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爱乌龟
2015-04-23林长华
林长华
在我国部分地区,龟被视为贬物,然而,台湾和闽南人对龟崇爱有加,不但不避讳,还把龟当作“福、禄、寿、喜、财”的象征,自古以来就有崇龟风习。
在闽南沿海地区有此传说:明清之际,郑成功募兵在东山岛操练水师,备战收复台湾。时逢酷暑,饮用水十分困难,这事令郑成功大伤脑筋。一天,郑成功在海边发现一只爬行的龟,他悄然跟踪至窝边。从龟喜湿的习性得到启示,即抽剑插地,命士兵掘井,果得甘泉如涌。至今当地人仍称这个靠海的水井为“万军井”, 龟的功劳广被铭记和传颂。
台湾和闽南人养龟玩龟之风甚烈,因为养龟不像养猫狗会污染家庭环境和传播疾病,而且龟能吞食蚊蛆、预测天气。笔者小时候在闽南东山岛关帝庙看过一只龟龄近百年的“赤米龟”,据说每逢天气异变,龟背湿度、颜色皆不同平常,在几十年前气象预报落后的年代,东山岛人称这只能预测天气的龟为“神龟”。
台湾和闽南人常用“龟龄鹤寿”“龟鹤延年”喻人长寿。做生日,有的谓之“做龟寿”,有的买龟送礼庆寿。不少做家长的给孩子起名也喜欢嵌个“龟”字,俗信带“龟”的孩子好养,如“阿龟”“傻龟”“白龟”“龟仔”……如果你在熙熙攘攘的街市大喊“阿龟”, 起码有几个掉头寻呼者。妇女爱龟及妆,甚至发明了一种象形的发式叫“龟鬃”,其状犹如头上栖着一只龟。这是民国前台湾和闽南成年妇女的一种流行发型。
渔家人如果捕到龟,不忍宰杀,把它放生。有的人家特意到市场买龟,在龟背刻上姓名、年份,然后放生,谓之行善积德。1937年,东山岛有艘渔船捕获一只放生老海龟,龟背上刻着“明万历”,算来这只龟已活了300多年了。
每年元宵节,台湾和闽南的一些寺庙供奉有米面蒸制的大小“红龟”,让抱着不同愿望的善男信女们以掷筊杯形式“乞龟”。乞,就是向“神”要求的意思。而乞龟所使用的“龟”是以祭品制成,有的是食品,有的是物品,并非活生生的龟。乞龟许愿时,在神像前燃三炷清香敬告神明,然后掷杯请神明赐准。如获成杯(一阴一阳)则将香插在龟背上以示“名龟有主”。
乞龟文化在台湾澎湖、宜兰最为盛行。澎湖元宵“乞龟”有个趣俗:“乞龟”归家的途中不可与人说话,即便遇到好朋友也只能点头微笑,据说否则会使乞得的心愿半路流失。乞得之物带回家后,通常供奉三天。如果乞到的是个“大龟”,必须敲锣打鼓运回家,供在家里,其间须每天上香参拜。仪式过后才能将“大龟”拆散,分送亲友或乡民“吃平安”,唯独“龟”的头部不能施予,以保留自家的祈愿而自享。
从2007年开始,台湾澎湖与闽南的泉州两地天后宫联合在泉州天后宫举行元宵“乞龟祈福”民俗活动,场面热闹非凡。元宵乞龟不但寄托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也是两岸乡亲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