化成课程设计,并落实到课程层面和教学层面,因此,学校教师应该也必须在工作分析中发挥核心作用,因为分析专家所能提供的只是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以及具体开发中可能采取的方案,最终课程产品只能由学校教师设计完成,只有他们才熟悉专业领域知识以及学生可能的接受程度与学习特点。首先,在工作分析之前,学校教师应主动接近毕业生并深入就业市场,充分做好从业人员的市场需求调研,形成真实可信的调研报告,为工作分析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在工作分析进行中,学校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分析专家和企业专家的接待和招待工作,另一方面要列席工作分析会,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并根据学校具体实际提出合理化的参考意见,为后期课程的设计做好思想铺垫和行动准备。再次,工作分析会结束后即是教师发挥关键作用之时,学校一线教师应依据工作分析结果,在分析专家的指导下,破除传统学科模式的思想束缚,进行课程结构的分析、课程标准的编制、学习项目的设计及教学资源的开发,最终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因此,理应积极调动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核心作用,以利于其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技术性要求和复杂性要求极高,工作分析是课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必将成为现在乃至未来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重要领域。
[1]萧鸣政.工作分析的方法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付亚和.工作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