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外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4-21蔡惠福刘大勇
蔡惠福 刘大勇
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精神之基、文化软实力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对于培植民族精神,实现文化繁荣,推进复兴事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我们文化的对外传播,如果在核心价值观缺席失语的情况下进行,所谓的文化交流就会总是停留在浅表化、碎片化的状态,难以让世界真正感受并领会中华文化的根系和灵魂,因此也便无法理解中国道路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和美好前景。所以,在对外文化的传播中,必须把核心价值观这一文化之魂突出出来,增强其对全世界的阐释力、说服力和渗透力,使其伴随着中国的语言、艺术、产品,伴随着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一同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强调世界文明的多元并存,寻求“和而解”,避免“斗而亡”
世界各类文明间自古至今始终都处于多元并存的状态,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不断进步发展是其运行的客观规律。在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提出的“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即世界文化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世界各种文化间基本保持了自我繁荣、相互并存的局面。近代之后,随着西方文明逐渐走向强盛,以西方核心价值观念看待评判其他文明,甚至是歧视其他文明的“文化霸权主义”逐步形成。在“文化霸权主义”的视野下,一些西方势力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表现出十分不理解与不适应,视其为“另类”甚至是“异端”。更有个别西方人士延续冷战思维的逻辑,以傲慢和敌意对待我国正常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认为我们是在搞“文化植入”“意识形态输出”,会对他们的价值观和制度带来威胁,因而对我们的文化传播特别是核心价值观传播设置了许多障碍。事实证明,“文化霸权主义”不仅违背了世界文明多元并存的客观规律,也给坚持这一理念的国家带来了灾难。
我们必须充分地讲清楚,如果全世界只有一种价值体系,那么根本无法满足不同民族、不同传统、不同地理、不同现实而产生的不同需求,也无法安抚全世界数十亿人的心灵。在世界历史上,试图全盘接受在其他国家取得成功的价值观,用以改造甚至代替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最后反而产生迷乱,导致本民族文化的颠覆和撕裂,延缓发展步伐的例子实在太多了。这个世界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奇观,由一个或几个国家负责制造生产核心价值观,成为制造生产价值观的基地或者中心,尔后向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供应发售,其他国家和地区不管生产,只管使用,一用就灵,一用就能由乱到治、就能由穷变富、就能由弱变强。
一切文明、文化的价值体系,都凝结着人类的探索和智慧,应当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我们不认为,不同的文明、文化和价值体系,必定是冲突的、对抗的、你死我活的。各种文明、文化、价值体系应当求同存异、相互包容、交流互鉴、同生共进,如同学者费孝通所说:“各美其美,美人所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同的价值观应当“和而解”一一走向彼此了解、化解、和解,不能“斗而亡”。我们不欢迎不接受别人以“普世价值”自居,把他们的价值观推销给我们,强加给我们;当然,我们也不把自己的价值体系当成只有优点、没有不足的、可以解决其他民族国家所有问题的“绝对真理”,即使我们发展了、强大了,也不搞“道路输出”“制度输出”“意识形态输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可以而且应该从世界文明多元并存、共同繁荣的世界文明发展规律出发,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此跨越文化歧视和文化敌视的屏障。让世界承认、理解和接受,使我们的价值观得到应有的尊重、确立应有的地位,架起相互之间交流互鉴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出访欧洲时,就曾多次对外介绍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基因,强调世界文明的丰富多彩和包容互鉴,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对中国文化、中国道路的理解。
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立足本土,面向世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土性、异质性、独特性固然需要强调,但也不能忽略其中蕴含的与世界文明文化的共同性、通约性,必须从独特性和通约性的结合上准确而全面地阐释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世界文明同向而行的本质,也才能揭示出它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存共通面临诸多障碍,常常难以建立一种恒久的历史共识。不过,人类毕竟有一些共同的政治诉求、精神追求和心灵依归。正是这些共有共通的东西使各种不同的价值体系之间具有某种通约性。也就是说,不同的价值体系存在相互同构、相互适合的部分,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而且,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价值观的互学互鉴成了更多人的文明自觉。
正因如此,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走向世界中心的文明大国,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既要立足于本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为主要思想来源,同时也要面向世界,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审视和汲取各类文明的文化精华,为己所用。恰如马克思所要求的那样:“它摆脱了以往盛行的也是难以避免的那种民族的、地域的、阶级的狭隘性,表现出人类的情怀和无比的优越性。”
