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梦旅人

2015-04-22许诺

神剑 2014年6期
关键词:马兰院士

许诺

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我去过一个地方,那里“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那里青春无悔、生命无怨。直到现在,我时常怀疑那里只是一场梦。

——题记

马兰花开·情深谊长

战戈壁、顶风沙,冒酷暑、斗严寒,住帐篷、钻地窖,吃大苦、耐大劳,用手工计算成麻袋的科研数据,用普通仪器改造自创精密仪器,用高寒山地模拟低温实验室……这是一支支战功卓著、征尘未洗的创业大军自力更生的奇迹;20世纪50年代,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核威胁与核垄断,他们扎根戈壁荒漠、献身国家使命,用青春、智慧和生命擎起祖国钢铁核盾的尊严与力量。这里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西部戈壁大山深处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因驻地生长马兰花,又称为马兰基地。

“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它,请西出阳关……”这首悠扬婉转的《马兰谣》是马兰人耳熟能详的歌曲。每晚熄灯临睡前,这首乐曲便回响在广场上空。2012年7月,我很荣幸被分配至马兰基地任职锻炼,在这短暂的一年,我无时无刻不被马兰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他们为共和国创造出太阳和惊雷,在这里的每一天既是辉煌的续写,又是使命的传承,我深感幸福光荣。

茫茫的戈壁沙漠和崎岖不平的延绵山路,以及象征地域的维语路标,一再提醒自己跨入边疆境域。车窗外是断壁残垣的黄沙莽莽,碎裂的石块散落在道路两侧,炙热的阳光灼烧在滚烫的大地,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和零落散聚的骆驼刺将广袤无边的戈壁滩赤裸裸映照在我的眼前,干涸枯裂又充满神秘。

5个多小时的漫长车程,昏昏欲睡又半梦半醒中看到一片葱郁的绿树,沙漠见绿洲,真令人欣喜。下了车,还没晃过神儿来就又登上了去教导大队集训的路上,这里显得更加贫瘠和荒凉,一眼望去毫无生机,破旧的三座小楼迎接着我们十几天的新训生活。小楼曾经是个医院,幽深的长廊、简易的钢铁床和大理石泥地,诉说着暴风残虐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下马兰人救死扶伤的艰难岁月,他们任劳任怨、行无所息。楼门口是由大块儿鹅卵石堆砌的“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忠诚使命重于一切,铸国防盾牌、当强军先锋”的几个大字,每次集合看到这些字,心里总不是滋味,他们为建立我国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赢得大国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而作为刚刚迈出军校大门的自己却显得渺小甚微深感惭愧。

在这里训练最大的感受就是与世隔绝,手机无信号,既通信不畅又不能上网,每天能做的事情就是一切听从指挥,一切服从安排。这倒更加拉近了同学之间的友谊,真真正正实现了“五同”。新疆比内地晚两个时差,晚上七点开饭后,太阳还高高挂在天边,夕阳余晖下的我们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独特的魅力。男同学三五成群地打篮球踢足球,女同学则聚在一起天南海北聊着闺蜜话题,还有爱好摄影的同学不放过任何一刻可以捕捉的美景,咔咔记录着他们眼里的世界。此时的我们,没有外界的干扰,纯粹地将自己融入戈壁大漠,静静地感受潜在的涌动和未知。

新疆夏天早晚温差大,白天还烈日当头,到了晚上就凉风徐徐。我们30几个女生跟3个班男生同住在一栋小楼里,站岗执勤的任务就由他们辛苦承担。早上出操时,偶尔会看到男同学打哈欠疲倦的神情,抑或他们撩开袖子给同伴看被蚊虫叮咬的红包,总是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大家好像也渐渐习惯了没有空调、电扇,没有任何通信工具的单纯日子,慢慢融入这样的环境互帮互助。住的房屋线路老化,用电水壶烧水功率大易断电,几个人一天用一壶水;八一节临近排练西域舞蹈的节目时,因为没有多余的头纱,大家就用彩旗连夜缝制出了相似的头纱;地方生学员没有作训服,军校生就拿出自己另的一套给他们穿;谁有个头疼脑热感冒发烧,送药端水的关心问候连生病的人都不好意思了……我们就这样无形地被马兰精神感染着。队列训练一度让很多地方生入伍的学员吃不消,站军姿走队列不是手型错了就是顺拐,负责带我们的教员总是一板一眼耐心指导,他说学东西要用心,重要的是倾注感情,当你对一个国家或部队甚至身上的这身军装有敬畏之感,就会发现你的脚踏实地离梦想又近了一步。入伍二十几年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身上所具有的信仰的力量和进取的锐气令我动容。半个月的集训结束了,大家被分配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关于马兰最初的回忆,永久定格在青春的合影里。

