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行政副中心落子通州京津冀一体化提速

2015-04-27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28期
关键词:通州京津冀北京

北京行政副中心落子通州京津冀一体化提速

刚刚过去的7月,“聚焦通州”成为各个媒体争相报道的重点,几乎所有的报道都传递出一个共识——作为京津冀城镇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之一,通州能脱颖而出,有其历史和现实因素。北京的区域特点是,北部作为生态涵养区,西部多山缺乏空间,南部已规划新机场建设,那么只剩下东边作为行政功能疏解的最佳之选。

事实上,世界超大城市和综合型首都快速发展中, “大城市病”已成为规律性的一个问题,通过建设“副中心”来应对,同样是世界其它同等规模城市的努力方向,从首尔、东京、巴黎、伦敦,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发展过程。

此外,通州还被视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从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汇报,标志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进入“快车道”,再到2015年7月,北京行政副中心落子通州,意味着,经过一年多的反复研究论证,京津冀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已经初步完成,京津冀一体化再度提速。

从这个层面来考量,北京行政副中心落子通州,依然是国家战略背景下的一步棋。

“落子”通州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对于一个两年前人均GDP还排在全北京16个区县倒数第三的地方来说,通州的副中心地位来得有些突然。北京行政副中心为什么会落子通州?

通州楼市异常火爆

对于楼市来说,政策利好总是胜过一切,去年,当保定风传要成为首都政治副中心时,也曾引爆当地的楼市。而亚豪机构数据则显示,今年二季度以来(截至7月20日),通州区已成交纯商品住房4912套,同比大涨131.5%。

“一个月以前,主流的开发商都被约谈过,要求不捂盘惜售、不带头涨价。”通州某房企负责人表示,现在市场上需求旺盛,很多项目相比一季度已经有了变化。而据该负责人透露,就连自己的商住项目,每天都有数十套的成交量,“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产品的去化就已经超过五成,因此目前也随行就市调整了价格”。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通州在售的项目有近30个,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老项目。

在2012年已经开盘的K2玉兰湾,目前主推的是180-220平方米的四居,均价3万元/平方米。据公开记录显示,相比今年年初的28500元/平方米,价格已经有所增长。而另一个老项目合生滨江帝景,此前因销售火爆而封盘调价,项目销售人员介绍,目前均价为3万元/平方米。但据该项目负责人表示,项目目前已恢复到住建委备案价格,均价为26000元-27000元/平方米。合生集团媒介负责人孟祥熙则表示,目前合生在通州的多个项目都在重新调整销售价格,公司尚未最终确定,但相比之前的售价应该都会有一定的涨幅。

作为通州新盘的代表,位于通州运河核心区的富力运河十号开盘,该项目推出两栋公寓共336套房,排号时已超过700组客户。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取证价格最高已经达到41386元/平方米,引发本轮通州房价上涨预期,而最终项目的成交价格也突破3万元/平方米。

第一太平戴维斯北京公司研究及顾问咨询部高级经理董月认为,从通州的区位价值来看,目前多数项目的售价尚在合理区间。但从长期来看,各类利好政策仍然会形成驱动。“这样的利好刺激,可能会持续到2017年前后。”董月说。

通州发展的“大日子”

7月11日可以说是通州,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大日子。

7月11日闭幕的为期两天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一致通过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这份国家战略顶层设计蓝图和纲领性文件,在经过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多方审议后,最终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北京市党政领导班子的审议。

7月11日晚的《新闻联播》报道称,北京市积极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着力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深入优化调整城市布局,发挥首都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其中特别提到,未来北京市将聚焦通州,加快推进市行政副中心建设。这意味着通州副中心概念在经过本轮近一个月的舆论造势后,终于尘埃落定,得到正名。

正如3月底《“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发布之前媒体舆论的长期造势,早在6月13日,就有香港媒体爆料称,北京市政府将东迁至通州区潞城镇,这让有关通州和京津冀一体化的舆论开始炸锅。

其实在香港媒体透露消息之前,关于北京市政府迁址通州的传闻早就在坊间传开。2015年5月27日,有媒体就报道称,有开发商借这一传闻炒作房价。报道还说,“北京市政府搬迁之说,在多次传言之后,一直无法落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通州目前尚无力承担副中心职能”,并引用专家的话说明。

