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林狗肉节:跨文化传播的一道“难题”

2015-04-21苑苏文

对外传播 2014年7期
关键词:玉林市玉林狗肉

苑苏文

编者按:本文就玉林狗肉节这一有争议性的问题,选取中外报道文章,探讨在对外报道这类选题时,如何把握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发出独特公正的声音。

今年夏至,同往年一样,玉林荔枝狗肉节的举办又掀起一阵动物保护者与当地居民争议的高潮,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关注。在对此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国内媒体没有一边倒地支持动物保护者,而是着眼于分析狗肉节反映出的社会现实,相比之下,外媒在报道中则一如既往地站在了动物保护者的一面,对于当地人吃狗肉的习俗大加诟病。在外媒记者笔下,在狗肉市场流着眼泪呼吁不吃狗肉的动物保护者是“孤胆英雄”。在中国媒体眼中,这个群体的行为不仅偏激而且显得有些“别有用心”,随着后续报道的跟进,动物保护者的不少行为可能还存在“作秀”成分,与动物保护原则相悖。

虽然总的来看,这两种立场显得截然相反、互不相容,但是仔细研究中外媒体的报道,我们发现,狗肉节给跨文化传播出的这道难题并非无法破解,只要媒体能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尽可能充分呈现多方当事人的声音,读者就有机会对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

不平衡的外媒报道

每年夏至,广西玉林因“吃荔枝配狗肉”的风俗而举办玉林荔枝狗肉节。而每年狗肉节举办时,都引起不少动物保护者的抗议。对于玉林人和当地政府来说,吃狗肉是聚会、社交的一项传统,近些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玉林狗肉节逐渐从民间节日转化成一个旅游项目,起到发展当地经济的作用。

然而,很多外媒近些年来报道玉林狗肉节引发的争议时,并没有均衡地展示动物保护人士和当地政府双方的声音,而是站在预设的“道德制高点”立场上,偏重于采访动物保护机构,弱化政府声音。

《卫报》在6月23日发表题为《玉林狗肉节遭猛轰》的报道称,在动物权利保护组织的猛烈抨击下,玉林启动了一年一度的狗肉节。并称为了庆祝传统“荔枝狗肉节”,短短数日,大肆屠杀了—万多条狗,场面野蛮血腥、张扬杀戮。《卫报》采访了对狗肉节遭猛轰感到不满的玉林人,和动物保护组织亚洲动物基金会,并引述演员杨幂的微博:“我将狗视为朋友,而非食物。”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6月26日援引中国媒体的报道称,在中国广西玉林市,熟狗肉的价格在上周末暴涨至每公斤人民币50元,但记者未能找到一位狗肉市场的专家来证实狗肉价格是否已创纪录新高。不过,一位当地居民称,狗肉价格已较上年同期上涨了近一倍。他表示,这是因为在动物保护者抨击“狗肉节”之后,人们对狗肉的兴趣反而上升。

法新社在2013年6月19日发表一篇题为《中国狗肉节遭动物保护者抵制》的文章,介绍了“博爱小动物保护中心”在狗肉节前夕前往玉林进行抵制狗肉节活动的事件,文章采访对象大部分为此保护组织的成员,介绍了反对者对政府施压的活动,并介绍了中国动物立法的缺失。

美国广播公司6月23日发表题为《中国狗肉节之争》的报道称,中国动物权利保护人士在玉林狗肉节开幕前夕从全国各地赶赴玉林抗议,并称狗肉节引发了中国悠久传统与现代文明之战。对许多玉林人而言,吃狗肉是难以改变的积习,即使中国民众对待动物的态度已经出现变化。

由此可见,在对“狗肉节”的报道中,很多外媒只是在追求吸引眼球,有时还会夸大这一事件,并且多会站在动物保护者的预设立场,戴着有色眼镜,将吃狗肉的中国人刻画得“野蛮”、“血腥”,预判吃狗肉是不文明、落后的体现。这些报道对政府、市民和动物保护人士声音并没有平衡体现,尤其缺少狗肉节举办背后的玉林市政府和市民的声音,因此报道并不客观,具有倾向性,为中国人塑造了不好的形象。

国内外民间舆论的转向

实际上,外媒对于狗肉节的片面报道早已引发了舆论的不同声音。

英国《每日邮报》在2012年对玉林狗肉节进行的一篇“重口味”报道引发了外国网友的反弹。文中提到在中国广西省玉林市的狗肉市场,笼子里仍然活着的狗,将被宰杀,剁碎,送上餐桌。尽管动物权益保护者们不断地举行活动抗议,中国仍未将虐待动物列为非法。

