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新形象
2015-04-25项安波
“中国制造”的新形象
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所取得的成效,提升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和形象,影响了国际产业分工和世界制造业格局。
项安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
近年来,由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中国制造业过去依赖于要素投入、规模化扩张的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粗放式发展阶段已经过去。中国政府和一批优秀企业对此已有清醒认识。特别是为了主动适应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一批优秀企业转型发展的意识越来越明确。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所取得的成效,提升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和形象,影响了国际产业分工和世界制造业格局。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践
中国制造业正在通过新的途径进行转型升级,并呈现出新的特征。
新兴业态涌现。中国企业转型发展的突出表现为新兴业态不断出现,并从中快速成长出一批具有引领行业发展和变革地位的企业。如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的出现,传统制造企业为应对网购潮流而构建网络营销体系等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浪潮的业态大量出现。
基于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具有很大的转型升级改造空间,并具有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等特征。一批中国企业认为,以现有(传统)加工制造业为基础提升效率和附加值,比“新兴产业替代”更为稳妥。如丝绸服装企业转型为丝绸文化创造企业,纺织企业从出口加工型企业向以多功能创意产业园为载体的现代服务型企业转型等。转型升级不是淘汰传统产业,而是以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为基础。
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努力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从制造向服务延伸、从制造向工程总承包延伸;从单一的产品制造向以工程设计为主转变;从生产领域向生活领域延伸等等。如将服务创新作为提升制造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将产品与服务融合、提供产品附加服务以实现现代服务产业化等等。
绿色发展逐渐成为自觉理念。中国优秀制造型企业普遍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加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精益生产,选用节能环保材料和技术,提高产能,节约资源和能耗。
重视创新与品牌。中国优秀企业普遍日益重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年均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主要用于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不少企业开始重视制定品牌战略和品牌管理体系,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夯实品牌发展基础。
拓展产品线或业务领域。如参与标准研制工作,拓展业务渠道。在发展中都能比较好地把握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平衡好企业发展的短期和中长期利益。
通过转型升级,创造可持续价值、提升劳动生产率成为中国优秀企业的普遍追求和共同特征。企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国家转型发展的基础: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两化融合初见成效、外向发展水平提升、绿色制造有效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节能减排成果显著,中国部分转型先行地区的经济增长开始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
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新趋势
可以看出,当前转型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的自发要求,企业在转型发展中积累了经验,政府部门也出台了许多鼓励和支持措施。当然,中国制造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迫切需要重构适应企业转型发展的经济制度环境,尽快形成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对企业转型发展的引导应更多地从经济性规制转向社会性规制,更多地去创造有利于企业形成稳定预期和长期行为的政策环境。
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各国提升了对制造业的重视,主要发达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加强工业发展、推动制造业回流和升级的政策或战略,如美国通过《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先进制造伙伴(AMP)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项目实施的“再工业化”和重振制造业战略、德国的“工业4.0”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计划、英国的“高价值制造”战略和日本的“产业复兴计划”等。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这是中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全球背景。
中国在2010年重新回到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是“大而不强”,在技术创新能力、工业基础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同时,在低端制造领域,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面对技术变革、产业格局变动、双重竞争和多种压力的背景下,中国公布了“中国制造 2025”战略,明确提出“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等五项基本方针。这是中国针对全球制造业发展新动向,应对制造业国际竞争新格局的重要策略,代表了中国制造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思路和方向。当然,《中国制造2025》只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更长远的目标是“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2045年时,把中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届时,“中国制造”不再是廉价大规模制造的代表,而会成为“创新、品质、效率”的代名词。
中信重工,焊接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工作
中国迈向制造强国带来的新机遇
中国迈向制造强国不仅仅是中国制造业发展自身的机遇,也给其他国家带来新机遇。
一方面,进入经济新常态,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从以前过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逐步转向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更多地注重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这意味着中国向制造强国推进的过程中蕴含着大量对精细制造高端装备和优质原材料的需求。另一方面,“制造强国”意味着中国将能以更低的能耗、更高的环保标准、更高的制造效率和更高的品质保障,履行“新型世界工厂”的职责。“制造业强国”的效率和品质,将使更多的国家和消费者受益。
迈向制造强国,还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认真履行全球治理责任的重要表现。中国工业化进程规模之大、涉及人口之多,前所未有。以前西方对资源环境能否支撑中国顺利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有较多担忧。中国通过政企合作和不懈努力,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走出了一条进程压缩、代价减轻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迈向制造强国,就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与资源环境禀赋相适配的新的工业化思路,将使中国完善与资源配置相关的制度安排,依靠科技创新、质量品牌、绿色发展和结构优化,更好地完成工业化后期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