然而一个多月之后,通州打造行政副中心已经不是“会不会”,而是开始讨论“怎么办”,甚至有媒体在报道中称,作为京津冀国家战略破题的关键和起点,通州最具备区位优势和建设基础,把通州打造成北京副中心将成为京津冀的首要战役。

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还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聚焦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力争率先取得突破。

“潞城”成通州最热点

7月16日上午,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向媒体透露,目前相关转移的产业、市场、教育、医疗、行政事业单位五大领域正在拟名单,制定各自的疏解搬迁方案。根据目前规划,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或将率先转移,而通州潞城镇可能将是这些单位主要转移的目的地。此前北京政府官方也证实,要对潞城镇17个村进行棚户区改造,但并未公布全部名单和征地用途。

然而在潞城镇,这似乎已不是秘密。

目前潞城地区各个村子的搬迁改造工作已经开始,6月30日,村民们就陆续收到了拆迁改造的宣传手册,首批拆迁村庄为古城村、郝家府村、胡各庄村、辛安屯村、后北营村和大台村,镇政府说是为了给政府机构迁址“腾地”。

而据当地村民透露,潞城镇政府所在的通胡路两侧一大片平整但未开发的土地,“这一大块空地,以后可能就是政府办公用地。”

早在去年年初,潞城镇前北营村就已完成拆迁,当时政府告诉村民,他们村的这块地以后要用来建中国人民大学和及人大附中的校区。“我家分得两套回迁楼房,外加100多万元现金。” 前北营村村民张林对这一结果非常满意,也对副中心的建设充满期待。

“尽管现在具体的规划和实施还没有完全公布,但迁址是确定的。”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表示,大量单位的迁移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住房,而高企的房价无疑会起到阻碍作用。

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楼建波也指出,副中心建设中若过度炒作房价上涨,会把副中心发展异化成借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大搞房地产开发,这会导致要素难以流动,严重阻碍和削弱人口和产业流动的动力。

“但这种现象短期内肯定难以完全扭转。”楼建波认为,政府应对此加大调控的力度,除了要告诫试图抬价的开发商、中介等,也要通过预售许可证发放、限制预售报价等措施合理调整和控制通州房价,同时应更为严格地执行限购令等政策,严格审查把控购房群体条件,防止出现“炒房团”。

为什么是通州?

登录通州区政府的官方网站,排在第一的是一张通州全景图,图片上标示的粗体字是“北京城市副中心 承载北京未来发展”,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对于一个两年前人均GDP还排在全北京16个区县倒数第三的地方来说,通州的副中心地位来得有些突然。

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解释的原因是:“通州是京津冀城镇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之一,其脱颖而出,有其历史和现实因素。”王飞指出,聚焦通州,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深入的思考。而来自北京市规划委的资料显示,通州的定位近些年经历了几次演变。

1993年,北京市发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其中通州的定位是北京卫星城。

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通州被定位为“面向未来的新城”,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该规划同时提出,在通州预留发展备用地,作为未来行政办公用地。

到2012年时,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落实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通州的城市副中心地位被首次提及。

2014年年初,习近平主席到北京视察时提出“结合功能疏解,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做强新城核心产业功能区,做优新城公共服务中心区,构建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结合的格局”。

由此,通州进入全面提速时期,运河核心区、文化旅游区等重要功能区的建设全面起步。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总的来看,通州已经具备承担市行政副中心发展建设的坚实基础。”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说。

很多人将通州的入选归结为地理优势——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北京唯一同时接壤天津和河北的区县,通州的优势很明显。尤其在传闻即将成为北京市政府新迁入地的通州潞城镇,除了是长安街延长线的最东端之外,更是直接紧挨河北。

毋庸置疑,通州的发展,首先具有的是优越的区位优势。

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和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交界。通州距天安门广场20公里,紧邻北京中央商务区(CBD),北距首都机场10公里,距离未来的北京二机场40公里,东距天津塘沽港100公里,素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之称,地处京津冀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如果将通州的地理位置放大了看,通州正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枢纽位置。它距离天津市110公里、唐山市150公里、保定市180公里、秦皇岛市250公里,与这些重要城市的车程都在3个小时以内,与一些邻近省份的大城市如沈阳和济南等也在6个小时车程以内。通州与天津和河北交界,在未来的京津冀一体化大格局中处于桥头堡的地位。