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需要具有快速发展中的、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泱泱中华的大胸怀、大视野、大境界。有学者说,党的十八大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中,有16个字即“富强、文明、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另外8个字即“民主、自由、平等、法治”来自西方文化的自由主义价值体系,同时也源于社会主义的共性的价值体系。这种说法未必科学,但毫无疑问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三星汇聚”的成果,是符合人类共同发展利益的价值体系,它理应受到世界的尊重,理应在世界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当然,需要进一步说明,我们在汲取西方文化价值观的精华部分时,也不是机械地照搬照套,而是根据中国实践、中国经验重新进行了改造,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融入了中国元素。比如对于民主,我们一向认为,民主价值和制度代表人类历史前进的方向。所以,民主,准确地说是社会主义民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在借鉴西方民主经验的同时,我们的民主在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民主成长的环境、条件、文化、成本和质量,遵从民主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实现了民主制度与中国国情的良好对接。尽管我们的民主理论和制度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对于激发社会活力,集中民力智力,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降低社会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利益交换成本等优越性正在得到证明。这一切都说明,我们的民主观既是对人类文明结晶的承接,又有所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我们的文化创造力,为本就应该多元化的民主理论和制度贡献了中国的智慧。endprint
讲究内在逻辑的自洽性,严谨周密,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是对外传播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中国道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求,必须把道理讲清、讲准、讲正、讲全,讲得人心服口服。在世界上不少人对我们的价值制度心怀敌意,或者怀有成见、偏见,常有人利用我们阐述论证中的某些不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点到面,大做文章。这就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中,讲究内在逻辑的自洽性,严谨严密、周全慎重,不给人口实,不让人抓小辫子,使我们的价值理论无懈可击,无可辩驳,具有毋庸置疑的逻辑力量和可信度。我们需要逐步创建起一套内容清晰、逻辑严密、具有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防止对外传播的散、浅、粗、乱,影响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实效性。
首先,对那些需要全部历史材料佐证的理论,要慎重表达,确保证据的全面性,不能顾此失彼,防止别有用心的人抓住一星半点材料,不顾历史背景,恶意放大。对可能被人利用的史实材料,要解释在先,破解人们的疑惑,封住攻击者的口。比如,论证中国一直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时,我们喜欢介绍自己自古以来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民族传统。这当然是没有错的,谁也无法否认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基因。但是那些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人,就会别有用心地找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对外用兵的史实,进行穿凿附会的渲染与解读,反证中国强大时就会对外侵略扩张。对这些问题如果不历史地、客观地、正面地加以批驳回击,就会增加不明真相者的疑问,自然会影响对外传播的效果。
其次,更充分顾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受众对理论观点的认知心理和接受原则,多讲公理,多讲法理,在用我们自己认可的理论来论证本国言行的正确性时也要慎重周密。比如驳斥“中国威胁论”时,如果只会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爱好和平的”来论证,我们自己是可以接受的,但西方一些民众就未必认同。他们只要举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过侵略行为,就不会信服。也许我们会说,那是因为这个国家背离了社会主义,他们同样会质疑我们,你怎么会保证未来不变化呢?此外,我们在引用先贤、经典作家如领袖的观点、判断作为论据时,也要充分注意到它对全世界的说服力。
再次,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满、说过,不能一面讲中华民族是个谦虚内敛的民族,一面又显得张扬傲气;一面讲中华民族有实事求是的传统,一面又十分夸张,言过其实。比如说到中华传统文化,当前应该充分展示她的优秀、灿烂,但也要承认其中因历史局限形成的糟粕以及它对民族性格造成的不良影响。再比如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也要客观地介绍,不必讳言我们所面临的困难、矛盾和问题。
最后,思想观点和证据要一以贯之,不能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这个人这样说,那个人那样说;在这里这样说,在那里那样说。对外传播不同于学术探讨争鸣,观点的阐述和使用的材料如果变来变去,没有准头,也是难以取信于人的。
着眼于当代中国现实,既要弹好“老调”,更要多奏“新曲”
事实胜于雄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需要实践的证明。在用事实说明核心价值观的巨大社会作用时,要着眼当下的实践,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善于用今天的成就来展示它的生机活力和美好前景。
在我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中重传统轻现实、重历史轻当下的倾向已经较为突出。近日,美国《新闻周刊》根据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网民投票,评选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2大文化国家以及这12个国家文化的20大形象符号。其评选出美国的20个文化符号中,好莱坞、麦当劳、NBA、可口可乐、希尔顿、迪斯尼、硅谷、超人、星巴克、沃尔玛等10项属于20世纪出现或产生影响的;英国的20个文化符号中,甲壳虫乐队、劳斯莱斯、哈利波特、丘吉尔、BBC、贝克汉姆,6项属于20世纪出现或产生影响的;韩国的20个文化符号中,水原华城、三星、乐金(LG)、鲜京(SK)4项属于20世纪出现或产生影响的。此项调查中,中国文化居世界第2位,其具有代表性的20个文化符号分别是:孔子、汉语、故宫、长城,苏州园林、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莫高窟、唐帝国、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天坛、毛主席、针灸、中国烹饪。其中除了“毛主席”之外,其他19个全部属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无论过去是多么辉煌,都不能承担当代中国文化形象建构的时代使命。当我们站在埃及金字塔前时,会被历史的沧桑所打动,但它毕竟是先人的创造,无法说明当下埃及的软实力。所以,在进一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它的现实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根据当代中国的现实地位来铸就我们的文化形象,传播那些能够体现我们时代特征的、绚丽多姿的当代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既要弹好“老调”,更要多奏“新曲”,讲好今天的“中国故事”。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自信和前所未有的丰富材料,我们有足够的条件依托正在发生的伟大历史事件、孕育的伟大历史人物、创造的伟大发展成就,打造中华民族新的文化品牌,形成新的文化符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活力呈现在世界面前。
责编:李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