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机支架断裂原因分析
2015-04-23焦丽陈德良徐向阳葛保红
■ 焦丽,陈德良,徐向阳,葛保红
某型柴油发动机用发电机支架在考核试验过程中发生早期断裂,服役时间约400h,在更换相同型号支架后试验继续进行。当考核试验结束后发现该支架于相同部位再次发生断裂。经了解该支架材质为优质20碳素结构钢,经热轧处理后直接铣削、焊接加工成形,直接投入使用。为了判明此次事故的原因,我们对前后两次的失效支架进行失效分析。
1. 理化检验
(1)宏观分析 该支架结构及断裂部位如图1所示,可见断裂发生于结构拐角处的支架耳部,裂纹与耳部垂直并贯穿支架壁厚,使耳部与支架主体完全分离开来(见图2)。
将断裂部位用丙酮清洗后观察(见图3),可见断口基本与水平方向垂直,无明显宏观塑性变形痕迹,为正应力作用下的结晶状脆性平齐断口。断面1/3范围可见深褐色锈蚀产物,属陈旧性断口,为早期断裂部位。其余2/3面积为浅灰色颗粒状,并伴有金属光泽,属新鲜断口,为最后断裂部位。裂纹源位于耳部边缘的A处。并可见以A点为辐射源的放射状条纹呈不规则扇形扩展,其扩展路径在锈蚀产物的作用下更为明显。
(2)化学成分检测 在失效支架上取样,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见表1。可见其各元素含量均符合GB/T699—1999《优质碳素结构钢》中20钢关于各元素的要求,说明发电机支架材质本身无质量问题。
(3)非金属夹杂物检测 按照GB/T10561—2005《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要求,切取并磨制金相试样,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纵向磨面,检测结果分别见图4和表2,可见该支架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符合相关技术要求。
图1 支架结构及断裂部位
图2 断裂分离的耳部
表1 支架化学成分检测结果(质量分数) (%)
(4)金相组织检测 在支架耳部取样并检测其金相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呈明显带状分布)。晶粒度为6~7级。根据GB/T 13299—1991 《钢的显微组织评定方法》中带状组织评级图:带状组织级别为:B系列4级(见图5),属于较严重的带状组织。
(5)布氏硬度测试 测得其布氏硬度为133HBW。因支架形状尺寸的限制,无法对其取样进行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冲击韧度等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只能从布氏硬度数值上初步了解其性能概况。但经以往大量试验表明:带状组织对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影响并不大,但却使垂直于轧制方向(即垂直于带状方向)的断后伸长率、断面收缩率,以及冲击韧度的值明显降低。
2. 综合分析与讨论
(1)带状组织的危害 从金相组织检测结果可知材料中存在明显的带状偏析。由于带状组织中相邻显微组织不同,性能也存在差异,强弱带之间必然会产生应力集中,因而造成力学性能的整体降低,并且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在外力作用下易沿带状组织发生层状撕裂,为材料的早期失效奠定了组织基础。
(2)消除带状组织模拟试验 我们按照20钢的常规热处理工艺对其进行正火处理,处理后的金相组织如图6所示,可见带状组织得到明显改善,说明该支架带状组织的成因是热加工工艺不当,但经过适当的正火处理可以改善和消除。
(3)综合分析 从支架外部结构的设计和加工来说,纵观支架整体形貌,可见加工粗糙,焊缝明显,随处可见刀痕和坑洼,说明整体加工质量欠佳。由图1中支架的结构和断裂部位可看出,断裂发生于横竖钢板的拐角处,此处原本就属于结构设计的薄弱环节,本应有用于减小应力集中的圆弧过渡区域,但却出现了明显的加工台阶,如此明显的机械加工缺陷无疑会造成应力集中区域,为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打开了通道。
从支架的整体加工工艺看,热轧钢板使用前并未做正火处理,也未进行相应理化检测试验,造成带有缺陷组织的原材料直接转入下一道工序。另外,支架钢板焊接之后也未做退火或正火处理,将不可避免地造成焊接残余应力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支架的脆性断裂进程。
3. 建议
第一,从支架的结构设计和加工上加大耳部拐角处的圆弧过渡区域,减小应力集中程度。第二,加大入厂原材料检验力度,避免不合格品流入。第三,改善热处理工艺,保证材料的热处理质量,避免出现组织缺陷。第四,对焊接件及时进行去应力退火,以保证产品质量。
图3 断口宏观形貌
图4 支架非金属夹杂物形貌
图5 支架显微组织
图6 支架正火后显微组织
表2 支架非金属夹杂物检测结果 (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