2014年4月4日,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通州区调研时就曾明确表示,“通州是城市副中心,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处于桥头堡的位置。”通州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担起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双重责任。通州新城的发展定位为“北京发展新磁极、首都功能新载体”。

所谓“新磁极”,体现了通州是全北京相对于城市中心区之外,最重要的要素集聚地,所谓“功能新载体”,意味着既要注重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又要建设和完善体现世界城市水平的新城市功能。

近期,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通州区调研时指出,要举全市之力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区要积极融入首都发展大局,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上担起承接与疏解的双重使命,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上担起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双重责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担起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双重责任,努力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多做贡献。

摆脱“睡城” 忌“摊大饼”

旅游会展行业的崛起不仅对地区经济起到带动作用,更主要的一点就是它能够对当地的人文文化、景区等进行推广。这类会展的举办有特定的地区要求,首先,举办地需要具备符合要求的设施,其次,举办地区还要具备应对突然涌入的人流、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的实力,最后,举办地的当地居民应该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避免给游客带来较差的体验。例如,为迎接奥运会,北京建设的鸟巢、水立方等,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上海建设了世博会展中心,这些设施自身就是一个旅游景点,让游客纷沓而至。

而在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尘埃落定之前,通州最被世人熟悉的还是“睡城”的名号。位于北京东西轴线和东部发展带的交点,长安街的最东端的通州,由于大量人口集聚,产业和居住不平衡,交通压力巨大,“潮汐现象”突出。

“通过中心城存量功能的疏解,促进通州的产城融合和职住均衡。”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介绍,通过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宜居宜业的通州,让就业、居住和生活都在通州。据了解,通州区将会为工作在这里的人群有针对性地规划住房建设。

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介绍,未来的通州肯定是一个独立的新城。重要的前提是要加强轨道交通的建设,地铁将在已有6号线和八通线的基础上,7号线还要继续东延。区域快轨将实现与机场、周边新城、周边河北区域的便捷联系。道路网密度将达到每平方公里9公里,是目前中心城道路网密度的1.8倍,林荫道比例达到70%。

“通州新城规划的理念是‘优化升级’。”黄艳强调说,对于行政副中心的新定位,我们要调整通州的规划。今后的发展绝不是大规模的“造城运动”,而是“减量提质”。

根据调整的规划,此前规划实施的一些集聚人口的产业园将做调整。此外,还将推动仓储物流基地,批发市场、物流基地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适宜产业等业态的退出升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高端产业,例如,有可能承接CBD的一些功能。

“目前,通州的公共服务设施整体发展水平还较低,新城建设水平还不高,与市行政副中心规划建设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王飞介绍,在医疗教育资源方面,在已经有10余家中小学和医院在通州开办分校、分院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引进优质资源。“通州区可利用土地资源约55平方公里,功能疏解预留着充足的空间。”

“副中心的建设是为了化解城市病,盲目无序发展恐怕会带来新的城市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指出,要认真总结北京中心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副中心发展也要控制城市边界,防止在行政副中心“摊大饼”,避免与朝阳、燕郊等地成片式发展。

北京:疏解进行时

作为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变化总是敏感而复杂。而北京即将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意味着北京真正在功能疏解方面实现历史性破局。

向“大城市病”宣战

7月17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市长王安顺在会上表示,北京市要创新治理方法,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在调控人口规模,治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上取得突破。

据了解,北京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严峻,最突出表现就是人口数量过度膨胀。截至2014年底,北京常住人口达2151.6万人,其中城六区1276.3万人。水资源紧缺、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生态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凸显。

控制人口规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要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其中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北京市要求切实加大人口调控力度,抓紧研究制定城六区人口调控的政策和制度。各区县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责任分工,加快完善人口综合调控工作体系,健全区县部门“双调控”机制。

“要把功能疏解作为关键措施,每项任务都要算好人口账,规划利用好腾退空间,防止新的人口聚集。落实综合管理、重点区域管控等各项措施,持续整治地下空间、群租房和违法建设,确保今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177万人以内。”王安顺说,“这项工作,市政府和各区县都签了责任书,年底一定要兑现。”

