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药物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2015-04-26黄莺
黄 莺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2.邳州市中医院,江苏 徐州 221300)
针刺联合药物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黄 莺1,2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2.邳州市中医院,江苏 徐州 221300)
目的:探讨药物与针刺联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中风偏瘫患者2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下肢功能评分及膝关节、髋关节活动度。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髋关节活动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明显,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风偏瘫;针刺;下肢功能;膝关节;髋关节
中风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类型,在中老年群体中多发。中风引起的偏瘫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均有严重影响[1],也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采用何种方式促进中风偏瘫的治疗和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对于患者、家庭和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200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针刺结合药物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检查和诊断,并经CT或MRI影像检查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诊断要点(1995年)》中规定的相关标准[2]。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男性67例,女性33例;年龄42~82岁,平均(57.13±2.10)岁,病程11h至16个月,平均病程(2.30±1.03)个月。观察组男性69例,女性31例;年龄41~80岁,平均(56.20±1.25)岁,病程10h至16.5个月,平均病程(2.25±1.15)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和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和排痰处理。脑压升高者给予250mL甘露醇(20%)静脉滴注治疗,4~6h/次,必要时给予地塞米松静滴,每日10~20mg,以有效控制脑水肿症状。20mL脑神经生长素注射液+250mL生理盐水(0.9%)中静脉滴注,以有效营养脑细胞,1次/天,连续用药30天。加强血压和血糖控制,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加强感染预防[3]。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①头针:取健侧顶颞前斜线行针,三针分别为前顶穴、顶颞前斜线上3/5与下方2/5交界点、顶颞前斜线上方1/5与下方4/5的交界点[4]。与顶颞前斜线平行进针,由前到后横刺进针,得气后快速捻针,时间为5min,并留针10h[5]。②体针:取穴太冲、三阴交、足三里、环跳、合谷、风池(双侧)、百会。进针得气后留针,留针时间为30min。
1.3 观察指标
注意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采用FMA法评估其肢体运动功能,采用L-ROM评估关节活动度。
1.4 评价标准[6]
治疗后患者症状全部消失,患侧肌力达到Ⅴ级水平,社会功能恢复,为治愈;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患侧的下肢肌力达到Ⅳ-Ⅴ级水平,大部分功能恢复,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患侧的下肢肌力达到Ⅳ级水平,部分功能恢复,为好转;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肢体功能无改善,为无效。治愈和显效均计入总有效。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评分及膝关节、髋关节活动度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髋关节活动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评分及膝关节、髋关节活动度比较 (±s)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饮食结构的转变,中风的发病人数明显上升,成为威胁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西药在脑中风的治疗中具有广泛价值,酸碱平衡、水电解质平衡的有效维持可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为后期的治疗提供保障。甘露醇是临床常用的利尿剂,具有降压快、效果好的特点[7],且静脉用药后可迅速进入细胞外液,不进入细胞内。地塞米松为临床常用的炎症用药,在中风偏瘫患者的治疗中可积极抗感染、抑制水肿,维持患者的体征稳定。
中医治疗中风偏瘫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其中针刺的使用及疗效较为突出,《灵柩·热病》中早就有“偏枯……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刺之……乃可复也”[8]的记载。针刺治疗中的头针取穴为顶颞前斜线,对大脑的血液循环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有助于修复受损脑细胞以及脑细胞对下行运动神经的调节和支配作用,可显著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体针取穴以阳明经穴为主,有助于通畅正气、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药物应用的同时行针刺治疗,其临床疗效明显和治疗后的肢体功能康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药物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显著,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徐海,韩晶,冯菲,等.功能性电刺激联合中药贴敷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肩关节疼痛71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9):59-60.
[2] 李成国,胡一莉,戴慧峰,等.针刺结合运动康复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3):442-443.
[3] 杨波,邢雪梅,刘佳,等.推拿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3):135-138.
[4] 苏晓梅,纪凤双,程子辉,等.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综合治疗早期中风偏瘫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9):76-78.
[5] 张丙天,陈志斌.早期针刺隐白穴治疗脑梗死后下肢偏瘫28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7):67-68.
[6] 葛森林.探讨针刺推拿及运动疗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J].中外健康文摘,2014(5):54-55.
[7] 曹改杰,赵施竹,赵正焱,等.早期针刺及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1):209-210.
[8] 张民,涂悦,程世翔,等.针刺优化方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3):131-134.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4-01-06
黄莺(1975-),女,江苏省邳州市中医院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神经性疼痛疾病。
R255.2
A
1673-2197(2015)09-0067-02
10.11954/ytctyy.201509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