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重现 好风长吟

2015-04-24蒲方

人民音乐 2014年10期
关键词:黄自育英合唱团

蒲方

立秋刚过,暑热未消,国家大剧院又迎来了盛况空前的第六届八月合唱节,此次汇集了来自国内外的9支优秀合唱团,为观众呈现风格各异并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9场音乐会。伴随着合唱节的正式演出,各种各样的合唱普及活动以及各地群众业余合唱团精彩的展演活动,即是全方位的合唱艺术展示也是多层次艺术教育普及。8月13日一支来自北京的老年合唱团的演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他们就是已有20年团龄的育英贝满合唱团,这一次他们带来的是仙乐风飘——中国近现代经典声乐作品音乐会,主要演唱了20世纪赵元任、萧友梅、青主、黄自、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聂耳、冼星海、马思聪、夏之秋、张寒晖、郑秋枫、孟卫东等作曲家的十多首经典声乐作品,特别是为了纪念黄自先生诞辰110周年,他们演出了全本清唱剧《长恨歌》,这对于一个业余合唱团,尤其是老年合唱团来讲,也是具有挑战性的。

说起育英贝满合唱团,必然会想到开办于150年前的两所北京老牌的教会中学贝满女中和育英中学,那也是西方音乐传入北京的重要地点。教会中学一向很重视学生的文娱生活,音乐及体育都是这两所中学的特长,而当时广泛在学生中开展的音乐活动就是合唱。合唱歌咏不仅成为两所学校的传统,也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49年后两所学校改名为北京市二十五中学和一六六中学,但合唱的传统并未间断,特别是从该校毕业的校友都很怀念学校丰富的音乐活动。于是在1995年,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毕业的校友为主重新组织起了育英贝满合唱团,由于他们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因此这个团的名字曾经叫做育英贝满老专家合唱团或育英贝满老校友合唱团。合唱团的艺术顾问于润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学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同时也是育英中学50年代校友,他曾在育英贝满老校友合唱团《合唱歌曲集》的“序言”中这样写到:“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我是育英、贝满合唱团的成员。……半个世纪前,这个合唱团在公理会教堂演唱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唱《黄河大合唱》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育英中学和贝满女中是两所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教会中学,有优良的音乐传统和高水平的音乐教师,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合唱团,解放后又得到发展。作为一个中学合唱团,其水准一直是一流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时育英贝满合唱团中的英姿勃勃的少男少女们,如今都已是两鬓白霜、早已年过花甲的老者了。但让我们欣慰的是,由于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大家又被合唱团这个纽带聚合在一起,又一次走进音乐这个神圣的殿堂,而且水平不凡。”

多年来,合唱团凝聚着老校友们的艺术热情,特别是校友中一些专业音乐家的参与使得合唱团的艺术水准有了保障,例如担任该合唱团指挥及声乐指导的温钰泽先生曾是1955届育英中学校友,60年代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70年代调入总政歌剧团,任声乐教员、演员队队长;还有担任钢琴艺术指导的赵莱青和黄佩莹两位老师也是50年代贝满校友,又都是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专业,具有丰富的教学及演出经验。当然,最为重要的艺术指导是该团特别邀请当代指挥艺术家、音乐教育家,现已97岁高龄的黄飞立教授。

赵莱青老师曾说:“如果没有黄先生,就没有合唱团的今天。他是恩师、慈父,更是合唱团的灵魂。”确实如此,自1998年黄飞立先生担任该团艺术顾问后,不顾自己当时已过80岁的年龄,坚持指点合唱团选曲、策划、排练,无论刮风下雨,黄先生几乎每次必到。即使在眼下黄先生已97岁高龄,仍经常出现在排练教室里。黄先生的每一次到场都是对这些老同志们的鼓励,而黄先生每一次认真的指教,又是赋予他们最大的支持和力量。自黄飞立先生来团指导后,合唱团演唱水平进入迅速提高和产生质变的崭新阶段。2002年,合唱团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夕阳红”全国老年人合唱大赛获得金奖,同年还荣获文化部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第三名。

黄飞立先生除了在合唱训练方面给予很大的帮助,在合唱团自身发展的定位上也给予高瞻远瞩的指导。针对这些七八十岁的老年业余音乐爱好者,黄先生逐步通过一个个作品、一次次演出机会,带动老同志们从中国经典艺术作品中寻找艺术的契合点。特别是该团一些团员来自老艺术家家庭,例如江桥老师就是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系系主任,黄自四大弟子之一的江定仙先生的女儿,还有陈敦秀老师是作曲家、黄自四大弟子中另一位陈田鹤先生的女儿等,这些关联使得合唱团对于演唱20世纪上半叶我国优秀声乐作品的兴致特别高,他们先后参与了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的“陈田鹤百年诞辰音乐会”和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江定仙百年诞辰音乐会”。此外,2012年底黄飞立先生还特为该团策划了“纪念马思聪、江定仙百年诞辰独唱合唱音乐会”,音乐会上合唱团演唱了马思聪作于上世纪40年代末的合唱套曲《祖国大合唱》,当年首演就是在马思聪先生与黄飞立先生共同排练演出的。无疑,黄先生不仅是这部作品的历史见证人,同时也是这部作品最佳诠释者。65年后的演绎为这部作品以及其他马思聪先生的合唱作品提供了可信赖的范本,其历史意义是相当深远的!

