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印刷技术发展编年史

2015-04-22徐世垣

印刷技术·数字印艺 2015年3期
关键词:卷筒纸高宝单张

徐世垣

《德国印刷者》作为信息媒体伴随着印刷工业走过了120年的历程。一直以来,其记录了印刷行业众多技术发展,部分甚至是革命性的发展。本文以编年体形式,编选了印前、印刷和印后加工领域最重要的技术发展里程碑,以飨读者。

印前

1440年,书版印刷工艺开始:约翰内斯?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发明活字复制文字的系统方法(成批制成可再利用的印刷字体)。

1826年,法国科学家Joseph Nièpce发明金属版日光照相制版技术,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照相术。

1840年,电镀凸图版制成。

1881年,Georg Meisenbach发明线条网屏加网技术,一年后该方法获得专利权。

1886年,Ottmar Mergenthaler申请第一台“Blower”字模排版机和整行铸排机的专利。这种铸排机以“莱诺机”著称。

1930年,匈牙利人Edmond Uher发明第一台实用的照相排字机。“Uhertype”是照相排字机的第一个先驱者。

1953年,由德国人鲁道夫?海尔发明的电子刻版机出现在市场上。这标志着制版技术机械化的开始。

1954年,新式Linofilm照相排字机在纽约布鲁克林面市。4年后,电子显像管型的照排机在德鲁巴展会上展出。Linofilm属于第一台电子控制的照排机。这种光机制作文字使许多“黑色艺术的门徒”感到惶恐不安。

1965年,用数字电子产生字符的照排机Hell-Digiset面世。该机以明显的高效率宣告光机式照排机的时代结束。

1970年,凸版印刷开始采用光聚合物印版(感光树脂版)。

1970年起,复制扫描机替代立式制版照相机进行彩色复制。

1978年,开始引用克劳斯菲尔德公司的电子整页拼版系统。

1983~1985年,这段期间是印前革命性变化的年代:苹果Machintosh进入市场,使文字、图像整合步入桌面出版(DTP)时代。此外,Adobe公司研发Postscript页面描述语言,从而宣告照排系统结束。随着Linotronic 101面市,带有前置RIP的数字激光曝光系统替代了模拟UV曝光机。

1990年,互联网诞生。

1993年,在Ipex展会上展出了第一台计算机直接制版机,宣告胶印开始结束胶片和手工晒版的时代。这届Ipex展会也被视为数字印刷技术的诞生之日。同时Adobe公司开发出作为跨平台文件交换格式的便携文件格式(PDF)。PDF在印刷业中开始替代作为出版格式的Postscript页面描述语言。

2000年至今,把单个生产步骤联网的工作流程自动化时代开始了。过程描述的跨平台作业定义格式(JDF)与商业管理开始整合。此外,随着印刷生产(包括销售结构)与互联网连接,网络印刷、电子商务等概念成为印刷行业的伴随者。

2007~2010年,苹果公司以iPhone和iPad颠覆了电信和PC市场。它们与互联网相结合,对信息传播和出版产生了巨大影响。跨媒体或多通道出版的时代大幕开启。印刷厂不断提高自身成为媒体服务商的能力。

2014年,CIP4组织宣布XJDF为“下一代”的JDF。

数字印刷

1938年,美国物理学家和律师Chester F.Carlon发明了电子照相术,(静电成像)。他将涂有硫磺的金属版用静电充电,并用灯光曝光。在灯和金属版之间放置一块带文字的玻璃板。通过撒上石松粉,文字随即显现并被转移到蜡纸上。1940年底,Haloid公司(现今的施乐公司)获得在商业上使用这种方法的有限许可证。

1950年,第一台名为“Model A”的复印机面市。拷贝一页需要2至3分钟,共经历39个步骤。

1959年,“施乐914”开创了普通纸办公复印,每分钟可复印6页。

1970年,施乐的基本专利到期,从而促使其他企业开发新技术。例如,佳能推出NP-1100黑白复印机。

1973年,世界第一台施乐6500普通纸彩色复印机面市。

1975年,IBM公司推出第一台“3800型”激光打印机,该机常被用于打印连续表格。佳能公司仿效制成“LBF 4000”激光打印机,两年后施乐和西门子公司也研发出激光打印机。

1984年,Postscript页面描述语言的引用给静电成像技术以新的推动力,这种方法首次被用于印刷业。“Apple Laserwriter”成为1985年第一台Postscript激光打印机。

