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业良机”来了?
2015-04-22
尽管政策暖风频吹,去库存压力也是与日俱增,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加快销售和资金回笼均是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第一要务。
“3·30”超出预期的新政发布之后,楼市经历了激情而不安的一周:中介通宵达旦地给客户打电话;门店签单的屋子里人都挤满,只好到咖啡厅签合同;房企宣布24小时不打烊;土地市场出现难得一见的“百轮举牌”。
那么问题来了,激情72小时之后,春天真的来了吗?2009年的火热还会再现吗?从业者的信心和真实的市场之间到底距离有多远?
梦回2009?
3月30日,央行、住建部、银监会宣布:二套房贷最低首付比例降至四成。财政部明确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免征营业税。在三天前国土部与住建部刚刚联合发文,从土地供应及用途调整方面稳定楼市。密集的楼市新政的累积点燃了市场热情。
据链家地产测算,目前北京二手房市场上约有16%的购房者需要交纳营业税,如果营业税五改二政策落地,缴纳营业税的占比可能要降低到8%,整体购房者的负担将会有所降低。
与此同时,此次二套房首付比例直接下降到40%,回归到2010年以前水平。以总价100万元的二手房来说,首付金额可下降30万元。
历史似乎在重演。2009年当时的楼市政策包括:“契税税率下调、房贷利率7折优惠、最低首付款比例两成、个人购买超过2年(含2年)的普通住房免征营业税”等政策纷纷实施,到2009年年底,因为楼市上涨得太疯狂,才不得不出台调控政策收紧。那么,在今年一系列政策红利的刺激下,楼市走向会如何?
业内人士认为,从取消限购、放松限贷,到公积金新政、央行降息以及调整普通住宅认定标准等,政府的举措无一不是瞄准释放需求、刺激消费,以往以打压需求为主的行政化调控政策陆续退出历史舞台。目前来看,公积金方面的政策是出台最密集的,但是单纯依靠公积金政策来刺激楼市需求具有不可持续性,因为各地的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都相对紧张,对楼市成交的刺激有限。如果能够以降低税费的方式推出,在契税上、营业税上给予适当减免,或许能起到更大的连锁反应。
同时,与2009年相比,库存高企、市场分化严重、土地等成本居高等问题的存在,已经让楼市的基本面完全不同了,即使有众多政策红利,但今年经济增速持续走低,使得购房者整体信心下降,观望情绪浓厚,行业整体回暖仍有待时日。今年政策“暖风”或将持续吹,回暖的大势明显,但想惊天大涨恐怕有难度。在此情况下,对发展商而言,楼价上涨的幅度一旦抵消政策利好带来的购房成本下降,对需求的释放就是个打击;而对买房人而言,是选择继续观望直至政策利好出尽,让购房成本下降,还是趁着回暖大势未定房价上涨之前出手,也是要好好思量的。一场新的博弈又将开始。
接盘“良机”
中国人有句俗语:看菜下饭。投机者往往喜欢以小搏大;投资者看中的是资本回报,有钱投,却回报时间表无期,舍不得出手;刚需者,才是这一法则的坚定执行者。
从去年9月底开始的利好政策大多最利好刚需者,如今,刚需的购房成本可以说是最接近低位的时候了,何出此言?
限购依旧没有完全松绑,曾经的房地产投资者或许还没能套现呢,即便二手房满两年可以免营业税,但若干年前高位买进的房子,恐怕现在没有涨价甚至还下降了。目前全国商品房供应量远远大于需求量,尚处于去库存化阶段,房价上涨的预期尚不明朗,投资者哪舍得大规模进入?尤其是哪舍得将赚来的微薄利润交给银行?