此外,在推进交通治堵方面,北京市坚持公交优先,加快7条在建地铁建设,年内新开工6条线路,新增运营里程27公里。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重点解决有路无车、重复交叉、换乘不便等问题。

在空气清洁方面,北京市将按照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要求,继续抓好减排、管理、应急、联防等工作,加快推进核心区无煤化、城六区无燃煤锅炉、压缩水泥产量等重点难点任务。

在提升环境建设质量方面,北京市要求加强城市绿地、健康绿道等绿化美化工作,全面完成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

北京市还将继续整治和提升市容环境,完成46个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提升项目,整治100条背街小巷环境,强化无照游商、小广告等城市痼疾顽症治理。

日本东京的疏解之道

东京在城市化和城市圈发展过程中的经历,与北京极其相似。

上世纪60年代,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的提出,旨在疏解东京功能综合、单极化发展的局面。为此,日本当局实施了六次国土整治规划,主要目的类似于北京限制和疏解人口,但在人口负增长的今天,人口又开始回流东京。

到2010年,东京都市圈人口由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2704万增至3561万,净增800多万。去年,东京都市圈净流入人口接近11万,比上年增长1.2万,连续19年增加,而东京市区则集中了流入人口的70%,且主要是15至29岁的年轻人。

日本第二大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机构——日本设计株式会社执行董事冈田荣二说,由于东京优势太突出,日本疏解首都功能失败了,东京单极化发展已成事实。

尽管东京资源吸附能力很强,但东京都市圈内部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和优化。

在“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国际城市化一般路径下,人口和产业转移出去后,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容积率,腾挪出来的空间会得到集约利用(即“城市再生”),典型的案例是东京站从原来的交通枢纽改造为最大的商业中心,既疏导了人口和交通,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

通过城市再生,增加的高密度、高容积率写字楼在东京到处都是。目前,东京圈核心区、近郊区、远郊区分别占都市圈面积的0.46%、11.5%和88%,分别集中了圈内25%、44%和31%的人口,也就是说,圈内人口主要集中在近郊和远郊。

在新城建设和首都功能疏解的过程中,公共配套须先行。东京圈内新城建设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如东京西南方向的港北新城,其公共用地占比31%、公共服务设施及教育设施用地占比9%、住宅用地占比20%。目前,港北新城就有小学15所、初高中8所、大学3所、大规模商业设施7处。新城交通也十分便利,拥有2条地铁、11条市区公路、12条过境公路。

英美打造核心城市群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又称波士华(Boswash,由波士顿和华盛顿的地名组合而成)城市群,是以纽约为核心,由波士顿、费城、华盛顿和40多个中小城市共同组成,历经几百年市场经济发育,是世界上首个被认可也是目前实力最强的城市群。

中央党校教授陈江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当代世界经济,他在《纽约都市圈建设的经验和启示》一文中写道,城市间分工协作是波士华城市群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纽约不仅为自己,而且为都市圈中的其他城市提供资金支持,提供从传媒到交通运输等重要的对外联系途径。华盛顿则提供政治产品、政治庇护以及和政治政府相关的经济利益。而波士顿主要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技术、思想,其他中心城市更多侧重制造业。

陈江生指出,如此的产业分工格局,一方面使各市专注于自己的强项与都市圈外的竞争者比试;另一方面各市互相支持,形成合力。

再把视线从美国转向英国,英国伦敦城市群是地域面积最小的世界级城市群,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数个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城镇。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英国城市群几十年来的演变也颇有特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在日本、中国等国追求核心城市的“大”的同时,英国伦敦城市群追求的是小城镇的“小而精”。

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随后,英国政府的行动很快得到公共事业单位的响应,高校等公共事业单位随后开始了迁移。

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了温莎小镇。

北京如何疏解功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北京将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在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一些专家指出,行政副中心的迁移,是北京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破解首都大城市病、实现功能疏解的关键和标志性动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华南城市规划院院长胡刚表示,这是落实好中央对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定位的务实之举。

胡刚认为,将政府的部分行政功能从过度拥挤的中心城区疏解出来,不仅能够通过资源和服务的流动带动远郊新的副中心真正建设起来;同时,在涉及巨大利益调整的疏解问题上,政府率先带头,也会对央企、事业单位等起到表率和带动作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表示,建设行政副中心一方面要认真总结北京中心城发展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用一张蓝图把通州打造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区、先导区。