1985年,惠普公司研发出热喷墨印刷技术,并将“HP Tginkjet”喷墨印刷机投放市场。佳能公司用“BJ 80”喷墨打印机回应。1987年惠普推出第一台“HP Paintjet”彩色喷墨印刷机。

1988年,西门子公司首次介绍LED-Plus技术。LED打印机类似于静电照相激光打印机。QMS公司推出第一台“Color Printer 30”彩色Postscript打印机。

1989年,柯达公司以“Kodak XL 7700 Digital Continuos Printer”为名推出基于连续喷墨的数字印刷系统。随着桌面出版的发展,市场开始需要高产量的生产型打印机。当惠普公司介绍分辨率增强技术(RET)时,施乐以“Docutech”黑白打印机系列作出反应。

1993年,Indigo和Xeikon公司在Ipex展会上展出第一台“纯”生产型彩色数字印刷机。如果说,班尼?兰达公司的“E-Print 1000”单张纸印刷机基于液体着色剂工作,那么当时Xeikon公司已经将其“DCP/1”确定为卷筒纸印刷和使用干墨粉的静电照相方法。

1995年,奥西公司以其“9700”和“9800”大幅面印刷机首次将“工程复印技术”投入市场。该项技术使用的墨粉不用加热,而是随着印刷固定。

1997年,海德堡和柯达公司建立“Nexpress Solution”合资企业。目标是研发高效率彩色印刷机。两年后柯达将其数字印刷机和复印机业务卖给海德堡。

2000年,多比特 (Multibit) 方法可使每个像素有更多的灰级,显著提高数字印刷质量。惠普收购Indigo,美能达兼并QMS公司。

2001年,第一台Nexpress彩色数字印刷机可供使用。

2002年,施乐开发Smartpress“智印”技术,后来iGen3 (爱将3) 便是基于该项技术。美能达通过新的聚合墨粉将彩色激光印刷分辨率提高到2400dpi×600dpi。

2003年,柯尼卡公司和美能达公司合并为柯尼卡美能达公司。

2004年,海德堡公司从数字印刷领域退出,并移交给柯达公司的相关部门。后来柯达收购了赛天使数字印刷公司,因此建立了Kodak Versamark(柯达万印)品牌。

2005年,柯尼卡?美能达为大印量印刷生产推出bizhub多功能系列彩色激光印刷机。佳能以imagePRESS数字印刷机涉足专业彩色印刷领域,惠普在接收Scitex Vision后开发大幅面印刷机。

2 0 0 6年,奥西以G e m i n i -Technologie双子星双面打印技术继续研发其Copy-Press方法。

2007年,IBM与理光建立Infoprint Solution合资公司。

2008年,在drupa展会上,喷墨印刷系统成为焦点。富士胶片公司推出第一台B2尺寸的Jetpress 720单张纸喷墨印刷机。惠普公司也以Webpress卷筒纸喷墨印刷机瞄准报纸印刷市场。

2010年,Infoprint Solution公司完全转入理光公司。曼罗兰与奥西合作。佳能接收奥西。

2011年,海德堡与理光公司决定建立销售伙伴关系。

2012年,在富士胶片公司之后,还有其他制造商推出B2尺寸的单张纸数字印刷机:惠普推出Indigo 10000、网屏公司推出Truepress Jet SX、柯尼卡?美能达推出KM-1。高宝RotaJET 76卷筒纸喷墨印刷机首发。班尼?兰达公司以其未来的纳米数字印刷机引发drupa2012展会热炒。这项新技术的基础是水基纳米油墨,其颜料颗粒小至纳米。在展会期间,班尼?兰达还宣布与小森、曼罗兰(单张纸)或海德堡公司合作。此外,Xeikon和奥西公司预告名为Trillium或Infinistream的基于液体着色剂的数字印刷机将亮相。

2013年,佳能在Joh.Leupold包装印刷厂安装第一台奥西Infinistream数字印刷机。2013年底,Xeikon公司的Trillium数字印刷机进入Beta测试。

2014年,班尼?兰达第一台纳米数字印刷机计划交付使用(后来并没有完成)。

单张纸胶印

如果我们回顾过去,那么就从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书版印刷的“纪元”开始,也就是始于1440年。在此之前,11世纪,中国已经用活字印刷。12世纪在韩国也开始用金属活字印刷。确切地说,古腾堡发明的重要性不是发明书版印刷,而是成批用手工浇铸造作金属活字印版的书版印刷技术的开始。其发明的创新之处在于活字可任意复制。

