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2015-04-26李玲玲邓育武袁岳驷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湘南郴州衡阳

李玲玲,邓育武,袁岳驷

(1.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2.湖南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1 研究背景

2011年10月,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获得批准,成为继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范围包括衡阳、郴州、永州三市,土地面积5.71×104km2,覆盖34个县(市、区)。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设立湖南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批复》和《湖南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湘南示范区发展有“四个战略定位”,即努力建设成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跨区域合作的引领区、加工贸易的集聚区和转型发展的试验区。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为:到2020年,整体经济实力得到较大提升,结构优化、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集约发展的产业园区;与珠三角等区域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健全,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成为承接东部、辐射中部的重要平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新支点,成为湖南省继长株潭城市群之后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为了实现发展战略定位和建设目标,2012年以来湖南省政府先后四次举行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会议暨重大项目启动仪式,共发布重大项目424个,投资总额3129.9亿元。截至2014年,湘南三市共引进产业转移项目超过4000个,富士康、飞利浦、华耀城、五矿集团、台达电子、欧姆龙、中国神华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及大型央企相继落户示范区。2014年,湘南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68.07亿元,约占全省GDP的20.6%;增速10.2%,高出全省0.7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额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占全省27.5%;完成外贸进出口额84.3亿美元,同比增长39.7%,占全省的27%;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全省的59.2%。郴州、衡阳利用外资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二、第三位,郴州、衡阳、永州进出口总额分列全省第二、第三、第七位[1]。

尽管湘南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2014年三市GDP占全省的比例仅为20.6%,相对于获批前的2010年几乎没有提升;在拉动全省经济增长方面,湘南三市只占1.9个百分点,仅高于大湘西地区(占1.2个百分点),低于长株潭地区(占4.2个百分点)和洞庭湖地区(占2.2个百分点)[2]。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新一轮大开放、大变革、大创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系统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举措相继出台,丝绸之路发展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等,都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承接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湘南示范区如何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结合起来,坚持高起点引进、高水平承接,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如何充分发挥高新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高新技术产业载体的支撑带动作用,使示范区真正成为带动湖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仍需进一步探讨。

2 湘南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2.1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湘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以来,为适应经济减速换档、提质增效的发展新常态,衡阳、郴州、永州三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增速连续几年位居全省第一(表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9.7%提高到2014年的13.4%,增加了3.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引擎”。

表1 2011-2015年湘南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情况

随着承接产业转移的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湘南示范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的态势(表2)。

表2 2010-2014年湘南三市产业结构比例

2.2 园区建设卓有成效,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高新区及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优化环境、调整结构、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湘南三市共有省级以上高新区及工业园区25个,其中衡阳9个,郴州9个,永州7个(表3)。郴州高新区、衡阳高新区已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松木工业园区、桂阳工业园先后获批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各类园区已成为湘南三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阵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如2014年衡阳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7.06%,园区总量支撑起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对全市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非常明显[3]。

表3 湘南三市省级以上产业园区

续表

湘南三市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促招商,重点引进先进制造、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集聚成效显著。衡阳市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储能电池等产业集群,郴州市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LED、有色金属等产业集群,永州市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轻纺制鞋、生物制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集群。

2.3 骨干企业不断增多,高新技术产出持续增长

2014年,永州高新技术企业由2010年的23家增加到89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4.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完成增加值39.21亿元,比上年增长27.4%。郴州高新技术企业由2011年的139家增长到2014年的242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4家;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201.3亿元,同比增长37.2%;实现增加值397.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6.7%。衡阳高新技术企业由2010年的53家增加到2014年的236家中,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84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04.2亿元,同比增长9%;实现增加值312亿元,增长11.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收入为16.8亿美元,同比增长13.5%;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859.2亿元,同比增长8.8%;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利润总额29.2亿元,增长3.6%。

