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孝行”观
2015-04-27侯斌
文| 侯斌
大学生“孝行”观
文| 侯斌
文理差异
在“孝”这一概念上,研究发现大学文科系与理科系的学生相比在“尽孝”、“沟通”、“作品”和“消极情感”等词语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在维度上,则表现出情感方面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文理学生接受的教育体系不同造成的,文科系的学生接受了较多的情感、历史、文学等方面的教育,思维多偏于感性,感情比较细腻,对待事物往往从多方面思考且善于与人沟通,文学方面的教育也使其熟知更多的文艺作品;理科系的学生在长期的数理化的熏陶下,更多形成了直线型的逻辑思维,感情相对粗犷一些,表达也比较直接。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差异
对“孝”的看法,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相比在“奉养”和“素质”两个词语上有显著性差异。因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前者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和呵护,同时也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因此会表现出素质上的不同;非独生子女生活在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中,对父母的奉养意识会受到兄弟姐妹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的兄弟姐妹,所以与独生子女相比表现出差异。
城乡差异
在“孝”这一概念上,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其主要生活区域在城市和乡村的大学生在“体贴”和“顺从”两个词语上有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在“顺从”上的差异非常明显。这可能是由于主要生活区域在乡村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是比较传统而又单一的思想教育,传统的孝道思想比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更加深刻,所以在他们看来“顺从”是“孝”中特别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主要生活区域在城市的大学生,生活的区域富有现代气息,接受的也是一种比较现代的思想,对传统的孝顺有更新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地去顺从。同时由于受到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在“体贴”的方式也会有不同。
父母受教育程度差异
对“孝”的看法,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有后”、“事死”、“报答”、“牵挂”、“幸福”“亲情”、“顺从”和“和睦”等词语上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越低,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就相应越低,现代的新思想相对较少,也就意味着他们的传统孝道思想尤其是一些类似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思想较之其他人就越多。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直接的,这就会使从小受父母思想熏陶的大学生在孝的概念和观念上随父母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而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与父母的共同语言也就越多,因此生活上可能就会越和睦和幸福。
研究的启示
通过此项研究,可以发现大学生对“孝”都有明确的观念,也表现出他们对待传统孝道的态度,即继承优良的传统孝道和摒弃如“事死”之类的面子上的孝行为。这一结果与刘新玲等对大学生的“孝观念”的调查接近。但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精神抚慰”等的联想频次较低,表明大学生不太重视对父母的精神方面的照顾与体贴,而偏重于物质方面,这是一种较狭隘的孝观念,因此应针对大学生孝观念中的问题和不足,加强孝观念的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的被试选取因各方面原因,出现了导致性别变量上的差距较大,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果的准确性,研究者将会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以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
孝为人伦之始,是中华文化与中华伦理的鲜明特点,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现象之一。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即指出:“《孝经》所讲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孝是中国文化向人际与社会历史横向延伸的根据和出发点。孝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孝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宗教、教育、文艺民俗等社会生活领域。
“孝”的本义,指子女善事父母。《说文解字》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们从很早之前就对孝的含义、内容和实现形式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认识,尤其以先秦儒家为最。孔子及儒家学者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和发展前提。在《孝经》中有集中的表述。《孝经》把“孝”视为人类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孝”既是至高无上的德行,又是治国安邦的重要道理。
目前对孝的研究大多涉及以下方面:对传统“孝道”的继承和超越问题、孝道与孝行的内涵与外延、当代青年“孝”观念的转变问题以及关于中国人的孝道心理观的含义、表征与启示问题等。孝作为伦理规范,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孝道强调的是孝的理论层面,孝行侧重的是孝的实践层面,然而二者有时是合二为一的,孝道即孝行,孝行也即孝道。孝文化的基本内容均由孝道与孝行引申而来,亦是对孝道与孝行的理论概括与升华,同时也是将孝道、孝行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扩展、泛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孝反映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维系子女对父母亲情关系的道德规范体系。自古以来,传统孝道在中国长盛不衰。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认识更是有了新的特点。有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既有继承又有超越,大学生的孝观念体现出自律性的特点。同时由于西方文化和观念中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当代青少年孝道观念也发生了一些消极蜕变,如崇老意识淡漠、单纯物质上养老等,因此要加强对他们的孝观念的教育,引到他们树立正确的孝观念。尽管当代国内从社会学角度对孝的概念和观念的研究颇多,但是从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却不多见,本文尝试从这一角度对大学生的孝观念进行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