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淘”何时休

2015-04-22郭霞

商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海淘购物消费

郭霞

面对海淘热,值得反思的是这样一个近14亿人口、每年新生儿达到2000万的庞大市场,该用怎样的商品去满足它。

2014年,中国出境人数超过1亿人次,境外消费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根据媒体报道,2015年春节期间,中国游客在日本的总消费金额达到60亿元人民币,其中,“扫货”花费至少30亿元。

与出境消费不同,海淘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另一种购买海外商品的途径,随时都能下单的境外购物网站,成了最佳选择。根据统计,2013年一年,中国消费者在海外网站上的消费额达到330亿美元,现在通过海淘,国人坐在家里就可以用消费“拯救”世界。

全球买买买

消费在近年来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始于1980年代的第一次消费周期,大约延续了10年,其主要标志是以排浪式消费方式在城市普及家电商品,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居民家庭。进入1990年代后期,城镇居民进入消费升级的资金积累期。进入新世纪,汽车、电脑、高端电子产品逐步进入城镇居民家庭,住房需求也开始膨胀,城镇居民消费从千元级向万元级、10万元级消费发展,农村从百元级向千元级、万元级消费发展,这些都具有较明显的排浪式消费特征。

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这也是海淘兴起的一个深刻原因。在2003年前后,网上购物兴起,当时,海淘和代购在网购中连1%都不到,2014年,这个数字增长到5%~7%,而有机构预测,2018年,海淘和代购在网购中占比将达到15%,每100个网络购物用户中,就有15个海淘用户。

近年来,国人出境购物,在奢侈品店排队抢购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奢侈品消费是出境旅游购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此不同的是,海淘更多地倾向于大众消费,根据统计,护肤美妆、婴幼儿食品、服饰、保健品、电子产品五类消费品是最多用户购买的商品。美国的车厘子,70%都是卖到中国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奶粉,日本、韩国的儿童零食,德国的厨具等等,都吸引了大批的中国“粉丝”。

在“海淘客”们看来,海淘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既不想在国内专柜购买价格昂贵的进口商品,又想拥有高品质的生活,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对国内商品质量的不信任,这促使他们纷纷转向海淘。

王乐乐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海淘达人”,她自2010年左右试水海外购物,到在网上发表海淘攻略,再到注册“海淘帮帮主”微博,已经引发了极大的关注,目前,“海淘帮帮主”微博粉丝数量已经超过24万,打开她的微博主页,商品五花八门,慢跑鞋、婴儿床、保健品、儿童温度计、咖啡杯、电子产品等等无所不淘。王乐乐还注册了工作室,专门制作了亚马逊中文导航网,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为更多的海淘客提供帮助。

实际上,最早的海淘客就是准爸爸、准妈妈和新爸爸、新妈妈们,奶粉、尿布、婴儿食品、玩具等等都购自海外,大有“全世界养中国孩子”之势。“一方面,是对国产商品的品质不信任,另一方面,进口商品专柜和专卖店的价格高昂,所以我选择给孩子海淘辅食。”一位新晋妈妈表示,而海淘的婴儿辅食,价格大约只相当于专柜的1/3,可谓“物美价廉”。

发展到今天,除了“奶爸奶妈”,更多追求生活品质的人加入了海淘大军,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可能拥有一个大到烤箱、面包机,小到一块抹布、—瓶可可粉的海外商品。从材质、工艺到一些贴心的设计,这些漂洋过海来的商品,正在征服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

随着技术和风险的障碍被突破,海淘更是变得轻而易举,过去要填写信用卡资料,而现在只要有支付宝就可以,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超过2000个国外购物网站支持支付宝付款,甚至可以给麻省理工大学等300多间名校交学费。2014年,“黑色星期五”海淘网站“洋码头”上,北京一位女士1分钟内花12万元购买了钻戒。“北上广蓉渝”消费额位居前五,每14秒,就有一个coach包包被购买。支付宝发布的2012-2013年海淘用户数据报告显示,国内消费者海淘消费规模同比增长117%,高于国内网购64.7%的增长速度。在杭州有一位最牛海淘客,一年消费了316.4万元,中国,已经变成了“全球买买买”的庞大消费市场。

“中国制造”从大到伟大

消费在改变,生产也需要相应地做出改变。

日本电饭煲蒸出的米饭粒粒晶莹,德国的铸铁锅炒菜没有铁腥味还容易清洁,韩国的护肤品保湿滋润不含激素,美国的慢跑鞋轻盈透气结实耐穿……这些“靠谱”的“洋玩意儿”在征服中国消费者的同时,也在中国这个大市场收获了更多的价值。

海淘反映出的是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这种需求不能由“中国制造”满足,海淘便会一直持续。“中国制造”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裂痕,需要中国制造业刘优质产品的探索,对研发、设计的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产能空前提升,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波近日发文表示,“同样的一个商品,我们的企业家们以令人惊讶的成本控制能力——包括原材料成本、制造工艺成本、劳工成本、土地成本、税务成本以及环境治理成本、营销成本等等,硬生生地打垮了一个又一个领域的国际竞争对手,造就了Made in China的神话。”

曾经中国最大的彩电工厂——四川长虹前董事长倪润峰更是总结过一个“30%生死线”的竞争规律:在同等功能的前提下,长虹彩电必须比日本和欧洲品牌便宜百分之三十,这是必须守住的“生死线”。

多年来,“中国制造”就是这样成为了全球第一大,但时至今日,压低成本,用“价廉”来赢得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制造”亟待从“大”走向“伟大”,这就意味着,品质,而非价格成为了人们消费中更多考虑的因素。

吴晓波总结了当今“数以亿计的中产阶层人士”的消费特点:他们是典型的性能偏好者,对商品的品位、品质、品牌有着较高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品牌忠诚度,愿意为高品质埋单。并且,这部分人群笃信商品的定价与成本无关,而取决于消费者心理的价值认同。“一只小坤包是用真皮还是人造革制成的,与它的标价是3万元还是1000元无关,那些订购一只12万元苹果智能手表的尝鲜者,对手表配件的制造成本毫无兴趣。”

要取得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认同,无需出境,也无需海淘就能买到媲美国际水平的商品,消费倒逼制造业升级的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除了要求中国制造业企业在研发、品质上的提升,更要求品牌的打造。有业内人士认为,很多中国产品质量并不比国外产品差,但很大一部分中国制造业企业仍然停留在贴牌代工的阶段,未能将自己的产品打造成消费者认可的品牌。“从智能马桶的技术上来说,中国的企业并不输给国际品牌,但在品牌认知度上确实有明显的差距。”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卫浴分会执行会长王建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要想留住消费者,必须紧跟市场的新兴需求,强化品牌意识,而不能止步于模仿和代工。

作为“中国制造”的升级版,“中国制造2025”战略就体现了制造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的特点。品质型消费在主导着中国甚至全球的生产格局,量与质,是中国制造的一体两面,只有量与质的均衡递进,才能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面对海淘热,值得反思的是这样一个近14亿人口、每年新生儿达到2000万的庞大市场,该用怎样的商品去满足它。

猜你喜欢

海淘购物消费
国内消费
我们为什么选择网上购物?
圣诞购物季
跨境电商迎大考:“海淘”纸尿裤告别免税时代
海淘鏖战
新消费ABC
不可错过的“购物”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