1454年,第一部“42行古腾堡圣经”印刷成功。

1457年,在德国美因茨利用凸印金属版完成多色印刷。

1 6 5 0年7月1日,在莱比锡出版了世界第一份报纸,名为“Einkommende Zeitungen”日报。

1798年,阿洛伊斯?纳内菲尔德(Alois Senefelder)在寻找便宜的复制方法中发现了石印,并发明了石灰岩石印刷机。纳内菲尔德用油脂笔在石灰岩石版上绘制反向图文,在石版上滚墨时,这些绘制的部位吸收油墨,而所有其他事先用水润湿的部位排斥油墨。这种平版印刷为现代胶印技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803年,书版印刷者Friedrich Koenig在苏尔制成机械的、部分自动的木质古腾堡印刷机。

1814年,Friedrich Koenig的滚筒印刷机利用蒸汽机动力首次印刷伦敦“泰晤士”日报。

Friedrich Koenig和Andreas Bauer在维尔茨堡建立Koenig & Bauer(高宝)快速印刷机器厂,这发生在德国真正的机器时代开始前的25年。

1850年,铸钟工人Andreas Hamm在弗兰肯培尔建立一家机器厂,这就是现今海德堡印刷机公司的开端。

1861年,时任Koenig & Bauer快速印刷机器厂厂长的Andreas Albert和Andreas Hamm在弗兰肯培尔建立Albert& Hamm快速印刷机器厂。后来由这个厂发展成Albert-Frankenthal公司。

19世纪中叶,在法国产生第一台快速石印机。在巴黎石印机制造厂工作的Louis Faber和Adolf Schleicher二人,由于德法战争必须返回德国,并在德国欧芬巴赫建一家制造平版印刷机的工厂——现今曼罗兰公司的单张纸胶印部。

1871年,英国George Mann & Co公司成为欧洲第一个胶印机制造厂。

1898年,Albert-Frankenthal工厂的工程师Joseph Hauss和Alfred Sparbert二人在拉德博伊尔(东德)建立德累斯顿快速印刷机制造厂,后来演变为现今的高宝公司的Radebeul工厂。

1904年,两位先驱者同时作出同样的发现。美国人Ira Washington Rubel和居住在美国巴尔的摩的德国人Caspar Hermann相互各自为胶印方法奠定基础。Offset(胶印),源于英文“offset/set off”,这意味着油墨从印版转移在橡皮布上,再由橡皮布转印在承印物表面。由于印刷质量高,胶印方法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1911年,Faber & Schleicher公司在欧芬巴赫开始用“罗兰”名称制造单张纸胶印机(现今为曼罗兰单张纸印刷机公司)。

1914年,在莱比锡国际“书业和图形”(Bugra)展览会上展出海德堡立式平压平印刷机。

1922年,第一台“Planeta”单张纸胶印机在德累斯顿的拉德博伊尔出厂。

1932年,世界上第一台四色单张纸胶印机(Planeta-Deca)在拉德博伊尔制成。

1957年,世界上最大的印刷机制造厂在海德堡维斯洛赫建成投产。

1962年,海德堡开始制造胶印机(第一个型号:KOR,尺寸为40cm×57cm——由凸印机改造成胶印机)。

1 9 6 5年,世界上第一台“Variant4”机组式单张纸胶印机制成。

1967年,机组式胶印机的正反面印刷可转换装置获得专利。

两家美国企业(3M和Geipe),几乎同时在市场上推出第一块无水胶印版。

1970年,Miller-Johannnisberg(米勒)印刷机公司制造出双面胶印和干胶印(间接凸印)机。

1972年,带有油墨控制系统的罗兰800型胶印机(每小时达10000张)投入使用。

1974年,海德堡Speedmaster系列尺寸为52cm×72cm的72V型四色机投入使用。

第一台8色单张纸胶印机制成(由拉德博伊尔出厂)。

1977年,日本东丽公司推出其第一块无水胶印版。从那时起,Marks-3zet公司(欧洲第一家无水胶印版供应商)成为东丽的销售伙伴。

1986年,第一台高宝Rapida 104机组式单张纸胶印机面市(速度为每小时15000张)。

1987年,Presstek公司推出DI技术。

1990年,日本小森印刷机制造商推出全自动换版装置。

1991年,海德堡公司采用直接成像技术,研制成GTO-DI印版直接成像胶印机。

高宝公司接收Planeta印刷机制造厂75.2%的原始资本,并更名为KBAPlaneta公司。3年后高宝收购余下的24.8%股份。

1995年,海德堡推出Heidelberg Quickmaster DI印刷机。

1997年,为开发“74 Karat”计算机直接到印刷机设备(Computer-toPress),高宝和赛天使合资成立Karat Digital Press公司。