如果从合唱团演唱艺术水平来讲,今天活跃在艺术舞台上大大小小的专业及业余合唱团中,育英贝满合唱团并不算特别出色。但从这些年他们所演唱过的艺术作品,尤其是这些中国音乐史经典的声乐作品,他们的演唱风格及韵味都更为准确和得当。聆听他们的音乐会,不仅仅被他们努力演绎齐心合唱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被他们纯净、儒雅的声音所打动,更会被他们对歌词的理解和诠释,对歌曲艺术风格的把握所折服。记得音乐会刚开场时,音乐厅里嘈杂异常,甚至在合唱团已上场、马玉良老师报幕之后,观众仍安静不下来,但当《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歌声响起的时候,台下顿时安静了。合唱团的声音舒缓柔美,但又不失艺术品格,这无形中像一条通灵的“仙径”,带领着场内千余位观众缓缓步入艺术的盛殿。之后观众始终都聚精会神地聆听着一首又一首经典的作品,场内不断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合唱团员们对这些歌曲的热爱和崇敬。深深地透过他们的声音传达给了每个到场的观众,这才是真正的艺术!endprint

这次音乐会的主题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为纪念我国近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1904-1938)诞辰110周年,合唱团特别排演了全本的清唱剧《长恨歌》。清唱剧《长恨歌》是上世纪30年代初,黄自先生与韦瀚章先生为“国立音专”合唱课所创作的教材,它的剧情与剧词均取自清代洪异的同名戏剧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长诗,歌词文采优雅,戏剧情节跌宕,人物形象鲜明,也是黄自先生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由于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后,黄自先生也想借此剧中“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来批判当时政府不抵抗政策。从声乐艺术角度来看,这部作品较为充分地展现了独唱、重唱、男女声合唱、混声合唱等各种声乐演唱形式,虽然黄自先生未完成十个乐章,但目前的七个乐章中合唱分量相当突出。育英贝满合唱团是从去年开始排练这个作品,先后在去年秋冬两次公开演唱这部作品,排练中还特别搞了讲座,进一步从音乐历史及理论方面去研读这部作品。落实到排练,黄飞立先生一丝不苟,严格把关。例如第一乐章《仙乐风飘处处闻》,为了表现唐宫奢华的宫廷生活,黄自先生运用合唱声部的线条错位,构成多层音响混搭,合唱声部聚合变化比较迅速,音调中半音飘移,这些对于专业合唱团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掌握。另外,这些音调还要有机地构成戏剧场面,其中的内在节奏韵律把握是对指挥的考验。黄先生对这一乐章的认真细抠不得不令人敬佩!8月13号那场音乐会时可以说发挥得最好,旋律乐句的连接也最为合理。这部作品中还有两首男声四部合唱和一首女声三部合唱,都是各个合唱团经常演出的曲目,但要在全本清唱剧里演绎,随着剧情发展,始终保持戏剧的张力和节奏,也绝非易事。育英贝满合唱团的这次演出可以说是相当完美的。这无论如何都离不开黄飞立先生一次次谆谆教诲,也离不开指挥及合唱团员们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他们对艺术共同的追求和信念。

值得一提的是女高音歌唱家马梅、女中音歌唱家刘珊、男高音歌唱家金永哲,他们是长期与育英贝满合唱团合作的荣誉团员,此次音乐会还特邀一位年轻的男中音歌唱家於敬人,他们的演唱不仅在内容上贴合音乐会的主题,还在风格上对自己严格要求,特别是刘珊和马梅,她们演唱的《梅娘曲》、《我爱你中国》、《铁蹄下的歌女》、《玫瑰三愿》情真意切,艺术感染力极强。

或许是年龄上的距离较为接近,这场音乐会给人一种感觉:这些老人们演绎的不仅是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同时也是他们心中的青春年华,他们在歌声中焕发了青春,同时也引导着观众回到歌声中的那个年代。演出的当天恰是“八一三”淞沪之战77年的日子,主持人适时地通过报告音乐曲目,提醒观众莫忘国耻,牢记历史,观众的情绪不断地被歌声感染着,激励着。这不得不说也是黄飞立先生以及合唱团这些老人的愿望,通过他们亲力亲为,把民族的希望、经典的艺术传播给每一个观众。这些经典的艺术作品也必须通过这样认真和深刻的演绎,才可能给今天的人们以滋养、以启迪、以教化。育英贝满合唱团不仅带给我们一场优秀的艺术演出,同时带给我们一种良好的艺术品质。好风长吟,才能经典重现。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自育英合唱团
顾小晶坚守基层育英才
巍巍学府 作育英才
难忘的合唱团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毛茸茸合唱团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千古文章未尽才——黄自对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