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专业指挥参与群众业余合唱的观察与思考
2015-04-24李刚
李刚
近二十年以来,我国的群众性合唱活动日趋繁荣。许多的专业指挥家身体力行,以无私的精神下基层,为群众性合唱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所谓专业指挥指毕业于各个专业音乐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音乐院系,受到过系统且规范的指挥专业教育的音乐专业人才。专业指挥们熟知指挥乐团、合唱团所需要的所有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一、近二十年我国群众性合唱发展回顾
合唱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它的入门标准低,场地不受限,是一种极容易向群众进行推广的音乐活动。音乐家徐沛东曾言,“最美的声音是人声,最美的人声是合唱”。合唱不仅平易近人,同时还具有极高的艺术内涵,合唱的平易近人让它拥有了最为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合唱所包含的艺术内涵,又让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只有受到政府资助的专业合唱团体。上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坎坷之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类艺术活动层出不穷,大有百花争鸣之势,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群众性合唱活动的蓬勃发展。1982年北京地区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合唱节”,吸引了一千多人参加,而到了1986年举办“第二届北京合唱节”时已超过八千人的规模,其中不乏许多非职业团体。从人数的增加上来看,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反映了合唱事业发展之迅速。1986年6月,第二届北京合唱节举办之际,在来自全国的各个指挥家们的提议下,“北京合唱指挥学会”成立了,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合唱组织。北京合唱指挥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此后,全国各地也相继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协会、学会和委员会等,极大地规范了我国各类合唱团体,使我国的合唱事业逐步迈入规范有序的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合唱事业经过几十年的积蓄,迈进了全民合唱的新阶段。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了诸多合唱团体。随着合唱艺术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和专业水准的不断提升,2008年3月,中央电视台在第十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第一次将合唱列为了比赛项目。在参赛的团队中,不再仅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唱团、解放军艺术学院合唱队等专业团体,还有内蒙古蒙古族青年合唱团、贵州侗族大歌合唱队、温州市女声合唱团等群众性合唱团体,这标志着合唱事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群众性艺术活动的主流,而非职业的合唱团也能够登上此类大赛的舞台,并为社会各界所承认。
影响力的扩大和专业水准的持续提升,使得我国的群众性合唱团体近年来屡次在国际合唱比赛中荣获殊荣,尤其是2013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市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合唱比赛中,58支来自中国内地的合唱团中获得了30个金奖,与东道主美国并列第一。这说明,我国的群众性合唱在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强,专业合唱指挥人才的涌入,群众性合唱团体已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二、专业指挥在群众合唱发展中的表现和作用
众所周知,无论是交响乐团、民乐团还是合唱团,指挥都是整个团队的中心,一个团体所能表现出的艺术水准、所能获得的荣誉,在很大程度上都要看这名指挥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素养和学术视野。
如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的合唱事业发展极快,各类团体获得了大大小小的世界性合唱比赛的奖项,其中必然有专业指挥的身影。业余的群众性合唱团能够获得如此之多的荣誉,也有很大一部分都得力于专业指挥家们的栽培和付出。实事求是地来说,很多业余的群众性合唱就是齐唱,谁声音响亮就选拔谁入团。直到诸如严良堃、聂忠明、杨鸿年、吴灵芬、任宝平、娅伦格日勒、桑叶松、谢明晶、田晓宝、闰宝林等一大批专业指挥家积极投身于群众合唱事业,他们殚精竭虑、超负荷地工作,带领各自的合唱团取得了一系列非凡的成就。
专业指挥家们的介入还使得业余群众性合唱逐渐迈入世界合唱的舞台。近年来,中国有许多从国外音乐学院留学回来的指挥家,他们生于中国,学于海外,对中国本土的合唱作品和许多外国作品都相当熟悉,如何处理一首作品,这首作品所处的时代、所拥有的风格是怎样的,他们都有清晰的概念。在这些指挥家们的带领下的合唱团能够受到良好的训练,使他们演唱得更加规范,富有艺术性,为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观众所认同。
这些专业指挥家们不仅用自身的实力和责任心,帮助中国的众多业余合唱团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同时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比赛来到中国举行,将国内打造成了一个适合国际合唱者们相互交流的平台。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就有近万人参与,一百六十多个团队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团队有一百三十多个,规模空前。国际合唱节也曾经两次在国内的珠三角地区举办。
三、对我国群众合唱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虽然我国的合唱事业在近二十年来有了极大的发展,合唱团数量增加,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何从合唱大国真正走向合唱强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这里列出了三点,并加以分析,希望与同仁在不断的反思中求得进步,
1.缺少常态化的制度支撑
群众合唱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百姓广为接受的“贴近型”艺术门类,各地合唱演出、比赛频繁,群众参与积极性高涨。但是,有组织性的群众合唱多以诸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等重大事件为背景展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合唱队大多临时拼凑,训练前往往强调“时间紧、任务重”,利用短短几天时间突击排练一两首歌曲。“突击”群众合唱形式带有以下弊端:一是合唱队员大多临时抽调组成,水平参差不齐;二是以任务形式布置下来,合唱人员一般积极性不高,排练时间高度集中还可能造成厌烦情绪;三是“临阵磨枪”似的排练往往请不到高水平的指挥、教练,歌曲的演绎不易达到很好的效果等。