2.4 R&D投入逐年加大,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R&D经费投入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专利数量是反映一个地区科技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湘南三市R&D经费和R&D经费投入强度逐年加大[4-5](表4),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及占全省的比例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有所增强(表5)。

表4 2012、2013年湘南三市及长株潭R&D经费情况

表5 2011-2014年湘南三市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统计表

2.5 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平台基础进一步夯实

为了推进湘南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政策环境优、营商成本低、服务效益高的发展高地,从中央到省、市分别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文件;省直23个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出台了具体的实施办法,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形成了坚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湘南三市在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出台各类优惠政策的同时,努力打造类同沿海的发展环境,并从融资、用地、用工、财政扶持、优化环境等多方面支持示范区建设。

在平台建设方面,海关、公路口岸、铁路口岸、电子口岸、检验检疫以及铁海联运、机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等建设成效显著。如衡阳综合保税区于2012年10月获批,2014年10月封关运行;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长沙海关驻永州办事处正式获批;郴州国际快件中心开始营运;衡阳、郴州、永州 “内陆无水港”也正在建设当中。

2.6 引智、引技模式创新,产学研结合日益紧密

为了促进湘南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衡阳、郴州、永州三市大力实施人才兴市工程,制订了《衡阳市关于引进紧缺型创新型人才暂行办法》、《郴州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百人计划”实施方案》、《郴州市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实施计划(2013-2020)》、《中共永州市委、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吸引了一批高端人才投身示范区建设。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湘南三市支持建立国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各类产学研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重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引进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联合示范区内企业设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如衡阳市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成立了中科院技术转移衡阳中心;全市企业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中科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等高校院所签订了100余个产学研合作项目、200多个校企合作攻关项目。郴州市召开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接会,邀请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60余名专家与本市70多家科技环保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帮助格兰博、泰安车库等企业与湖南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

3 湘南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结构不够合理

近年来,湘南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虽有较快发展,但产业规模偏小,占GDP的比重偏低(表6)。高新技术的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各领域间的发展不均衡。如衡阳市236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材料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四大高新领域,依次占34.3%、21.6%、20.3%、7.6%;高新技术产业九大领域中,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均超过20.0%以上,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其他类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均不到8%,特别是航空航天技术这个领域,目前还是空白[6]。郴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新材料这一传统优势产业。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前10位的企业中,有6家企业属于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的31家企业中就有18家都属于这个领域,企业总产值占全市总额34.5%。

表6 2011-2014年湘南三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

3.2 R&D经费投入强度偏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近年来,湘南三市R&D经费虽在持续增加,但R&D经费投入强度偏低。2014年衡阳、郴州、永州三市R&D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0.69%、0.45%、0.2%,不仅低于长沙(2.15%)、株洲(1.75%)、湘潭(1.94%),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3%),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为2.08%)。

三市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一是体现在工业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申请专利和获得专利授权的数量偏少(表7)。如2014年郴州31家总产值达到10亿以上的大企业中,全年专利申请数10件以上只有18家,有效发明专利数只有9家过10件,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仅占产业总数的7.4%和3.7%[7]。二是体现在高端创新平台不多,三市仅衡阳市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三是体现在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不足,作为创新活动主力军的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员及战略新兴行业人才严重匮乏。如郴州市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不足200人,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012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1.9万人,从事创新活动的研发人员仅5061人,占规模工业全部从业人员的2.3%[8]。四是体现在创新支撑能力不强。2014年,衡阳、郴州、永州三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1.85%、40.29%、9.4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7.88%)。

表7 2013、2014年湘南三市工业企业专利情况统计

3.3 园区建设有待加强,产业趋同现象明显

目前湘南三市园区存在数量多、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发展不平衡、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以衡阳市为例,2012年园区内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仅5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113家;园区规模工业企业最多的是衡阳高新区和西渡高新区,分别达101家和57家,最少的是祁东经济开发区和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分别是27家和28家;大多数园区产业集聚度不高,缺乏龙企业带动作用,没有产业链的延伸,导致主导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多数园区产业特色不鲜明,未能形成与自身产业和区域特色相适应的发展格局;园区产业关联度不高,园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企业类型趋同现象较突出。

