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笔下阿长的人物形象分析

2015-04-22黄凌风

戏剧之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绥化阿长山海经

黄凌风

(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鲁迅笔下阿长的人物形象分析

黄凌风

(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阿长是鲁迅的作品中占用笔墨不多的人物之一,但是这个人物形象在鲁迅的童年中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阿长是鲁迅家的保姆,没有任何的文化修养,更没有许多大家闺秀的气质,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给鲁迅的幼时记忆增添了无穷乐趣。她全心全意的用民间的教育方式对童年的鲁迅进行说教,对幼年的鲁迅可谓是倾尽了心血,但是到后来,阿长的情感经历乃至于她的整个人生都让读者觉得是可悲可叹的。

鲁迅;阿长;童年;人物;形象

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曾经提及阿长。由此,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阿长这个人物的记忆之深。作者也正是凭借这些互不相关的故事情节,从侧面反映了阿长的人物性格。

现就如下几个方面对鲁迅笔下的阿长进行简要论述。

一、阿长的情感悲哀

在鲁迅的笔下,阿长的情感世界被他诉说地可悲可叹。一个本该有着天伦之乐的农村老妇,却因为时代和命运的种种不幸,卷入了情感与理智的漩涡当中。鲁迅用清晰之笔勾勒了一位悲悯的愚妇形象,这也注定了阿长的情感之路必定是悲哀的结局。

年纪轻轻就死了丈夫,鲁迅在这个格调的基础上,掺杂了自己以及当时社会的人们对于阿长的哀怜之情,大家对阿长的遭遇感到不幸。作者为了更好的烘托出童年时期对于阿长这个人物的特殊性,特意从儿童的心理角度写起,那种被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麻木、无知、愚昧完全映现在阿长的身上。在周家工作的日子里,阿长要承受冷言冷语,以及从上到下包括童年鲁迅都对阿长有着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大部分来自于阿长死了丈夫,而且没有文化修养。周家,一个能雇得起女工的大家庭,必定是具有文化修养的大家族,所以在看待女工的问题上,自然也就是从上到下默认地一致。但是阿长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大家对她的看法。

阿长虽然身遭不幸,但是她在无形当中为童年的鲁迅开启了一扇思想的闸门。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侧面描写了自己童年时期的阿长,是她为自己讲述“美女蛇”与“赤恋蛇”的故事。由此童年的鲁迅开始接触到了具有神话传说色彩的《山海经》。死了丈夫、丈夫死后的流言蜚语、生活的压力都使阿长变成了可悲可叹的人物。

二、鲁迅眼中的阿长

在鲁迅的笔下,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可谓是被刻画的栩栩如生。在鲁迅的眼中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但鲁迅在描述阿长时,并没有把民族大业乃至自己的抱负用在她的身上。

在童年鲁迅的原始世界里,阿长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女性形象,她没有文化,没有修养,只会干活。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阿长和童年鲁迅接下来的接触中,童年鲁迅慢慢地发现了阿长的一些优点,当然在今天看来,也许鲁迅发现的未必是优点,但是在那个年代里,孩子的想法永远都是天真烂漫的。在童年鲁迅心中,阿长塑造了一个自己的形象,那就是自己什么都懂得,什么都会,就像天上的神仙一样,无所不能,这也使童年的鲁迅眼前一亮,在鲁迅眼中,长妈妈就是他儿时记忆中的一位全能女神。

鲁迅写阿长仅仅把她定格在周家保姆的身份上,通过这种范围内的描写,反而衬托出了阿长的性格之美,在衬托之余,鲁迅更是把这种美与愚昧落后的女性形象完全塑造在阿长的身上。这种刻画人物性格的方式,鲁迅在他的文章中用得并不多,也正是因为这种方法的运用,才将阿长的性格光辉酣畅淋漓地展现给读者。一是鲁迅的童年记忆中,这份真实的记忆是存在的,表达了自己的真实;二是证明了鲁迅并没有把阿长作为自己虚拟的人物去进行写作。