相反,房贷利率两次下调,满足一定条件二套房可以作为首套房,即便仍有房贷款的二套房购买者也可以享受四成首付,无论如何都在为刚需者减负。目前房价未涨,供远远大于求,成交量还未见明显增加,许多楼盘仍以打折、一口价促销。
仅以“3·30新政”出台前后对比算一笔成本账。刚需买二套房面积为130平方米的房源,单价5000元/平方米,总价65万元,按照“3·30新政”之前政策,首款最少六成39万元。现在则可以付四成首付,首付款为26万元,比此前少了13万元。
看菜下饭,如果你是该刚需者,手上握有30万元现金,“3·30新政”如果没有出台,你会马上出手还是延迟购房计划?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已经很明确。
我们往往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成本:房贷利率上下浮动比例。尽管目前还没有大的变化,但从全国市场来看,一些地方开始松动,从以前在基准利率上浮5个点、10个点,甚至20个点到现在出现了9.5折、9折,甚至有低至7折的下浮利率。当然要等到普遍下浮七八折的利率再出手,或许会错过了很多机会。
当然还有另一个变数,目前股市正在不断上演着涨停大戏,人们对当前的股市的信心远远大于楼市,逐利的资本断不会撤离股市而选择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楼市,或许也影响一部分刚需者的入市。然而,没有人怀疑系列政策和当前环境对刚需者前所未有的利好。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我国城镇住房价格已经明显超过刚性住房需求支付能力,使得刚性住房需求对房价变化高度敏感,房价小幅上涨就可能会将大部分刚性住房需求排除在外。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配合地方政府刺激政策适度降价销售,才有可能刺激刚性住房需求释放,加快住房去库存化进程。不仅如此,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也存在持续上升去库存压力。
截至2015年2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3922万平方米,比去年末增加1753万平方米,库存继续增加。由巨大库存所引发的巨额资金沉淀,已导致个别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条断裂。
尽管政策暖风频吹,去库存压力也是与日俱增,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加快销售和资金回笼均是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第一要务。
而对刚性住房需求而言,既没有“追涨”能力,那就请不要轻易放弃低价“接盘”良机。
后续政策还需“加把火”
在多位银行业内专家看来,降低二套房贷首付比例执行起来并不困难,但是降低二套房贷利率则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经营利润,银行并不愿意给出过多优惠。
“银行1年期商业贷款利率5.35%,打9折是4.8%,与现在银行的资金成本相当甚至还要低,现在银行的资金成本高达4.8%、4.9%。”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最近3年,央行对于利率仅给一个上限或下限,就是要让利率市场化,由各银行差异化自主定价,而不像以前,每个银行都一样。
交通银行总行研究员夏丹表示,“两次降息后现在约8.6折为贷款盈亏平衡点,再调低银行就不赚钱了。”各商业银行对住房贷款利率优惠的按兵不动,从去年930号文就有体现。彼时,央行曾提出,首套房贷利率最低可打7折。然而至今,仔细调查不难发现,各银行给出的利率优惠还是9折居多,尽管市场中有一些银行给出了首套房贷利率8.8折优惠,但也附加了各种条款才能拿到。
不过,鲁政委表示,个人抵押贷款在银行各类贷款资产中,质量还是最好的。从风险权重上看,个人抵押贷款只有50%的风险权重,普通企业贷款则高达100%。如果给企业的贷款利率和个人的贷款利率相当,银行肯定还是更愿意贷给个人。
“银行有没力去执行这个首付比例40%的最下限,这是银行存贷比、风险偏好、资本充足率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用行政力量要求银行进行支持的话,效果恐怕有限。”招商银行总行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表示,金融政策应该还有后招,央行释放流动性是大势所趋,除了常规的降准、定向降准等手段外,会继续推进新型货币工具的运用。
事实上,没人可以精准地预测未来,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必定会变得不同。
链接
置业参考
·确定买房区域
买房子不单单是自住,还希望自己的房子能够保值增值。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一套房产的同时,带着投资的眼光与智慧,选择有发展前景、能保值增值的房子。
如何判定一个楼盘的发展前景?业内人士认为,买房就是买预期、买潜力,若想让自己的房子有较大升值空间,就要看看房子所在区域的发展走势。
资深人士认为。城市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基本代表了楼盘今后的发展空间。购房者在选房时,最好看看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还要多看看城市规划等部门近几年有什么新的规划,比如新城和新区规划、重大投资项目、交通新规划和布局等等,选择较为适合自己以及发展需要的区域买房。
·选择实力房企
面对同质化产品严重的市场现状,购房者如何选择?事实上,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不太明朗,因此,购房者最好选择有实力、有资质的品牌开发商,这样相对有保障。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在2014年里,因为市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而导致部分房企出现危机,而在未来,类似的情况还会不断上演,这是因为未来市场法则已经不再适合“玩票”性质的房企生存,但这类房企数量目前仍有不少。
城门起火,殃及池鱼,房企因为资金等出现问题,可能导致企业的重组或者倒闭,因此对于已经买了房但尚未收房的业主来说,则面临着巨大风险,轻者无法按期拿到钥匙,重者极有可能面临购房款打水漂的悲惨结局。
所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提醒购房者在选择项目时,尽量多打听一下开发商当前的运作情况,比如有多少项目在开工,其他地区项目进展情况,公司整体资金实力等等,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多做比较有必要
春节前楼市降价信息满天飞,而要真正享受到实惠,这需要学会选择。
眼下楼市促销大戏仍然方兴未艾,优惠、折扣满天飞,年底是出手置业好时机。面对层出不穷的购房优惠信息。购房者更需保持冷静,不要只看到短期利益。
如何判断优惠信息的真假?购房者可以先打听一下前段时间的房源价格,再比较一下周边在售楼盘价格,综合比较后辨别优惠高低。再做决定。
同样的道理,二手房市场上也充斥了不少“跳楼价”、“出血价”等优惠房源信息,购房者也应该学会判断这些信息的真伪,而不是仅凭中介报价就做出购买的决定。
对于二手房源来说,判断其报价是否合理。只需找到同地段、同类型的房源,就其报价进行对比即可,即使参照的房源略有不同,找到相似的地方,也可以评判出房源报价情况。
·配套服务不忽视
看周边配套,是置业中的必修课。配套设施跟不上的楼盘,无形中会增加业主的生活成本。例如交通、教育、购物、医疗等费用增加,消费者如果从居住舒适度和生活成本等方面考虑,配套全和不全的楼盘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因此,为了减少入住后的麻烦和不便,购房者最好在购买前到所选楼盘的周边多看看、多对比、多打听,并征询周边及入住后业主的意见和建议,买房前多费些精力,对今后的居住品质和生活质量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