其实,合唱不仅是一门升华个人情操的艺术,更是一种完善人格的有力之器。正如顺德一位企业老总所感悟的那样,“讲求整体配合的合唱,是最适宜培养员工团队精神的。”这家企业合唱团的一位成员,曾冒着大雨骑摩托车回厂排练,路上摔得鞋破腿伤,依然准时进场,默不作声,忍着伤痛,坚持唱完了才上医院。同样是在南海文明镇合唱团排练场,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合唱协会会长徐瑞祺望着窗外的倾盆大雨和几乎要将天地撕裂的闪电雷鸣,担心当晚的排练无法进行,想不到几十位演员虽然淋得全身湿透,却没有一个迟到。排练结束后,地面全湿了,雨水从团员们的衣服上滴出来,徐瑞祺的眼眶也湿了。endprint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作为兼具艺术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合唱艺术,理应得到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制度保证和政策倾斜。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业余群众性合唱事业的长期健康良性的发展。
2.我国民族化合唱作品创作亟待加强
以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为例,这届青年歌手大赛中的合唱比赛体现出了我国当代合唱发展多元化的趋势,既有国外经典的合唱,又有少数民族的原生态合唱,有典型的红色歌曲,也有比较符合现代青年较为欣赏的现代歌曲合唱。尽管本次比赛的参赛曲目已显露出多元化的趋势,然而,就总体而言,合唱新曲目不足依然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我国群众合唱发展朝气蓬勃的景象映衬下,曲目创新问题更加突出。如今,我国合唱曲目大多是耳熟能详的老歌,早期歌曲《我的祖国》、《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等,主旋律歌曲《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但是,年年都是这些老面孔,唱来唱去只有这几首歌,这与群众业余合唱的需求显然不相称,曲目单薄的硬伤亟待解决。
在对吴玲芬教授合唱工作室中的一位指挥家的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下面这些评价:“我曾经和几位了解我国合唱情况的外国指挥交流过,他们多认为中国合唱团的进步和发展速度很快,可是合唱作品的创作却跟不上。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合唱作品写作手法过于单一,似乎只用了欧洲音乐发展历程中的很少的一部分创作技巧去应对所有的合唱作品”,“再有就是我们国家有很多创作合唱作品的作曲家在学习音乐和作曲的过程中没唱过或很少接触合唱,如果作曲家从来没有唱过合唱,写出来的作品自己也不放声唱一下就拿来给合唱队来唱,其实很难出现成功的合唱作品”。
笔者在相关网站上寻找资料时,也常常发现,论文库中经常会有一些上世纪的经典老曲目如《嘎俄丽泰》、《飞来的花瓣》、《祖国慈祥的母亲》的研究,但是却鲜有新创作的曲目,就算有也不甚被人所重视。
我们的合唱团体习惯于使用已出版的合唱曲目,而极少能够主动出击,联系富有声望的作曲家根据合唱团队的特质进行委约创作。更加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国国内的版权意识很差,即使是使用已出版的曲目,也经常出现只买一份原谱,合唱队员们使用复印出来的谱子的现象。没有版权收益,出版社就不会热衷于出版新的合唱曲目,许多作曲家也不再撰写新的合唱作品,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导致了近些年合唱作曲事业发展停滞的现象。
当然,目前诸多学院派作曲家的理念也令人无奈。似乎写出一部器乐作品方能彰显自己高超的专业技法,而声乐作品更多的是“二流作曲家”才尝试的写作形式。对于声乐尤其是合唱写作的歧视一日不解除,合唱曲目单一的桎梏就一日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文化需要传承与发展,老曲目固然经典,但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旧的曲目已经无法满足众多合唱团的日常排练和演出需要,再者,在现今的国际赛事上,使用新鲜乐曲参赛能够直接吸引住评委和观众们的眼球。更多的新合唱曲目能够为合唱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3.业余合唱指挥水平急需提高
孟大鹏先生认为,“真正喜欢音乐的人最重要去探讨的是音和音之间的关系以及音和情感、心灵的关系。目前我国很多合唱团看中的还是服装、化妆、队形等停留在表面的东西,缺少一个正面的力量去客观地评价。音乐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它与情感的密切结合。”
专业指挥在业余合唱团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纵观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合唱指挥专业人才少,相关指挥专业也只有几所国内较大的音乐院校、音乐师范院校开设,与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合唱团相比,专业指挥人才数量稀少,仍然无法适应众多合唱团体的需求。
合唱指挥技巧异常丰富,基本知识涉及节拍、节奏、分句、保持音、附点音、切分音、起拍、收拍、分拍、合拍和指明速度、力度、提示音准、暗示音色效果,以及双手分工、眼手的配合等所有指挥技法。除此之外,一位合格的合唱指挥还应具有扎实的音乐知识、广博的人文知识等综合素质以及对作品独到的理解力和领悟力。仅以基本知识范畴限定,我国合格的合唱指挥人才就少之又少,优秀的指挥人才能够下基层,参与到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域的日常合唱团的排练工作之中的就更加凤毛麟角了。
笔者认为,高等音乐院校需要有所担当。在师资等方面力所能及的,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开设合唱指挥专业,培养更多指挥专业人才。正如杨鸿年教授所说“专业音乐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成为培养合唱指挥人才的主阵地,要高度重视,加大培养力度,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唱指挥专业人才为我国合唱事业服务。”同时,在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增加对于业余群众性合唱团体的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需知,专业合唱团体和业余群众性合唱团体无论是曲目的选择、人员的选拔,及至排练的全过程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同时,指挥专业学生掌握一定钢琴即兴伴奏和歌曲编配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笔者认为,高校更应该发挥其智力资源集中的优势,利用自身的良好平台、师资力量和广泛的学界影响力,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业余群众性合唱指挥的专题培训,广邀本领域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指挥家们授课指导。同时,通过这样同基层业余群众性合唱指挥们的直接沟通,可以真实有效地了解基层合唱团体的问题与需要,从而调整专业人才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适应业余群众性合唱的未来发展需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