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时代的电子消费

2015-04-22宋鑫陶

商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雷军电视机电子产品

宋鑫陶

有人说,我国电子产品大众消费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社会正进入以小众化、个性化为特点的“精英”消费时代。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消费理念,有着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意愿,人们试图通过自己所购买的产品来品评别人、彰显自己。

2015年年初,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做了一个关于今年消费计划的调查。在2062位参与者中,57%的人选择购买质量更好的日用品,41.4%的人选择了电子产品。

电子消费渐成主流,一方面说明民众购买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在提示社会正进入以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消费的新时代。

选择,意味着不同

格力开始做手机了!

3月18日,在中山大学,格力电器掌门人董明珠在讲坛上突然掏出了印有格力LOGO的手机,一时间引发了场内外的纷纷议论:格力什么时候开始做手机了?

两年前的“10亿赌约”,人们还记得。2013年12月12日,在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大奖现场,董明珠表示,如果5年内小米营业额击败格力,她愿意输给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10亿元。

先把赌约搁置一旁,人们更记得今年年初,董明珠在深圳卫视的一档财经节目《百佬会》中说,“我要做手机,分分钟,太容易了”,“做手机肯定会超小米。”

那么问题来了:你会买格力手机吗?

有人说,“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对于消费而言,“人们因为不同的消费,而成为了不同的人。”

在2007年第一代iPhone问世的时候,乔布斯说,“我们将重新定义手机”。那时候的手机市场还是诺基亚的天下,待机时间长、价格便宜、质量好、售后服务好、耐摔,据说还可以砸核桃。

然而iPhone逐渐改变了一切。这款被认为具有革命意义的智能手机,因为更大的屏幕、更简便的操作方式和更好的操控体验,不仅重新定义了手机,更开启了关于智能手机的一个新时代。以至于,我们如今拿起任何一款国产手机,似乎都能或多或少看到iPhone的影子。

8年过去了,iPhone从第一代到了第六代,还出了iPhone 6 Plus。它也成功地替代诺基亚,变成了几乎人手一部的“街机”。

在不久前公布的《中国品牌消费者满意状况大数据研究报告》(2014年度)中,iPhone在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满意度排行中,仍然高居榜首,排在第二、三位的是联想和小米。

回到雷军和他的小米手机,2010年雷军创办小米公司时,他就“怀有创办一家伟大企业的梦想”,“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做出用户愿意推荐给朋友的产品”。市场销售的数据证明,他成功了。

数据显示,2014年小米手机出货了大约6500万部。在2015年3月的小米手机全球供应商大会上,雷军说,小米手机今年的发货量目标是8000万台到1亿台。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买小米?很多人都将其归因于雷军成功的“饥饿营销”模式,但殊不知再好的营销模式如果脱离了产品本身,也是不可持续的。

对消费者而言,他们更多看重的是小米的性价比。通常,人们在购买产品时,都会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购买。更直白的表述就是:同样的配置,小米的价格相对更便宜;同样的价格,小米的配置相对更高。

如今的电子消费市场早已不是卖方市场,而是买方市场。仅国产手机市场上就充斥着小米、华为、魅族、酷派、中兴、联想、HTC等品牌厂商,更遑论市场上数不清的山寨品牌。

中兴曾对亚太市场做过调查,在“消费者是否关注产品配置”问题上,他们发现泰国、印尼等东南亚消费者非常在意,而印度消费者并不看重;对于“消费者喜欢什么功能”,香港地区和日本的消费者重视好玩、社交,喜欢创新的分享技术,而泰国和印度的消费者则更关注音乐、Hi-Fi音效或语音控制等要素。

竞争,让选择变得更多样,也让选择变得更艰难。

当下,随着大众购买力的提升,手机之间简单的价格差异已不能用来评判人与人之间购买能力的高低。在人手几部手机的时代,是选择iPhone等国外知名品牌,还是选择华为、小米等国内新品,只是代表了人们不同的消费观念。

愿望下的消费升级

过去,电视机曾是中国家庭的奢侈品,一个村庄也才有一两台。1958年,中国生产出第一台电视机。在那个年产量只有200台的年代,电视的售价高达700元,据说这相当于一个“铁饭碗”职工两年的工资。

随着1987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电视机开始从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更是一度跻身当时时兴的结婚“三大件”(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之中。