身融马兰·壮美感怀

集训结束后,我被分配至政治部工作。为了让我尽快熟悉单位业务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领导安排我去基地各单位实地调研写报告。正是这次调研,我了解了基地的构成及各部门的使命任务,结合实际完成了报告。通过翻阅资料整理素材,扑下身子接地气更加理解了“想官兵之所想、解官兵之所难”的含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才能融入部队收获成长。有人说,来马兰即便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奉献。初到马兰,也担心过试验场区的核辐射问题,经过马兰精神的洗礼熏陶,辐不辐射也就不当回事了。每当看到跟我住在一起的女兵们欢歌笑语的神态,你会忘记一切的忧愁,她们花一样的年龄绽放在戈壁荒漠,是那样的美丽纯真,不忍打扰。正是这一年,我对马兰眷恋不舍。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在马兰核试验场区,有一副广为流传的对联“举杯邀月,恕儿郎无情无义无孝;献身科研,为祖国尽职尽责尽忠”。平凡讲述了“夫妻树”“八千里巡逻”“爱的对讲机”等那些鲜为人知的真情故事。我们是基地第一批直接感悟林俊德院士感人事迹的毕业学员,林院士于2012年5月31日辞世,我们是7月20日报到集训。在教导大队简易的礼堂内看到林院士在医院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视频资料时,很多同学落泪了,那时我们只懂得学习他身上的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直到自己亲身参与林俊德院士的系列宣传报道活动,他在我心里不再是高大全的英模形象,而是平凡正直善良的忠诚卫士。与林院士的老伴黄阿姨和女儿林春大姐相处的日子里,她们的朴实亲切就像家人一样温暖。陪黄阿姨在基地散步的时候,她走走停停,会说上几句,“老林以前就从这条路穿过来去游泳,他喜欢运动。”“在西安,晚饭后他会陪我在院子里散步,他回办公室工作我就回家了。老林在的时候,我好像也是一个人生活,一个人也习惯了……”几天的接触,看不到她的脆弱悲伤,甚至她的积极乐观感染着我们。唯独谈及老林,她总说自己最遗憾的是未能留住老林。电视画面里,林院士面色蜡黄、腹胀如鼓,身上插着4根管子,戴着氧气罩,在大家搀扶下,颤颤巍巍坐在电脑前,每移动一次鼠标,都要大口呼吸喘气。雕塑般的场景,震撼着所有人。

癌症晚期的林院士担心影响工作拒绝手术化疗,双腿之间肿胀流血仅靠一天一片的云南红药减缓病痛。将病房当作战场,就像当年原子弹爆炸蘑菇云还在不断向上翻滚时,26岁的林俊德穿着防护服带领着科技人员,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他和年轻的战友研制的压力自记仪,在首次核试验爆炸中准确测量到相关数据,立下大功。戈壁滩上寸草不生,却生出为国自强不息的钢铁信念。林院士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身为院士,他亲力亲为不要助手;身为将军,他艰苦朴素不图享受。公文包用了20年舍不得换,手表壳松了仍用透明胶粘着戴,汶川地震后他悄悄捐了3万元,默默资助着10多名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去世后,林院士的爱人黄建琴阿姨把组织上给的10万元抚慰金,作为林俊德最后一次党费全部上交。林院士淡泊名利、忘我无私的崇高风范,永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值得我们去学习发扬。

林院士曾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两件事是机遇和发狂。有了机遇就要牢牢把握发狂工作,他的人生像激光一样,方向性强,能量集中,单色性好。光荣的背后是牺牲,辉煌的背后是奉献。“我要工作,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生命几近耗尽的老人,拒绝手术坚持工作,他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唯独提出的却是把工作搬到病房、后事一切从简、把他埋在马兰……他用信仰践行忠诚于党的滚烫誓言,用行动传承马兰精神的平凡伟大。