4 加快湘南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建设创新型湖南主导战略。目前,郴州市已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发展的意见》(郴发〔2014〕10号),明确了要“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成全市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发展的主阵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到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00家,总产值突破2000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0%。6大高能耗工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比2014年再下降8个百分点。全市年专利授权量达到1400件”。衡阳市和永州市也要尽快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文件,明确目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湘南三市要继续完善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保障“知识产权创造工程”顺利实施。

4.2 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创新承接产业模式

湘南三市应积极调整招商思路,实现由“招商引资到选商引资”的转变,突出以高科技、高产出、高附加值项目为主,努力实现科技招商新突破。

在进一步完善承接产业布局规划的同时,突破梯度承接的局限性,积极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和方式。如“跨梯度承接”、“产业链承接”、“配套承接”、“合作承接”。在“合作承接”中,湘南三市可借鉴安徽省“苏滁现代工业园”做法,主动融入珠三角、长三角,既引进先进产业,也引进先进的规划建设理念和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机制。

4.3 促进园区提质扩容,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产业聚集区

随着湘南示范区承接产业的持续发展,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其“量”的递增与“质”的提升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升承接载体、突出产业特色应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重点支持衡阳综合保税区、郴州出口加工区等两个海关特殊监管区以及衡阳高新区、郴州高新区等两个千亿园区建设,积极争取永州经开区等园区的顺利升级;加快衡山科学城的建设步伐,使之成为一个以科技创新为目的、总部经济集聚、高端制造国际社区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园区。

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湘南三市要注重差异发展、各具特色。重点引进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打造上下游完备、环境友好、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4.4 加大科技投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针对当前R&D经费和R&D经费投入强度偏低,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这一客观实际,湘南三市必须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企业研发投入、金融创新投入,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4.5 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

湘南三市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创新人才。如依托高新区实施“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高端领军人才聚集计划,重点建设一批产学研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兼职聘用、学术交流、带项目、带课题等方式,实现引进人才和引进外资智力相结合。应进一步构建以创新链为基础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实践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力量释放到企业中去,促进技术研发、创业孵化、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等创新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推动产学研各方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

4.6 强化保障措施,营造良好环境

承接产业转移中,以往拼优惠、拼资源、拼劳动力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吸引投资的方式应该向“重质量、优环境、强服务”转变。湘南三市要充分用足用好国家和省里出台的相关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撬动效应,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要抓紧落实好湖南省《关于进一步支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湘政办发[2015]71号)文件精神,强化保障措施,切实优化建设环境,推动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1]“大湘南”承接转移应时而变,多重挑战下寻求发展新空间[EB/OL].中国新闻网,2015-09-26.

[2]2014年湖南各市州GDP保持平稳增长[EB/OL].湖南统计信息网,2015-03-16.

[3]衡阳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现状及贡献分析[EB/OL].衡阳市统计局,2015-09-30.

[4]2013年湖南科技投入稳步增长[EB/OL].湖南统计信息网.

[5]2012年湖南省科技投入较快增长[EB/OL].湖南统计信息网.

[6]何登峰.衡阳市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情况简析[EB/OL].http://www.hytj.gov.cn.

[7]廖顺林.2014年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分析[EB/OL].http://www.fgw.czs.gov.cn

[8]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助推郴州起飞的强大动力[EB/OL].湖南统计信息网,2013-09-18.

猜你喜欢

湘南郴州衡阳
郭文龙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
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中共郴州历史的重要启示
与爱同行
——郴州慈善之歌
走过湘南
湘南起义朱德“智取宜章”是否赴宴考辨
大城衡阳
完善我国人大选举监督机制的思路——以衡阳破坏选举案为例
中油桃4号在衡阳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