但那终究是个物资匮乏的时代。1985年1月20日,浙江召开“万人赞”厂长(经理)评选活动授奖大会,15位厂长(经理)当选,时任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的冯根生就是其中之一,奖品是一台14英寸的彩电。“拿回家舍不得用,想孩子结婚时用”,因为怕被偷,冯根生把它藏在了床底下,但“过了三四年,14英寸彩电被淘汰了”。

30多年经济飞速发展的成就之一,就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购买能力提升了,生活质量上去了。在“中国制造”蜚声海内外的同时,一轮又一轮的消费周期让我国的消费品市场彻底告别了短缺时代。对于电视机而言,它已经连必需品都不是了,而是逐渐沦为人们生活的非必需品。

当一件东西不再是必需品的时候,供需变化带来的改变之一就是,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Doneger集团时尚总监Rosenne Morrison就认为,现在各个层次的消费者在考虑支出时都更为谨慎,质量比数量略胜一筹,成为人们考虑购买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开始理智消费,并仔细考虑他们所购买商品的最终用途,以免过度消费。”

在现在的年轻人眼里,手机、电脑和iPad似乎才是必需品,那么对于几成摆设的电视,他们的消费诉求又如何?

尼尔森和长虹公司联合调查的一组数据显示,在2009年至2013年,电视的平均月使用时间从94小时降至39小时,而消费者全年观看视频的时间却从169小时增至532小时。

这是一个移动互联的时代,传统的电视生产商迫切需要一种新思维的引领,将消费者重新拉回到电视前,而在乐视、小米等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加入这一竞争领域的今天,它们更无退路。

据悉,2014年智能电视的出货量是3110万台,智能电视渗透率为58%。其中,乐视电视和小米电视的份额分别为150万台和30万台。2014年,智能电视上市机型达到832个,占总上市机型的61%。据说,腾讯的马化腾早就“蠢蠢欲动”,也要涉足智能电视了。

2014年1月18日,长虹推出了我国首款三网融合智能电视新品——CHiQ电视。据悉它的最大特点是记忆用户喜好,能感知用户情绪。CHiQ电视产品经理王鑫说,“只需一键操作,大屏(电视)上的视频节目即刻出现在小屏(手机或者Pad)上。”

一年之后,长虹又推出了全球第一台移动互联电视——CHiQ二代。像当年iPhone重新定义手机一样,长虹董事长赵勇说,CHiQ二代是为85后打造的,为85后重新定义了电视。可以这样解释,“有移动芯的CHiQ二代智能电视,相当于一个智能电视芯加上一个堪比主流手机的移动芯,基于移动端的应用可完全平移至电视,实现无缝对接,不但让用户不用离开移动互联世界,还极大地提升了电视的运行速度,这也意味着电视将进入移动互联生态圈的中心。”

但不论是乐视电视、小米电视,还是长虹CHiQ二代,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着较强的人机交互功能,与信息消费时代接轨,并更注重用户体验。

事实上,在信息消费新时代的年轻人眼里,没有互联、互动的电视机更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消费升级的愿望下,人们越来越重视体验,他们更看重的是使用,而不是拥有。这是时下人们消费电子产品的又一个理念变化。

大众消费时代结束

1965年,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预言,每隔18个月左右,芯片制造技术的改进就会使芯片的性能提高一倍,而价格下降一半。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它告诉人们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有多快。

半个世纪过去了,摩尔定律仍然有效,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似乎更快了。当下的年轻人一两年就会换一部手机,有的一年换好几部。人们再也不会像几十年前那样,买一台电视可以放在家里看20年。

有人说,我国电子产品大众消费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社会正进入以小众化、个性化为特点的“精英”消费时代。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消费理念,有着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意愿,人们试图通过自己所购买的产品来品评别人、彰显自己。

在信息消费时代,对电子产品的消费体现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某种变化。贵的不一定是对的,而选择本身就意味着不同。

猜你喜欢

雷军电视机电子产品
钻进电视机里的人
帮孩子减少对电子产品的迷恋
我国小型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模式
神奇的电视机
雷军的汽车探戈
雷军的小米帝国
雷军:40岁的时候别忘记18岁的梦
一辆自行车,为何拿到雷军投资?
最早的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