这篇报道刊登在网站之后,不少国外网友认为报道夸大了吃狗肉现象,表示只是文化差异问题。“如果这是个鲜嫩多汁的小羊羔,没人会关心,但是因为这是只狗,人们便觉得伤心难过。虚伪至极。”一位外国网友留言说道。

美国作家乔纳森·萨弗兰·福尔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一篇署名文章指出要尊重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他写道:“食物不是理性的,食物是文化和认同感,即使所有人都对吃狗肉这件事情感到疑问,但是对事物的本能比理由更重要。”

意大利《欧联时报》也曾发表署名“杨凯”的文章,呼吁冷静看待中国人吃狗肉的行为,文章指出,“中国人吃狗肉”或许很难被理解,但这并不是什么大事情,需要沟通和理解,许许多多小事情上的误解、偏见堆积起来,就会在两种不同的文明之间,形成巨大的隔膜。

由此可以看出,国外网友并不是完全无法理解中国人吃狗肉是一种饮食文化,甚至他们在对于能否食用伴侣动物也是抱有争议,这与国内民众的舆论场有契合的地方。

国内媒体对吃狗肉的态度也由前几年的一水儿抵制变成了如今的保持中立,并开始质疑动物保护组织的一些“作秀行为”。据国内媒体报道,在荔枝狗肉节当天,一群动物保护组织成员前往狗肉市场买狗,但遭卖家无理抬高价格,这一事件遭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大篇幅报道,但后来据调查,这一事件是动物保护组织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而在狗肉节过后,被“解救”的几百只狗,却被动物保护组织成员拒绝注射疫苗,称“有没有病”一眼能看出来。

对于到底吃不吃狗肉这种“伴侣动物”,媒体的态度不再是一边倒地反对。《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狗具备伴侣和食材的二象性》,表示吃狗者和爰狗者要互相尊重对方的观点,不搞道德绑架,避免自我观点神圣化。

此外,在周杰伦、杨幂等明星在微博上抵制狗肉节时,曾经备受争议的网络红人罗玉凤发表微博支持狗肉节,她写道:“不要只为自己喜欢的动物说话,实行动物种族主义,你的狗再好,它也没法穿上衣服变成人。人是社会的人,一旦离开人类社会,你将失去工作,寸步难行。无钱养活你和你的狗,所以人权大于狗权。”这条微博获得了上万条转发和评论,并且绝大多数网友表示支持,不少网友表示“从凤姐身上看到正能量”。

坚守对外传播舆论阵地

对于外媒有失平衡的报道声音,新华社对外发表了均衡的报道。玉林狗肉节之后,新华社英文报道了狗肉销售的真实情况,指出,在狗肉节期间,玉林市的狗肉销售确实有所增加,但仅达到去年的三成左右,玉林市政府过去曾宣传过狗肉节,但今年宣布没有参与活动,市政府称,没有庆祝吃狗肉的官方节日。

新华社的报道还突出了当地政府为了照顾动物保护人士的感情所做出的努力,写道:当地一些餐馆把“狗”字从招牌中去掉,一些当地居民提前一周举行狗肉宴,以避开动物权益活动人士的注意。中国没有针对虐待动物的法律,吃狗肉、猫肉在中国合法,也没有严格的管理。狗肉在中国东北和南部地区是一道传统的莱,玉林人吃狗肉和荔枝来庆祝夏至。他们说,这个做法既传统,也合法,他们厌恶那些试图叫停这一节日的外地人。

在报道最后,也加入了动物权益保护人士的声音:玉林狗肉节在中国国内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近几年来,中国养宠物的人和支持动物权益的人数量大增。

一些名人,比如演员和导演赵薇等谴责这一活动,其他一些类似节日也因舆论压力已经停办。

对比许多外媒,新华社的报道照顾到了多方面的立场和声音。根据国外网友的态度,一篇顾及到各方面情况的报道是需要的,并不会因为文化不同而难以理解,因为他们也会因为是否食用“伴侣动物”而进行争议。

因此,作为一名对外记者,在报道类似狗肉节这种本质上存有争议的选题时,不能只看外媒的角度,认为它是跨文化传播中无法逾越的“难题”,要把握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坚守舆论阵地,发出独特公正的声音,这样在外国读者的舆论中,才能成为“中国最强音”。

责编:谭震endprint

猜你喜欢

玉林市玉林狗肉
墨韵书香
绘颜绘色
玉林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筛查TSH切值在GSP分析仪上的设定
哪些地方最让狗狗瑟瑟发抖?
The four variables that account for the emergenc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犬年狗肴十里香(二)
基于Cell—SELEX的核酸适配体在生化分析与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一定抓到那个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