2002年,业界第一次采用KBA Rapida 162带翻转的8色印刷机进行大幅面印刷。

2004年,高宝首次推出KBA Rapida 205胶印机。

曼罗兰单张纸公司推出“Inline Foiler”连线冷烫技术。

2006年,曼罗兰单张纸公司新的“Direct Drive”直接驱动技术投入市场。

海德堡推出Anicolor技术(丽彩短墨路输墨装置)。

2 0 0 8年,海德堡推出新型Speedmaster XL 145和XL 162印刷机。

2012年,曼罗兰单张纸公司被英国Langley Holdings公司接收。

卷筒纸印刷

1866年,当时Times印刷厂业主John Walter III及其两位技术人员在1862~1866年制造成一台卷筒纸轮转印刷机。后来这台印刷机被称为“Walterpress”。从1869~1895年,Times印刷厂又制造了3台这种机器并投入使用。1885年这种机器添加了裁切和折页装置。

1873年,奥格斯堡机器厂在维也那世界展览会上展出一台按照“Walterpress”原理制造的卷筒纸轮转印刷机。同年该机用于在维也那出版的“Die Presse”日报的印刷。

1876年,维尔茨堡Koenig & Bauer机器制造厂将其第一台卷筒纸轮转印刷机提供给马格德堡日报印刷。

1885年,由R.Hoe & Co.公司为“纽约世界报”制成的第一台双幅宽报纸轮转印刷机投入使用。

1889年,第一台产自弗兰肯塔尔Albert & Cie公司的卷筒纸轮转印刷机诞生。

1907年,斯特拉斯堡的机器设计制造人员Carl Holweg发明苯胺印刷。

1912年,高宝公司推出第一台凹版轮转印刷机。

1912年,莱比锡Felix B?ttcher公司的Caspar Hermann推出第一台B-B式“Universal”报纸卷筒纸胶印机。

1922年,弗兰肯塔尔印刷机器厂开始制造卷筒纸胶印机。

1931年,MAN机器厂推出高速轮转印刷机,每小时可印25000份16页报纸。

1950年,由英国Witton-James公司和美国Cline Electric公司研发出全自动更换卷筒纸装置。

1954年,Windm?ller & H?lschers公司的第一台Olympia 1275卫星式柔性版印刷机在美国印刷玻璃纸。

1962年,MAN公司推出新一代“Lithoman”系列卷筒纸胶印机,用于在铜版纸上使用热固油墨印刷。

1974年,高宝公司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Jumbo-Courier报纸轮转印刷机销往比利时Gazet van Antwerpen出版社。

1989年,世界第一台Albert Alfra CX网纹辊胶印机用于多色报纸印刷。

1994年,由瑞士Wifag和ABB公司研发出的报纸轮转印刷机第一台采用无轴驱动装置。

1999年,高宝公司在Ifra-Expo 1999报业展会上展示KBA Cortina无水胶印的构想。

2004年,世界第一台KBA TR12B凹印轮转机诞生,该机宽度达4.32米,是当时最宽的轮转印刷机。2004年秋季,该机在纽伦堡Maul-Belser印刷厂投产。

2007年,曼罗兰在报纸轮转机上安装了全自动换版装置,通过机器人手臂换版。

2009年,第一台Goss Sunday 5000型96页商业轮转印刷机在意大利Grafiche Mazzucchelli印刷厂投产。

2011年,高宝与当纳利印刷集团宣布合作开发数字印刷解决方案。RotaJET卷筒纸喷墨印刷机在drupa2012展会首次亮相。

印后加工

装订的历史大约从第5世纪开始。这个时期的书壳大多由板材(木材、银或金)制成,这些板材多用皮革包裹或装饰有花纹。这个时期的装订只在教堂和修道院进行。

用手工浇铸制造活字印书技术,以及从1440年起由古腾堡发明的印刷术,不仅彻底改变了书籍印刷方法,而且也改革了装订方法。这个时期装订工几乎出现在所有较大的大学城和商埠中。装订厂是纯手工操作,直到19世纪才开始在所谓的蒸汽装订厂进行机械生产。但是,当中央传动系统通过传输将动力传到更多的单机时,蒸汽力必须让座给高效率的电动力。