赵弘建议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进行前瞻性规划,把轨道交通建设提早谋划,做到规划引领人口产业布局,预防新的“城市病”;二是尽快疏解北京公共服务资源,增强副中心服务能力,争取在2017年取得明显的进展;三是按照跨区域的战略思路,谋划通州副中心与燕郊、大厂、香河、武清、宝坻等河北和天津区县的联动发展。

此外,专家认为,要警惕房价先行炒作,影响整体大局。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北京周边的卫星城市房价肯定会有一定的上涨带动,但如果过度炒作上涨预期,把协同发展异化成借北京疏解大搞房地产开发,会导致要素难以流动,削弱产业转移和人口流动的动力,又建成新的“睡城”,缺乏持续长远发展动力。

北京如何疏解人口?

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表示,规划纲要中明确了23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为此,北京将加大“以业控人”“以房管人”力度,城六区争取下降15%左右,使人口资源环境与首都城市战略地位相协调,让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利。

事实上,近年来,尽管北京采取了全国最严格的落户政策,但从2000年到2013年,常住人口仍增加了857万人,年均增长超过60万人。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1.6万人。专家指出,如果严守底线,在5年多的时间内,北京还有不到150万人的增长空间,换算下来,每年不到25万人。

赵弘表示,人口过多是“大城市病”的核心表现,尤其在北京这样的缺水城市,地下水超采严重,通过南水北调依然不能解决北京的用水矛盾,要考虑“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防止人口规模失控。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治彦表示,人口疏解是首都功能疏解的核心和敏感问题,光靠户籍制度和行政限制调节行不通,必须从城市功能设置这一源头进行引导。只有通过产业、医疗、教育资源的对外扩张,让住在北京郊区的人可以方便地就业、上学、就医,才能吸引人们外迁。

目前,北京在产业限制目录、城市改造方面正在加大力度。2014年,北京市已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2家,搭建了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拆除中心城商品交易市场36个。西直河石材市场、动批市场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产业已经陆续开始搬迁。

此外,一些中心城区内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业也在控制规模。东、西城区已严禁再增加医疗机构床位数量,位于二环的天坛医院将整体搬迁至丰台,而位于河北燕郊的燕达医院与北京天坛医院签署协议共建京东地区最大的脑科中心。同时,不少高校也在北京远郊和河北等地建设新校区,北京化工大学的秦皇岛校区也即将启动开工建设。

如何破除“一亩三分地”?

“有的地方在前一天开会时还讨论要疏解人口,第二天又讨论怎么发展产业、铺摊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高扬表示,这种思路还没有摆脱对传统产业的依赖,一方面经济发展要以人造城,以业兴城,另一方面人口臃肿又不得不“因城限人”。

专家指出,无论是行政副中心建设、人口调控,还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建设,要落实好目标,最关键的是如何打破既有“一亩三分地”的行政区划,调动各方积极性,让协同真正见实效而不流于口号。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和经信委介绍,2014年北京通过新增产业禁止和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全市范围内限制或禁止建材、造纸、纺织等一般制造业,燃煤发电,区域性物流基地等;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在内的核心区还要额外禁止建筑业、批发业,禁止新建和扩建高等学校、大型医院等。对于淘汰污染企业,也从“号召”变成“强制”。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做法都体现了北京“做减法”态度之坚决。

而对于承接转移一方的河北,2014年从京津两市引进资金3757亿元,占引进省外资金总量的51%。

专家指出,要真正打破“一亩三分地”,还应在两方面加强突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授王玉海表示,应该以产业地域集群为载体来推进京津冀的产业转移桥梁:研发可以放在北京,但生产制造和销售都转移出去,由此而来的税收分享机制下一步也要突破。如果没有利益共享机制,税收都在转出地,转移地只解决了就业,税收很少,会导致各地竞争大于合作。

此外,专家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考、退休保障、医疗异地结算等民生工程应当先行破解。

京津冀一体化提速

京津冀一体化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由顶层设计转向具体实施,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正全面提速中。

京津冀“一盘棋”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由顶层设计转向具体实施,“一盘棋”的思路已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三地经济社会发展中。

