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表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5-04-22佟桂影

戏剧之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职场人才音乐

佟桂影

(大庆师范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表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佟桂影

(大庆师范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来说,理应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方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从当下的教学实际来看,不少高校仍使用着较为陈旧的培养模式,从而使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培养模式的含义谈起,就几种真正适用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表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模式的含义

所谓培养模式,是指在教学、培训活动中,在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所建立起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架构。其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要素。首先是理论依据,这是培养模式建立和运用的前提,并起到决定性作用。其次是培养目标,即通过该模式的运用,能够获得怎样的效果。再次是操作程序,即教师应该通过怎样的程序和步骤来运用这种模式;最后是实现条件,即影响培养模式效力发挥的各种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可以看出,培养模式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关系到怎样培养,如何培养等关键性问题,理应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当下高校音乐表演教学中教学模式方面的不足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表演教学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类高校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表演人才。但是从当代社会和发展的需要来看,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更加青睐于复合型的人才。他们希望所引进的毕业生,既有着扎实和熟练的知识和表演技能,同时又能够在与音乐相关的各种活动中游刃有余,能够满足更多的现实需要。但是从高校教学的实际来看,多数学校所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教师讲解重点并进行示范,学生在课下练习,下次上课时再由教师针对学生的课下练习情况进行指导。看似是一个有条不紊的过程,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视为了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灌输的工具,其个性、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得不到有效的关注和培养,而这些素质和能力,恰恰是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所以要想真正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首要做的就是对教学模式进行变革,通过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为他们今后的艺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复合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分组教学模式。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的针对性,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更是不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方面,近年来的持续扩招,让学生的数量激增,而教师数量却没有成比例地增长,如果仍然延续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那么教师、琴房等教学资源将严重不足,而且教师在一种疲惫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复合型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需要具备一种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而不是各自为战。在这种一对一的模式中,始终都是一位教师面对一位学生,因为没有参照和比较,所以学生也并不知道自己的水平如何,更不会形成竞争与合作的意识。所以针对以上两种弊端,应该及时将分组教学模式引入其中。所谓分组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根据学生的性别、个性、当下的学习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划分为一个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的数量以五到十人为佳。一方面,因为该小组成员本身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对于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就可以采用集中解决的方式,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而且又因为学生的数量不是太多,所以针对一些个别问题,教师仍然可以采用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指导。可谓是一对一课和集体课两种模式的有机融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之前学生那种各自为战的状态,既给了学生以观察、了解、学习他人的机会,同时又营造出了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比如每一个同学都要在教师和其他同学面前进行演奏,这就给了演奏者以一定的压力,驱使着他们在课下努力练习。而其他同学在对这名同学演奏的观摩中,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启示和借鉴,并结合个人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和完善。所以说,分组教学模式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其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营造出一个竞争、合作的氛围,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最初的基础。

(二)工作室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之所以能够获得青睐,主要是其所体现出的社会性。即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可能快地适应社会对该行业的实际需要。所以应该在学校中,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技能,如果能够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接轨,那么自然也就达到了复合型人才标准。对此,工作室培养模式便具有独特的功效。所谓工作室培养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若干个学生组成,面向全社会的群体。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和社会是鲜有接触的,不了解社会,自然也就难以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而通过工作室的建立,则可以从根本上拉近学生和社会的距离。具体来说,可以由教师牵头,招纳有意向的学生组成艺术工作室,工作室的具体活动包括校内表演活动的举办、社会表演活动的参加、表演社团的创立等等。而且工作室的活动是与正常的教学活动相分离的,即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到工作室的活动中来。其对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表演活动的举办中,工作室成员作为承办者,需要对整个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和实施,包括时间、场地、形式、人员的选择,多个方面关系的协调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使他们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交往能力等均得到有效的提升。又比如参加校外的音乐表演活动,则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当代观众对音乐表演艺术的真正需要,从而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而且所获得的一些经济收益,可以用于工作室建设,如乐器的更新、其它活动的举办等。所以说,通过工作室模式,相当于在校内成立了一个面向全社会的音乐创作、表演机构,学们在工作室活动中获得了锻炼后,自然就能够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三)职场教学模式。每一个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都是要走向职场的,而之前的职场经验和技能越丰富,就越能迅速地适应职场的实际需要。对此,可以通过职场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接受职场的考验和锻炼,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体来说,可以由学校牵头,和当地一些文艺团体或单位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委派学生进入这些团体进行顶岗实习。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对职场需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感悟,并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满足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可谓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该要求艺术团体的一线人员来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因为他们都是该行业的一线人员,对行业的需要有着本质的了解,所以他们的指导更加具有针对性、市场性和实用性,在学生的音乐创作或表演中,他们都会从专业和市场的角度予以指导,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极为宝贵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用人单位和学生还可以进行双重选择,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比如笔者所在的院校近年来就和当地的一些文艺团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有学生到这些单位实习,并有专业人员进驻学校进行指导。这也给了用人单位近距离接触学生的机会,能够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最终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标准。这对于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来说,都是受益无穷的。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高校音乐表演教学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而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同时,时代和社会也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根据这种需要,及时、有效地作出针对性调整。本文所探讨的几种新型培养模式,正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也希望能够通过新型培养模式的运用,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共同推动音乐表演事业的发展。

[1]邓峰.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02).

[2]姚山季,来尧静.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举措:整合优势专业与新兴专业[J].中国成人教育,2011(04).

[3]成丹.浅谈音乐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1(04).

[4]刘冬.浅析音乐教学模式的新构建[J].大舞台,2011(09).

本文系大庆师范学院2014年度“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古筝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 Y1401。

J69

A

1007-0125(2015)03-0055-02

猜你喜欢

职场人才音乐
人才云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