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藏中的文化讲述

2015-04-21李钺

对外传播 2014年7期
关键词:藏家藏品栏目

李钺

近年来,中国文物收藏热席卷全国,并蔓延到海外。日前全英华人收藏家协会在伦敦成立,协会名誉会长单声博士认为,收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物收藏有很多技巧和难度、知识和故事。这股收藏热既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催生的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国人文化意识改变,重新认识传统的文化现象。《收藏》作为《今日中国》杂志文化栏目的一个板块,3年前将收藏热作为一个文化现象连续报道,旨在透过收藏这一视角向境内外读者诠释中华文化,反应当下中国人的文化生活状态和审美趣味。

展现艺术品的魅力

在市场利益驱动下,大量收藏类杂志面世,它们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迎合读者的投资心理,侧重介绍收藏品在市场的经济价值,成了淘宝者的教科书和投机者的“宝典”,以至于读者最终能记住的恐怕只是代表藏品价值的一大串数字和反应其市场走势一路攀升的价格曲线。而作为综合性对外报道月刊的今日中国杂志,其办刊宗旨是服务于外国读者,因此,与上述国内杂志定位不同的是,《收藏》栏目尝试通过深度报道,展现中国艺术品的魅力,揭示收藏现象背后的文化价值。

栏目自2011年1月创办以来,每期推出1位藏家及其5-6件藏品,至今共介绍了30多类二百多件藏品,它们无不展示着中国艺术品的魅力。以2014年第5期杂志介绍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例,在香港苏富比2014春拍上,“玫茵堂”珍藏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亿港元成交。单论实用价值,恐怕它与超市5元的水杯无异,藏家肯出如此天价,看中的应该是它作为文物本身的稀有性和流传有序的御用身,以及丰厚的历史文物和艺术文化价值。收藏是对古代文化传承的一种手段,一件历经千百年风雨的古物在藏家手中一代代辗转流传,这正是其文化魅力的体现。

收藏栏目创办以来,陆续采访了各地民间藏家20多人,涉及瓷玉、木器、铜器、书画、紫砂等,几乎涵盖所有收藏门类。在讲述这些藏品的艺术价值时,文章通常以收藏者本人口述的方式呈现。采访对象大多是精心遴选出来的“圈内大腕”,他们有的是收藏论坛的版主,有的是大学客座教授,有的是艺术家。这些藏家用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审美体验,并结合多年的收藏经验为文物做了很好的诠释,道出了自己对藏品与文化关系的领悟。如《扎西玩木》一文的主人公陈翔,家学渊源,外祖父是民国大儒罗振玉。他从小以古物为伴,耳濡目染,鉴赏力超群。在他看来,鉴赏古物犹如跨越时空与古人交谈,他说,“只有随着你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加深,才能读懂其中深意”。

采访中,陈翔以自藏的一件黄花梨笔筒为例说明,看似简单的一个文房用品,实则内含古代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古代的笔筒一般都是上边大下边小,直矗的很少,这代表着儒家入世的精神。再有,光素不修漆,展现木材天然材质的美和优美的纹理,体现着崇尚自然道家思想。造型简素,不刻一刀,高度的化繁为简,正是佛教禅宗追求的清静静穆。陈翔这样理解:古人眼中的文房用具,不只是实用的工具,更是精神上的良伴,反映了士夫文人的审美情趣。

传达藏家人生感悟

考虑到在介绍藏品时仅限于鉴赏层面,很难引起读者兴趣,我们在展示藏品艺术价值的同时还把视角转向收藏者,请他们讲述自己的收藏历程,从中揭示出古代文化对当下人们的审美观甚至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以期用情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中外文化差异。

《收藏故事》收录的20多位民间藏家来自全国各地:斗室里的紫砂壶迷、无锡藏家高自强,痴情古代雕塑的杨卫民,嗜银饰如命的刘兴东,把古代家具作为设计灵感的山东藏家马铭……他们年龄、身份、职业各不相同,但有个共同点,就是接触收藏的初衷都是出于对古代文化的喜爱。

历经坎坷得到一件心仪已久的藏品时的喜悦,花了很大代价买到一件假货时的恼怒,因迟疑不定与宝物失之交臂的懊恼,“捡漏”后的沾沾自喜,这些收藏路上的喜怒哀乐几乎是每个故事的主人公的共同经历,版本不同的人生从情感上看却又惊人地相似。

天津古印收藏家孙家谭曾因为寻访一方稀有古印,先后4次从天津远赴呼和浩特,精诚所至,终于感动了藏友而如愿。他一连几天兴奋不已,把印放在枕下才能入睡。

古陶藏家才予一次在市场看到一套完整的唐宫乐俑,自称多年收藏不曾失手的他,毫不犹豫地以高价将其买下。然而,数日后却在市场上发现类似的唐俑大量出现,这才知道自己“打了眼”,于是为此懊恼悔恨数月。

广东肇庆古砚藏家唐宝儿,一日逢藏友登门,慕名持一方竹节砚请教,唐宝儿细细端详之下,不仅说出这方砚的年代、坑口,而且将此砚制式的寓意和来源一一讲给来者听,藏友感慨知音难觅,欣喜之余竟执意要将古砚赠予唐宝儿。

然而,历经风风雨雨,人情冷暖之后,多数藏家都多了一份平和,心态更加豁达淡然。收藏可以陶冶性情,这是多数收藏者共同的感悟。

杨卫民是2011年第10期收藏故事的主人公,他曾是一家媒体的美术编辑,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收藏到第一件石雕,才豁然意识到自己以往的生活好像是为别人活着,从没真正意识到自己内心的需求。于是他辞掉工作,开始了他憧憬的收藏生活。与雕塑为伴使他在心灵上得到很大慰藉,收藏完全改变了他的生活。可以说,他收藏之路上的每一次抉择所经历的情感变化,都折射出当代中国人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以及自身价值观念的变化。

搭建中外交友平台

《收藏》栏目创办以来,时常会收到读者来信投稿,不少读者通过这个栏目相识。

2011年第8期杂志《收藏灵感》一文介绍了北京一位年轻的设计师马铭,他从所收藏的古代家具造型元素中汲取灵感,并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作品当中。善木(化名)是一位现居上海的美国收藏家,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此文的转载,对设计师的故事和藏品非常感兴趣,通过网上留言联系到笔者。我们一起专程拜会了文中介绍的设计师,日后的多次交流使大家成为了好友。善木从这位设计师手中转藏到一件他歆慕已久的乾隆年间官帽椅,这个藏品去年出现在世纪坛举办的中国古代坐具展览上。

一位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张先生打电话到编辑部说,在海外看到今日中国杂志《收藏故事》中一篇介绍北派制扇的文章,他很想有机会亲眼看看制扇过程。不久前张先生回到北京,按照我们提供的地址到制扇大家赵高的制扇工作室参观,满足了心愿,临行还特意买了两把竹扇带回加拿大,他说:“身处异乡,一把竹扇相随,如清风在手,那是一种特别的‘中国范儿”。

不少采访过的藏家也成为笔者手机微信中的好友,他们每天发的与收藏有关的藏品图片、趣闻和展览信息,为栏目提供了新的线索和素材,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朋友,收藏的故事才更加丰富多彩,并继续讲述下去。

责编:吴奇志endprint

猜你喜欢

藏家藏品栏目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汉江水墨石专题藏家通讯录
酒泉藏家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