7月8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了京津冀产业、交通、生态一体化报告,数据显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趋势已经开始显现。

今年以来,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京津冀三地经济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今年1-5月,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8.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89%。天津装备制造业中重点行业增长较快,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气机械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9.3%、20.6%和14.2%。河北工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装备制造业增长8.8%,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3个百分点。一季度,京津冀三地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分别下降8.3%、1.4%和2%;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12.1%、9.9%和6.4%。

7月,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未来将从统计上加强监测,用数据更系统、更全面地反映京津冀各个方面的发展进程,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一系列影响。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也透露,国家层面正在着手编制京津冀“十三五”规划。把三地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编制五年规划,这尚属首次。在各个领域遵循“一个整体”的发展思路,会有效促进“大城市病”治理,并进一步释放区域发展活力。

更令人感到期待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大力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其中金融市场一体化排在首位。为探索京津冀区域内金融投资、产权交易等政策落实,三省市将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出资建立协同发展基金。此外,研究设立京津冀开发银行的可行性,并鼓励三省市共同出资设立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基金,推动三省市建立统一的抵押质押制度,推进京津冀支付清算、异地存储、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显著降低跨行政区划金融交易成本。

金融市场融合成重头戏

中国银行中小企业部原副总经理张丽涛被下派到保定挂职副市长已经进入第四个月,为帮助保定做好金融改革,她一直奔走于各个场合。张丽涛只是这批国有大行中层领导下派至河北的人员之一,据她介绍,此次国有大行中层负责人下派人数较多,主要是为帮助河北建立金融体系,做好金融改革。

在京津冀市场要素一体化改革中,金融市场融合堪称重头戏。《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探索建立京津冀区域统一的金融投资、产权交易、技术研发,完善共建共享、协作配套、统筹互助机制,激励三省市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建立协同发展基金。同时,为应对产业转移需要大量资金,三地将共同出资设立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基金。

此前,三地已在不断推动区域金融合作。2012年,京冀签署区域金融合作协议,围绕要素市场、科技金融创新、信用体系建设、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金融风险防范等九个方面开展合作;2013年,津冀、京冀先后签署《天津市河北省深化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和《北京市河北省2013~2015年合作框架协议》,从政府层面提出了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相关措施。

在产权交易方面,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产权交易机构于2014年7月成立“京津冀产权市场发展联盟”。该联盟旨在通过深化三家交易所(中心)的合作,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建立京津冀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建立京津冀地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产权市场体系,实现三地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同时,可充分发挥三地交易平台功能,服务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整体规划。

除了建立协同发展基金之外,三省市还将研究设立京津冀开发银行的可行性。事实上,2014年底河北省曾透露了设立开发银行的想法。河北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金融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金融服务,促进设立京津冀开发银行,重点支持回报期较长的基础设施及其他重大项目。

抵押质押制度待统一

京津冀三省市将统一抵押质押制度,推进京津冀支付清算、异地存储、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显著降低跨行政区划的金融交易成本。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小民称,京津冀应加快完善区域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在引进银行、证券、租赁、信托、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同时,鼓励引入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消费金融、财富管理中心、互联网金融机构等企业,从而发展全国性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和投资基金市场。

赖小民还表示,在完成市场的同时,还应组建金融信息共享的合作平台和区域清算系统。“建立金融信息共享与披露制度,便于权威协调机构和相关参与金融机构了解区域经济金融整体运行状况、综观全局、实现区域金融一体化,也有助于区内各类金融机构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区域决策能力”。

“应加大对担保中心的财政投入,通过增资力争在3至5年内构建京津冀跨区域性的河北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集团。”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马胜祥表示。

他认为,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政府出资设立的政策担保机构为主体,以企业互助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两翼,建成覆盖全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省、市两级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有效分担担保机构的风险,促进担保机构扩大业务规模,增加收益;尽早建立担保从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政策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风险补偿;积极落实营业税、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实际发生的代偿损失,在依次冲减各项准备后,对于不足部分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土地和信息一体化提上日程

