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琴作品刻画人物的处理手法
2015-04-22张瑾
张瑾
【摘 要】人类始终把音乐当作是倾诉自己内在情感以达到与人交流的一种“载体”,从每一首音乐作品中,都能听到它所代表的人物的心声。从广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刻画”。本文通过分析科普兰《猫与老鼠》的作品中所透现出的调皮、幽默、顽劣,甚至更细微的面部表情、举止神态等,指出其音乐形象的刻画因采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而显得极为生动。
【关键词】钢琴;作品;音乐表现;人物刻画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3-0096-01
运用音乐来刻画人物,其历史即可谓极为悠久,又可说是近现代作曲家的一大发明创造。所谓“历史悠久”,指从古以来,人类始终把音乐当作是倾诉自己内在情感,以达到与人交流的一种“载体”,从每一首音乐作品中,都能听到它所代表的人物的心声。从广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刻画”,只不过更侧重于表达内在的情感而已;所谓“近现代发明”,指作曲家通过歌剧创作,又找到了使音乐同样也能表现人物外在动态形象的新的途径。如科普兰的作品《猫与老鼠》由于对音乐形象的刻画采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而显得极为生动。
一、从“乐音的运动形式”中表现出的动态形象
先谈谈我从“乐音的运动形式”中,“捕捉”到的“猫和老鼠”的动态形象:第一乐段。4小节的引子首先让我感觉到已经夜深人静,突然,一只小老鼠“窜”了出来;第5-8小节显然是老鼠的“主题”,由于在“两手交替”的织体形式中突出了“切分”节奏,使音乐具有了舞蹈的“韵律”感,这就为生动地表现老鼠来回“乱窜”增添了美感;第9-13小节之所以出现速度与织体的变化,表明“镜头”已经对准了猫,它正躲在一个角落里窥视着老鼠;当它去追捕时(第14小节),老鼠迅速地“窜”到了另一个地方,还照样得意地跳着“耗子舞”;当猫再一次扑过去时(第19小节),老鼠却溜进了耗子洞。
第二乐段。虽然继续采用了富于舞蹈性的“两手交替”的织体形式,却因改为密集、重复式音型而呈现出“反复”的运动形态,让我“看”到那只大胆的小耗子又跑了出来,还不断地闹出“窸窣窸窣”的响声,直到第31小节它忽然“警觉”起来,停止了活动;这时,从客厅里传来了三下大座钟发出的报时声,居然还带着“回音”,把老鼠吓呆了;然后,“镜头”又对准了猫,为了迷惑老鼠,它缓缓地迈起了柔美而雅致的舞步。
第三乐段。老鼠便乘机大肆偷食,当它乐得特别带劲时,猫又来抓它,老鼠当然斗不过它的天敌,被逮住后再怎么挣扎也脱不了身,猫也因为大获全胜而兴奋得忘乎所以。尾声部分令人叫绝,猫居然真的会哀伤地“哭老鼠”,最后又“乐极生悲”地跛着脚而离去。
二、从非“传统”的创作手法中去感受音乐
再谈谈我是如何从非“传统”的创作手法中去感受音乐的。虽然,乐谱上的调号“告诉”我们,作曲家选用的是D大调(或B小调)、C大调(或A小调),但是,由于作曲家又添加了那么多的临时升降记号,势必会模糊了传统调式中的调性色彩感,打破了传统和声中必须“围绕”主和弦作循环进行的规则。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与时倶进”呢?不妨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的感受或许会更充分、更实在也更难忘。
所谓“模糊”,指的是并没有完全摈弃调式这一基本要素。譬如,第1小节中的“五声音阶”,正因为没有将“F”还原,清晰地表明了作品选用的是D大调;第5小节中,老鼠主题的第一个音就是主音;第9小节中,表现猫的“镜头”的第一个音,同样也是主音;第8小节中,老鼠主题更是“稳定”地结束在主和弦上。又如,转到C大调的第25-32小节中,尽管左手声部的“旋律音”全部被“挂上”了升降记号,却因为右手声部的和弦与音程,都由“纯粹”的调式音构成,还出现过主和弦,就不可能是其他的调了。再如转调,第一乐段结束前,通过“半音阶”句型最终“落”到了“还原F”上,便为后面的C大调作了“铺垫”;进入第三乐段前,把升号重新“还”给“F”,先是“挂”在单音上,然后再让单音变成和弦,又巧妙地实现了远关系调的大“转移”。
由于乐曲表现的是两个小动物之间的争斗,因此,在作品的“乐音的运动形式”中,更侧重于通过舞蹈性的节奏运动来刻画它们的“性格”——老鼠的机灵、好动,猫的高傲、狡猾,以及拼斗中富于戏剧性的动态形象。这么一来,演奏者将面临两大考验:一是需要投入“角色”,并通过音色的变化将两个不同性格的形象,生动而富于美感地表现出来;二是需要背到“滚瓜烂熟”的程度,否则就很难完整地弹下来。不妨先“切割”成一小段一小段地练,等到演奏技术能够熟练地表现音乐形象以后,再进行整体性的“组装”。
我所说的外在动态,除了通常意义上的行为方式,如舞蹈、歌唱、行进等以外,更侧重于从这些行为的动态中,对人物某一时刻某种突出的性格特征加以“放大”,并进行生动的刻画。譬如,刻画人物类的作品中所透现出的调皮、幽默、顽劣,甚至更细微的面部表情、举止神态等。因为,在这样的“小品”中,并不需要像戏剧那样,通过剧情的发展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品质以及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388问[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李晓平.《钢琴基础教程》学习辅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