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斑点症一例报告
2015-04-25吴文秀吴克俭刘亭茹黄鑫
吴文秀 吴克俭 刘亭茹 黄鑫
骨斑点症是无或少有症状的骨硬化性发育异常,极罕见,据统计不足人群中的 1 / 1000 万。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此症属于先天性疾病,有家族遗传性,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014 年 10 月,笔者偶遇 1 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39 岁,走路时不慎跌倒扭伤右踝关节,在我院行 X 线检查示:右踝关节骨折,旋后外旋 IV 度骨折,另外右足可见大小不一的致密阴影。常规胸部 X 线片发现双侧肩关节处也有散在致密阴影,遂摄骨盆正位片及左侧踝关节正侧位片,也发现此现象 (图 1)。其特点为:双侧肩关节,耻骨、坐骨结节,双胫腓骨远端、双足骨等部位可见多发性分布不均、大小不等,密度增高的圆形、椭圆形斑点状致密阴影,边缘清楚,部分相互重叠,关节处较密集,周围软组织无异常。全身骨扫描显示未见异常(图 2),肿瘤全套的血液检查未见异常,排除成骨性转移瘤的可能性。诊断为:骨斑点症。患者主诉此前无任何症状,另外患者家族中未发现此类型疾病。
图1 a:胸部正位片示双侧肩关节处可见散在致密阴影;b:骨盆正位片可见多处致密阴影;c~d:双足 X 线检查及右足矢状位CT 检查可见多处致密阴影Fig.1 a: Chest radiog-raphy showed dense shadow at the shoulder joints; b: Distributed visible dense shadow in the pelvis; c-d: Double foot X-ray examination and right foot sagittal CT examination showed distributed dense shadows
图2 全身骨扫描未见异常Fig.2 Normal in full-body bone scan
讨 论
骨斑点症,又称散播性致密性骨病或脆弱性骨硬化病,是一种硬化性骨发育异常。1905 年,Stieda 首先描述了骨岛以来,1915 年由 Albers-Schonberg 报告了此病。两者除病灶大小和多少不同外,其发病部位、影像学所见及组织学表现与骨岛十分相似。1916 年,Ledoux-Lebard 将本病正式命名为骨斑点症[1]。本病病因尚未明确,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般为 X 线检查偶然发现,可见于任何年龄,一般男性多于女性。本例即为偶然发现。
骨斑点症好发于手、足短骨,管状骨的干骺端、骨端和骨盆、肩胛骨等扁骨、不规则骨,很少累及颅骨、肋骨、脊柱、胸骨、锁骨[2]。病灶呈双侧对称分布,弥漫多发,且大小不一,可由数 mm 至 1.5 cm 不等。形态多为结节形、类圆形、椭圆形,越靠近关节病灶越密集。少数呈条状致密影,其长轴与骨长轴一致,边缘光整,也可不规则,越靠近中心部位密度越高,边缘部位密度略淡。在髂骨及肩关节以髋臼和关节盂为中心,病灶呈放射状排列,部分相互重叠有融合趋势。骨膜及关节软骨不受侵犯,关节面光滑,间隙匀称。周围软组织未见异常。本例有明显的 X 线特点[3]。
本病无骨脆变征象,无血液化学成分改变,无神经或内分泌障碍,也不发生炎症、坏死、病理骨折等。一般不必治疗,愈后良好。若于儿童期发病其病灶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增多且密度增高。少数患儿病灶可自行消失,至成人后病变便可趋于稳定,部分患者可合并风湿痛,蜡泪样骨病等症。
本病须与成骨性转移瘤鉴别,后者呈边缘模糊的棉球样致密影,很少转移至手足,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如仅发现松质骨内有数个致密骨影时,应与骨岛鉴别。
[1] 徐德永, 王世平, 董泮福, 等. 骨斑点症(附16例平片和CT分析). 现代医用影像学, 1996, 5(1):3-7.
[2] Ruci V, Serani D. Osteopoikilosis-Case report. Maced J Med Sci, 2014, 7(1):132-134.
[3] Di Primio G. Benign spotted bones: a diagnostic dilemma.CMAJ, 2011, 183(4):456-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