一生常怀感恩之心,一辈驻扎戈壁大漠,一心为国铸核盾,一世永定马兰情。在林俊德院士身上,集中体现了老一辈马兰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精神。视事业重如山、视名利淡如水,始终保持报国的情怀、超然的心态,优良的作风、质朴的本色。马兰人是英雄的集体,是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精神钙质,他们以坚强的骨骼和丰满的血肉滋养着马兰丰饶的万里沃土。马兰是一场美丽的回忆,没有物质没有利益,情动于中,留在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却。

深邃太空·逐梦航天

“戎马鸣兮金鼓震,壮士激兮忘身命”。嫦娥三号的成功落月,五星红旗交相辉映在月球表面,再一次将中国梦凝聚人心。从马兰到飞控中心,33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改变的是距离,不变的是使命。

飞控大厅的大屏不断投放着各项技术轨道参数;蓝色工装的忙碌身影穿梭在大厅里外;调度声音的此起彼伏将我从荧屏拉回现实。看到听到的不再是电视发生的场景,而是自己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刚来中心报到时,一楼的LED屏滚动播放着距离嫦娥三号任务的时间和各项工作的计划安排,严谨细致井然有序。我被分配至技术声像室工作,陌生的工作环境和大量操作设备一时让我束手无措。从了解操作台的线路流程到手把手教学接线,对答岗位调度、记录任务实况、简单图像切换,逐渐在任务的执行合练中学会了基本操作。2013年12月14日20时,我坐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零距离感受嫦娥三号任务的最后时刻。此时的飞控大厅早已座无虚席,蓄势待发。所有的岗位都屏气凝神,用最完美的状态迎接神圣的使命。当调度里传出“5分钟准备!”的声音时,所有人都将目光聚焦在38万公里外距月面15公里的环月轨道上,点火时长的不断增加,嫦娥三号的飞行速度也逐渐降低。每个人都在聚力碰触梦想的时候,也无形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探测器自主避障安全着陆,“玉兔”号月球车圆满完成了两器互拍、月面行走、对地成像、巡天观测和月面测试等任务,嫦娥三号成功软着陆宣告中国具备了独立进行地外天体探测的能力。迢迢飞天路,悠悠中国梦。中国载人航天用短短21年的时间,一举跨越了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从无人机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太空行走到交会对接、从天地对话到太空授课,载人航天的十战十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太空梦想。嫦娥三号的成功落月和深空探索,无不印证着飞控人追逐梦想的信心、决心,一次次超越自我,一次次创造奇迹。

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从马兰到飞控,从军校学员到装备新人,不同的工作岗位同样的使命担当是我对装备人践行强军目标的深刻感受。时刻保持求知热情、工作激情、战斗豪情,才能直面挑战不退缩、连续作战不懈怠、奋力进取不停滞,在执行各项工作任务中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中国航天事业高歌猛进,是梦想的牵引,志向的坚守,更是广大航天科技人员智慧和实干的生动体现。

青春共奏·时代强音

罗布泊茫茫的戈壁滩上,伫立着刻有“永久沾染区”的红色石碑,这是马兰人用生命铸就的不朽丰碑。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嫦娥”飞天到“蛟龙”下海,从“北斗”导航到“天河”称雄,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我国科技的跨越发展,不仅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在新技术装备试验领域的生动写照,也是装备人戮力兴装强军的伟大实践。

感奋中国梦,献身强军梦,实现个人梦。虽然一个人的能力有限、生命有限,但执着神圣使命就能释放无限能量,融入伟大事业就能实现最大价值。在高扬理想、脚踏实地、甘于奉献中找到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奏响时代强军的冲锋号音。作为新一代装备人,有责任和义务为军队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记忆是一种细微不可察觉的气味,每一片色彩,每一段声音,都弥漫着生命的味道。我体味过马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又品尝着航天事业的吃苦战斗,借用海子的诗歌,“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选择永恒的事业,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他无比辉煌无比光明。”

责任编辑/兰宁远

摄影/王泗江

猜你喜欢

马兰院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三辑)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一辑)
迟到的贺卡
我帮爷爷放绵羊
春天佳蔬马兰头
死蛹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