19世纪70~80年代,德国吕贝克人Hugo Brehmer以众多的发明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1873年他发明了铁丝订书机,1875年发明了书籍装订机。当时这两种机器在印刷机器制造方面是一场革命,因为以前只是线缝,而且大多通过缝书压框完成。1884年市场上推出“梭子式锁钱订书机”。

1990年,August Kolbus(科尔布斯)开始制造名为“Rupert”的扒圆和起脊机。

1908年起,Bautzner Industriewerk公司(现今Perfecta公司)专门制造裁切宽度超过1米的切纸机。封闭式的快速切纸机是当时革命性的改进。

1918年第一台带有机械式重复裁切装置的切纸机诞生。

1930年,Kolbus推出三翼上书壳机。该机通过传输翼保护易受损伤材料的传送。

1939年,Emil Lumbeck首次成功使用所谓的Lumbeck冷胶黏装订。

1947年,Polar(波拉)公司制造出第一台电气控制的单面快速切纸机,几乎彻底改变了切纸机的制造。

1949年,Kolbus在市场上推出KS装订布料剪刀机。该机按照纸板圆盘剪刀机的形式工作,但更容易制造,利用其可调的进给量进行纵横剪切,并将书壳料卷分切成所需要的单件。

1950年起,装订技术开始向胶订进军。

1951年,Kolbus在第一届drupa展会上展出KD型自动制书壳机。

1954年,Polar公司研发出欧洲第一个切纸机气垫台。同年,Hans Müller机器厂在市场上推出第一台BSV全自动小册子骑马订机和把装订机与三面刀联接成整个系统的输纸机。第一台使用水基胶黏剂的自动胶订机Rotor-Binder RB2由Hans Müller机器厂投入市场。

1956年,Hans Müller机器厂首次使用同步订书头专利。

1957年,Polar公司展示第一台带固定安装升降纸堆的切纸机。同年Perfecta公司开发出液压装置。

1962年,Kolbus第一条全自动书籍生产线彻底改变了书籍生产。该生产线每分钟可生产36本书。

1967年,MBO公司首次推出混合折页机,一年后推出第一台栅栏式折页机。

1969年,Hans Müller机器厂开发出世界第一台交叉堆垛机。

1972年,Kolbus在drupa1972上展出“Compact”生产线。该生产线将3个机器单元联接成7.65米长的整机,每分钟出书25本。从此,模块式设计的机器配置时代开始。

1977年起,业界开始使用微处理机控制印后加工机器。同年,Wohlenberg公司在drupa展会上展出第一台带屏幕显示的快速切纸机。

1982年,Kolbus公司在市场上推出HD 150三面刀切纸机。这是第一台可以同时裁切三面书芯的三面刀。

1984年,Kolbus的KM 470 Ratiobinder无线胶订机利用新的夹子技术工作。海德堡推出“KD Compact”第一台带电子折刀的混合折页机。

1999年,马天尼公司在drupa1990展会上首次展出Selective-Binding- System(选择性装订系统),该系统用于目标群众特定的杂志和目录装订生产。

1995年,随着Kolbus公司推出采用机器控制技术的Copilot系统,印后设备向缩短装调时间和操作者可视化方向发展。

2000年起,第三代PUR热熔胶投入市场。此外,单个生产步骤向数字化联网方向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作业定义格式JDF开始进入印后工作流程。

2004年,印数越来越少,对装订机器提出新的要求。马天尼公司为工业化、数字化的书籍生产推出SigmaLine解决方案。

2008年,海德堡印刷机公司在drupa2008展会展出带有自动直角对折功能的KH 82 Stahlfolder折页机,该机装调时间很短。

2012年起,在drupa2012展会上展出的印后加工系统均具有高度自动化水平,装调时间较短、灵活性强。印后加工己达到较高的工业化水准。

猜你喜欢

卷筒纸高宝单张
CHINA PRINT 2017完美收官百年高宝再创佳绩
drupa 2016:自2000年以来最好的德鲁巴展会
高宝2015年超额完成目标订单大幅增长
声音“吹”蜡烛
1960年版红1角钞单张涨了7万倍
会摇耳朵的小白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