三、阿长身上所反映的民间文化

阿长没有什么文化背景,更没有什么文化底蕴。没文化免不了粗俗,再加上阿长的性格本身就外向,尽管是在周家做女工,但是她从未有所收敛。这一点在鲁迅的文章中我们都有目共睹。阿长的所作所为连童年的鲁迅都感到讨厌,但是那毕竟是孩子在童年时候的想法,单纯、短暂。在阿长的世界里,她总是明白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这其中更是掺杂了一定的封建迷信成份,例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也有落后的成份,诸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这是落后的儿童教育观。

尽管阿长不招人待见,但是她总是喜欢在有意无意中凸显自己明白很多东西,无论是从祭祀的各种礼节上还是从过年东西的准备上,由此可以看出,阿长是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的女人,她所讲述的东西虽然没有科技含量,但是那却承载着传统的生活习惯,从侧面讲这就是民间文化的最好展示。

虽然是这样,但是着重描述阿长讲述封建迷信的地方并不多,大多数是与传统的民间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例如:正月初一,要孩子恭喜,吃福橘,这是寓意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这是传统美德修养。不要在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这是注重个人形象。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这是对避讳的侧面诠释。由此可见,鲁迅在处理阿长人物形象的时候,也有意通过她的角度去描写自己童年的乡土文化,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阿长对于这些乡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虽然在她的世界里依稀掺杂着一些封建思想,但是我并不能对她的世界观予以全盘否定。

四、阿长对孩子的爱

阿长对鲁迅的爱,是出自母性的那种最单纯的爱,没有任何附加原因的掺杂,也正是因为这份爱的执着,才在童年鲁迅的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让阿长的人物形象凸显。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细致地描写了自己要了解《山海经》里的内容,而周围的人都不肯告诉他,唯独阿长不请自来,给童年的鲁迅讲解自己认为的《山海经》的内容,因为在阿长的世界里,她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山海经》,更不知道那里面讲述的是什么故事。更让鲁迅记忆深刻的是,阿长请假回来后给自己带回了一本自己梦寐已久的带有插图的《山海经》,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了阿长对鲁迅的爱,是如此地细致入微,体贴周到。

通过这件事后,鲁迅对阿长的看法开始有了改变,阿长为了满足童年鲁迅的要求,更是尽其所能的去帮助他。在童年鲁迅的心中,似乎阿长成为了超能力的神,在他看来别人办不到的事情,阿长都能办到。慢慢地,对于阿长毒害鼠的事情,童年鲁迅开始忘记,最终消失在自己童年的记忆中,这就是孩子的单纯。他,其实只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至少是在儿时!

最开始,无论童年鲁迅以及他的家人对阿长有多么的反感,但是在阿长心里她对鲁迅的爱丝毫没有递减,鲁迅如此的去描写阿长,这不仅仅是尊重现实,更是与现实主义精神文明相通。由此可见,阿长对于孩子的爱是一份源于亲情的爱,这份爱超乎了主仆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源自长妈妈的女性形象的身份。

五、结语

阿长作为一个了连名字都鲜为人知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她的善良、淳朴、真诚、热情,乃至于对孩子纯真的爱,都是她人格魅力的最好诠释。尽管她的思想和性格消极落后,但是那毕竟是惨遭封建思想毒害的结果,我们不能把这一切全部归结到阿长本身,因为能够成为这样一个性格特征的女人,并不一定是她自己的本意,只能说她是命运的悲哀与时代的悲哀,所以,在她身上不仅仅体现出了对孩子的爱,还体现出了封建社会所具有的消极的、落后的思想。

黄凌风,女,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三班。

I042

A

1007-0125(2015)03-0255-02

猜你喜欢

绥化阿长山海经
何藩纪实摄影创作中的主观因素研究
绥化天气雷达系统建设实施过程的关键点回顾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新闻评论应注意在“度”和“点”上着力——《绥化日报》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怪力乱神才是《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
鲁迅《阿长与》的真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