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及报道创新
2015-04-21李岩
创新及报道创新
新年刚过,两会刚开,一系列的新话题、新热点夺人眼球。其中,最受人瞩目的莫过于《穹顶之下》与新《环保法》。
《穹顶之下》无需赘述,它是近日堪称“现象级”的影像传播内容,人们的微信朋友圈早已被其刷屏。而新《环保法》人们或许会陌生得多,但在《穹顶之下》后,公众或多或少会对其有一份注视与关注。简单来看,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关系,前者为前央视记者柴静的雾霾独立调查报道;后者则是一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立法。但人们相信,《穹顶之下》会让更多人知道环保立法之意义,及其紧迫性与必要性。
这也让我们再一次扪心自问,专注于科技创新报道的我们该做什么,并且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我们认为,从媒体操作层面来看,形式对于传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果不是通过网络,如果不是通过演讲,如果不是通过运用大量的动画、配乐、视频、数据等制作,《穹顶之下》的影响力或许会小很多,更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成为搅动亿万人内心的现象。形式愈来愈重要,新媒体的运用及包装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让传播更具穿透力,也能让雾霾旧事新说,并让人们从一知半解到愿意了解、喜欢了解。
同时,更关键的一点则存在于科技报道之后——显像背后的隐性问题。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与经济、政治、文化都息息相关。雾霾本身作为一个科技话题,它需要人们科普。但如果仅是科普,没有深入到问题根源,那么创新便无法有效驱动,报道也会变得无力。纵观《穹顶之下》,它以雾霾切入,讲述了中国大地上的许许多多。所以,对身为科技媒体的我们,最受启发的便是科技报道应不流于表面,深入问题核心,解答事件难点。
“环保不是负担,是创新。”柴静的话发人深省。创新历来与公民生活密不可分,报道创新也应掷地有声的同时引人入胜。为此,我们责无旁贷。
Liyan@ecst.com.cn