京津冀除了推动金融市场一体化外,土地、信息也是此次一体化的重要标的物。

有业内人士表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设想提出多年,却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深层原因在于,因转轨时期分权化体制衍生的行政分割基础所形成的市场分割和利益分割,使具有相同资源禀赋、历史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区域,一直难以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国资委产权局副局长郜志宇表示,当前,京津冀在协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体制机制障碍,这些障碍将有望在顶层设计中加以破除。由三地产权交易机构牵头推进三地要素市场协同发展,有利于加快三地要素市场的统一化进程,实现要素资源跨区域的充分流动,助力三地要素市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还提出,将推进技术和信息市场一体化改革。加强信息化建设,以网络互联为平台、以信息互通为纽带、以维护网络安全为保障,建设一体化网络基础设施。鼓励和推动电信企业推出京津冀一体化资费方案。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京津冀地区统筹规划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大力推动下一代互联建设,推动北京互联网国际出入口优化扩容,实质性推进三网融合进程。整合区域信息资源,研究建立区域大数据中心。

同时,加快推进服务一体化建设,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劳务协作会商机制,加快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服务政策措施。

生态环境建设首现国家公园

7月21日,北京市园林局详解了京津冀未来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具体内容。首次提出了“国家公园”概念,京津冀地区将以三地连接部分的相关国家自然保护区为试点,建立国家公园,形成环首都国家公园环。同时,三地将构造绿色生态廊道,形成世界级城市群生态体系。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三个率先突破之一,京津冀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将提升到国家层面。

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北京市将重点对贯穿全境并通向津冀的30余条交通干线和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拒马河等四条重要水系进行绿化建设。在重要水系每侧形成宽度200米以上的永久绿化带,建设1000至2000米宽的绿化控制范围,构建平原生态廊道骨架。

根据规划,到2020年,北京平原地区森林湿地将与天津、廊坊、保定三市的森林湿地实现连接,形成京津保地区大尺度绿色板块和森林湿地群。

同时,将整合京津冀现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构建环首都国家公园环。在城市之间、城市与功能区之间,通过大片森林、湿地的规划建设,构建绿色生态隔离地区,形成世界级城市群生态体系。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介绍,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北京将继续在平原地区推进绿化造林建设,未来五年新增林木绿地38万亩,使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形成环绕城市的大尺度城市森林。

北京市将对平原地区基础较好、区位重要、成带连片的城市森林,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提升生态景观,建设开敞型郊野森林公园,重点建设东郊森林公园、潮白河森林公园、大兴永定河森林公园、房山青龙湖森林公园、丰台彩叶森林公园、昌平沙河森林公园、顺义五彩浅山郊野公园、朝阳温榆河森林公园等30处,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区森林景观体系。

轨道上的京津冀

7月13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北京推进方案,其中提到,“轨道上的京津冀”将是三地交通发展的核心内容。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介绍,这一体系由四层网络构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解决京津冀区域的交通必须依靠上述4个轨道体系的合理衔接。

北京市交通委相关人士表示,交通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将坚持公交优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结构,除了持续改造中心城的主要拥堵节点,打通“瓶颈路”和“断头路”是重中之重。

“未来京津冀城市群由‘一核、双城、三轴、四区、11个节点’构成,这些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主要通过城际铁路和国家干线来实现。”周正宇说,未来1000公里的地铁网络加上1000公里的市郊铁路将构成北京轨道网络的主体部分。

北京市交通委相关人士表示,“路通”是交通先行的重要任务。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改委确定的涉及京冀间的国家高速“断头路”有3条,即:京秦高速、京台高速、首都地区环线的密涿高速。京台高速北京段2014年已开工建设,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高速“断头路”只有其余的两条,2017年有望打通京津冀国家高速公路的所有“断头路”。

目前,位于北京和燕郊之间的咽喉要道徐尹路正在紧张施工,试图打通这个“断头路”。在这条5年还未修完的路上,到处都是挖掘机和运土车等施工的场景,修建连接京冀两地的潮白河大桥的工程也在同时进行。

相关人士表示,预计徐尹路二期2015年底完工,徐尹路(燕郊段)潮白河大桥工程已进入招标,计划2016年底开通。徐尹路及其潮白河大桥的建设将对通州文化创意产业及通州工业开发区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完善通州北部、东南部交通路网及加强与周边省市的道路对接意义深远。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通州京津冀北京
雪落通州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北京的河
通州商住限购,蝴蝶效应已经显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